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发展中的表现及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5 共45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巴洛克时期声乐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析
【第一章】审美心理学角度下阉人歌手研究绪论
【第二章】阉人歌手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衰落的过程
【第三章】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
【第四章】 艺术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发展中的表现及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思考

  第一节、 阉人歌手产生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阉人歌手产生于 16 世纪至 18 世纪之间,最早出现阉人歌手的地方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前面的文章里笔者对巴洛克时期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论述,这里着重介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大概是从 1600 年歌剧的诞生为开始到 1750 年 J.S 巴赫去世为结束。文艺复兴宣扬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巴洛克时期依然继续发挥着它重要的影响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在此影响下对音乐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无论是在音乐理论还是在音乐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音乐的情感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渴望恢复之前古希腊文明中崇高的审美理想,"卡莫拉塔"(camerata)集会就是在对这种审美理想的追求中促成了歌剧的诞生,他们通过对古希腊文献的研究得知在古希腊悲剧中不论诗歌还是合唱都是用唱歌来贯穿和表现的,古希腊音乐常对语言音调和节奏韵律进行模仿,还将声音在不同情感下的不同体现展现了出来,卡莫拉塔的音乐家们正是受此启发才创作出了歌剧这样新型音乐会的作品体裁。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当时对思想情感表达的渴望,艺术家们为了让旋律和乐曲创作富于表现力在创作的初期就要先考虑情感的表现,即艺术手法是为了更戏剧化的再现人们的真挚情感而产生并发展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对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蒙特威尔第本身也是一位情感论者,正因如此,我们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会发现大量的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营造情境氛围,表现角色内心活动,烘托情感变化和用歌声表现人物情绪。

  在伴奏音乐上,蒙特威尔第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使用了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还运用弦乐的颤音和拨弦手法增加歌剧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自由运用各种演唱形式和不协和和弦来增加音乐情绪,突出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的情感之美。

  二、音乐的形式美,皇室和贵族对于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音乐家不得不开拓出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来满足审美的需要,歌剧的兴起就是受此影响,虽然这一时期的歌剧在历史上也被批评为矫揉造作、忽视了音乐的本质,但它依然是之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形式除了歌剧外还有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弥撒曲等等。在器乐方面也出现了奏鸣曲、协奏曲、序曲,舞曲、赋格等众多表现形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 J.S 巴赫基本对巴洛克时期的每种音乐形式都做出了创作,作品都展现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形式之美。

  第二节、阉人歌手的产生发展过程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表现。

  阉人歌手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审美心理多样性的体现,音乐美学的发展趋势很大一方面是受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音乐美学的变化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这样的审美变化使人们的审美心理更加多样性。

  因为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人们不再单一满足于一种音乐形式的表达,在声乐上除了出现多种演唱形式外还要求更有穿透力的声音来表现声乐作品,宗教背景的束缚下女声无法进行演唱,于是就出现了阉人歌手,虽然都是演唱歌曲,但阉人歌手特殊的生理结构还是被鉴赏群体所接受;其次,阉人歌手在发展中,因为严格的训练和嗓音条件的特别,使得他们对于歌曲的演唱更容易,加上阉人歌手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使之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随意修改音乐加上装饰音等炫技技巧,审美心理的多样性让鉴赏者对于这样小创新予以包容,这样的改变一开始也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发展到后期鉴赏者对于这种修改形式的疯狂追捧,使得阉人歌手开始滥用炫技博取喜爱,这也是导致阉人歌手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鉴赏者也并不都是拥有较高鉴赏能力的群体,相比雅艺术那种较难获得的审美体验,普通民众更倾向于俗艺术的直观感受,更易于接受立刻就能取得反馈的感官刺激,所以观众不再将欣赏歌剧的重心放在音乐作品本身,而是转向于对嗓音的崇拜,审美重点的转变也使得一些艺术家放弃了对于音乐本质的追求,嗓音崇拜直接受益者阉人歌手,更是将歌唱炫技推向了极致。

  在此期间审美心理的一致性也得到了体现,审美心理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现象,虽然它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我们也会在其中找到相同的规律性,巴洛克时代的美学思想在于重视情感美和形式美,所有事物的发展情况都是无法预见的,过于重视形式美就造成了在形式上的负担,宫廷贵族追求华丽的表演形式也影响到了普通民众的审美心理,也为阉人歌手这样嗓音华丽,善于高难度技巧的演唱者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土壤。对于鉴赏者欣赏阉人歌手时审美心理的一致性并不都是消极意义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为了追求华丽的音乐效果,人们不得不对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改变,这也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做出了启示,在阉人歌手的训练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声乐训练方法,还在阉人歌手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实践,为男女高音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之后的声音训练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为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实践做出了贡献。

  第三节、阉人歌手的产生发展过程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保守性与变异性的表现。

  在文艺复兴前,宗教是为了奴役民众思想的政治统治工具,在人们的观念中神欲大于人欲,创造并主宰一切事物变化的是代表社会中男性角色的上帝,而女性只是上帝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样的宗教思想决定了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在教堂等宗教公共场合必须要禁声,所以根本不可能登上唱诗班这样的宗教舞台,人们宁可用被阉割过的男性作为演唱者也不考虑女性,本身就是一种保守,审美心理中这样的保守性是落后的,但也催生了阉人歌手站上历史的舞台。

  歌剧的诞生最初也是为了追求中世纪纯粹的音乐审美理想,人们寻求创新和进步的同时,总是会忍不住回头去观察历史去追溯事物的起源,在此过程中除了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外也会找到值得关注的美学观念并进行批判的继承,在这样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表达形式,这也是审美心理中保守性所引发的创造过程。

  审美心理变异性的在阉人歌手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文化背景方面的变异性,在早于巴洛克时期的中国古代也有阉割术,但由于文化背景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异性,中国的阉人是皇家贵族的奴隶,不可能从事艺术活动,欧洲音乐发展过程中被阉割的孩童却成为了影响声乐发展的阉人艺术家;音乐审美的变异性,巴洛克初期审美心理是追求华丽纯净的人声,为了得到孩童般的美好嗓音不惜残忍阉割男童,发展至后期,为了歌剧院规模的扩大和乐队音量的增长,要求歌手们必须唱得更响、更高、更有戏剧性才能够穿越乐队的音墙,阉人歌手的嗓音已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演唱,所以最终被淘汰;调式审美的变异性,用大小调替代教会调式,使音乐表现更为多样化,也为阉人歌手提供了发展契机。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伦理道德是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让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的一种规范,在当今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是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侧重于反映自身的行为。伦理则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等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侧重于反映维持人伦关系必须遵循的规则。

  艺术鉴赏是关于人的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的思维活动,人是艺术鉴赏活动的主体,艺术鉴赏的过程正是鉴赏者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拥有多少真实,总以为所有真实应该属于人,在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拥有一半甚至更少的真实的时候,艺术就在坚持改变这一格局。当代社会,文明的内涵中充斥了过多的财富与强权,艺术与人在人性上的际遇也受到了动摇,艺术从道德负担和伦理责任重完全解放出来就会遗失人性,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失去人性这一点就要求在欣赏过程中审美心理的变化是受伦理道德约束的,但这样的约束符合美学要使人类生活更美好为目的。以人类为连接,艺术鉴赏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产物,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使得人们通过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使人们审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归纳出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通过精神世界的提高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最终于实践中获得幸福,伦理道德是规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自己行为立下的准则,是监督工具,人之所以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是因为有人性,人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不同的引导和生长环境下成长的人在性格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人是会散发人性光芒和正义感的,这样的人才能正确的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才能领会到其中真善美的艺术体验,最终真正实现艺术鉴赏的意义即发现艺术的美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继而树立对生活实践的正确态度。

  第五节、面对人性与审美冲突时的选择。

  阉人歌手这一现象放在现代社会肯定是不会存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不受封建思想的统治,深知自我是不同于他人、他物的一种独立存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本身是存在人文关怀的,人作为组成社会的主体是需要被尊重的。美学形成一门学科,也是人们在对于自身精神世界构建的产物,人类除了衣食住行外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审美作为独特的生命需求和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审美过程可以使人们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所谓体验生命,是指将原有的生命体验转化为体验的对象,用审美的态度给予观照,简称之为审美的再体验。这样做的原因是实际的人生感受中混杂了大量的利害得失关系,种种的利益需求很容易构成生命领悟的屏障,审美的再体验就是要努力摆脱屏障,用新的眼光去审视生命体验,并最终返归于美化人生的现实努力.

  这样看来,人性与审美是不应该存在任何冲突的,对于人性的感知与反思促进了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又反过来使得人类对人性认识的更加透彻并得到积极的反馈,使得人类艺术化的生活,从而又去更多的发掘生命中的美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在巴洛克时期,阉割男童这样践踏人性的行为迅速风靡,不但拥有合法化的地位还经历了巅峰的发展时期,尽管阉人歌手对美声这一门歌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不仅为之后的声乐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还使得高男高音这样的声乐表现形式获得了启发,但人性与审美冲突时的结果是牺牲人性而选择审美,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也是由于歌剧的发展,人们对嗓音的过度崇拜加之阉人歌手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使得阉人歌手可以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演唱,在惊人的肺活量支撑下阉人歌手唱出难度极高的花腔时观众还会高呼"利刀万岁"的口号,意指能听到这样美妙的歌声全靠阉割用的小刀成全,残害人性的凶器竟然也被审美者崇拜,这也是社会环境影响审美观念的结果。追求美没有错,真正对美的追求是不会以牺牲人性作为代价的,这也是当时落后的统治阶级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上述原因导致了人性与审美冲突时,审美占据了上风。当今社会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得到的将会是截然相反的结果,能获得拥护并且维持正常运转的统治阶级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的进步就是对于人的尊重,人地位的提高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作并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