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黄土高原生态林和民生林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4592字
论文摘要

  1 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与黄土高原的区位优势

  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是黄土高原林业建设的必经之路。林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改善生态,发展林业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民生;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林业发展与民生林业发展是保证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标是统一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是依据黄土高原的独特优势来推进的。首先该区域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特点。(1)特色农作物和果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某些特色农林产品集中产区,但农业生产结构仍较单一,农村经济贫困。

  (2)由于生产条件差和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群众生活贫困。老、少、边、穷地区众多,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别占全国的1/5、1/4以上,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农民脱贫意愿强烈。(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丘陵沟壑纵横,耕地构成中坡耕地占比重比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坡耕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差,旱灾频繁、减产严重,区域性缺粮问题突出,越穷越垦,坡地开垦种植问题难以控制。因此发展适合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林果业和特色林农副业,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路子有利于优势互补;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在黄土高原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是黄土高原林业建设的自然选择。

  1.1 土地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位于32°—41°N,107°—114°E。考虑到生态建设的综合性,主要依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研究》确定的“黄土高原地区”作为规划范围。按县域行政区界线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87万km2(在三北工程建设区内的约有54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76%,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及内蒙古共7个省(自治区)341个县(市)。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平均厚度50~100m,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厚度最大的区域。

  1.2 光热资源丰富

  在气候区划上,黄土高原位于温带(中温带)向暖温带 (南 温带)过渡 地带,全年≥10 ℃的 积 温3 000~4 300 ℃,无霜期120~250d,自北向南递增,除高寒山地及偏北地区外,就热量条件而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昼夜温差较大,一般日较差达10 ℃以上,极端日较差可达25 ℃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50×108~63×108J·m-2,4—9月植物旺 盛 生 长 期 的 总 辐 射 量 占 全 年 的62.3% ~65.7%。日照时数一般为1 900~3 200h,日照百分率在50%~70%,均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为高,是我国辐射能高值区之一。由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形成和糖分积累。

  1.3 水资源现状

  黄河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中年径流量超过30亿m3的有渭河、洮河、湟水、伊洛河等4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且80%以上是干沟,常在暴雨期间形成山洪。黄土高原径流量小,水资源短缺,人均河川地表径流水量(不含过境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耕地亩均径流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从人均水资源分布而言,宁夏和山西最少,只有200~400m3·人-1。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为半湿润区,中部400~500mm为半干旱区,西北部200~300mm为干旱区。区域内降水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1.4 物种资源丰富

  果树资源丰富,如,梨,苹果,石榴,等等。粮食,以小米为主食。大豆、高粱、谷子、水稻、小麦、菜籽,还有少量的青稞,这些都是经济作物,还有很多副食品。树木北方有的树木黄土高原都有,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杄等),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加大了苹果、猕猴桃、优质梨、枣、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农林产品的生产力度,成为我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区,仅次于黄淮海的第二大苹果产区,优质梨与优质枣集中产区,主要的中药材种植区和马铃薯集中产区。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1.5 劳动力丰富

  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及内蒙古共7个省人口总数约2.3亿(2010年数据)其中河南最多,青海最少,仅河南一省年输出劳动力1 200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2 民生林业发展的经验

  以下就几个案例来分析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经验与得失。

  2.1 平凉案例

  平凉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人口220.2万人,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市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市。泾川县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三北工程启动后,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抓林果,就是抓生态、抓民生、抓发展的理念,取得了显着成效。到2012年,全市有林地由1978年的6.7万多hm2增加到33.9万hm2,森林覆盖率由7.8%提高到27.7%,水土流失面积由657.3万hm2减少到281.8万hm2,治理程度达到57.1%,降雨量由年均400多mm增加到600多mm,冰雹、风沙、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大为减少。果树经济林由4.7万hm2发展到14万hm2,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t,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和种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林果业总产值突破32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1 66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2.2 静宁案例

  静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围绕统筹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民生,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立足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苹果经济林,努力打造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双赢”互动结果。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与三北工程建设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苹果产业发展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14.8万贫困人口依靠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2.3 延川案例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

  2012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9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815元。全县总土地面积19.8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3.2万hm2,占总面积的66.6%。现已绿化面积8.6万hm2,红枣、山杏、山桃、酸枣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逐步由营造生态林转变为营造经济林(红枣),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复合型造林模式和径流整地、覆土、覆膜等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重点扶持红枣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农村后续产业发展后劲。

  2012年底,全县红枣面积达2.8万hm2,其中挂果面积1.7万hm2,年产红枣6万t·a-1,产值达2.4亿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0.5%,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 黄土高原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上几个案例在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中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都立足现实发展适应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由此可以看出在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中要坚持的几点是:

  3.1 坚持生态优先

  必须把改善生态作为根本任务。利用生态自然力修复与人工林业建设措施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以人工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措施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必须把改善生态作为基本和优先任务,黄土高原地区还残存许多天然植被,只要停止人为干扰,就能逐步恢复起来,发挥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改良天然草原植被、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加大植被恢复力度。黄土高原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也是经济社会发育水平低、贫困面较大的地区。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注意解决好农民的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将生态治理与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才能为民生林业后续发展带来生机。良好的生态条件为民生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与保证,民生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林业提供动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实现林业发展与民生建设发展的“双赢”良性互动。

  3.2 坚持把民生作为落脚点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林业和民生林业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谋求长效的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农民利益是取得治理成效的有效途径。依托林业工程建设,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产业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型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积极建设者和自觉维护者。

  3.3 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

  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现实,掌握规律,技术引领,统筹规划,以点带面,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是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好转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林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治理工程,尤其是林业工程在建设中注重多项措施综合配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一起上,注重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保障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提高建设成效。

  科学决策,依据市场规律调配各个生产要素。

  政策体制、利益机制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地制宜,分区划片、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地区的建设;促进改革,创新政策机制是推动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各地认真落实“谁治理、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延长承包或租赁年限等措施,大大加快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速度。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在项目管理上,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投标制等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

  3.4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人民的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就是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民生,在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的动态发展中,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探索统筹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把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前提,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农、林、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切实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区域旱作农业发展模式,由长期的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业转变为粮经结合的种植结构,为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经验。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传统耕作习惯,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已达到50%;三北地区人均林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林果产业已经成为三北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