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如何创造及欣赏园林艺术之美

来源:现代园艺 作者:徐牧野
发布于:2021-03-10 共4906字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 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愈发提高, 对于园林的要求大幅提升, 园林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园林美作为一种将主观情感对象化的形式, 学习与讨论其创造手法与鉴赏途径非常有必要。园林美的创造要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引导、保持适度的审美距离, 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组景造园, 并营造丰富意境;而对园林美的鉴赏, 也应该在了解文化及背景的基础上, 深入对景观元素进行鉴赏, 进而品鉴园林中的意境美。

  关键词:园林美; 审美; 创造; 鉴赏;

  园林, 就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 如改造地形、种植花木、建造房屋及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1]。园林美, 就是一种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 把自然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的美。

  园林美源于自然美, 又高于自然美。建筑、植物、地形地貌、水体、艺术的合理运用, 能有效体现园林美;不同时期, 园林的景色不尽相同, 因此园林美有着明显的时间性与阶段性。

  1 园林美的创造

  创造园林美, 可以通过感官体验引导、营造合适的审美距离、组景造园、意境营造等几个方面获得。

  1.1 多种感官体验引导

  美是人的美感, 是审美的结果。体验依靠感官, 眼、耳、鼻、舌、身对应视、听、嗅、味、触5种感知能力。视觉通常反映真切实际的形态、色彩、材质等构成事物的元素, 通过视觉营造美感是创造园林美的主要途径;园林中的植物声、风声、水声、鸟鸣虫叫及琴声、曲声都能通过听觉带来不同的空间美感, 风中松涛阵阵、雨中芭蕉点点都是声境美的典范;嗅觉与味觉的存在也能唤起美感, 传统园林中常通过香花植物营造香味景观;而红楼梦中在大观园细致品味午后甜点, 更与园林景色相得益彰;触觉体验亦能创造园林美, 园林环境中各种组景元素都有不同质感, 肌肤接触可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1.2 合适的审美距离

  合适的审美距离对营造园林美有着重大的作用。朱光潜先生对布洛提出的“距离极限”做出了解释:“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 ‘距离’太远, 结果是不可理解;‘距离’太近了, 结果又不免让使用的动机压倒美感。”[2]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类似, 审美信息新颖度越大, 所产生的刺激就越强烈, 可理解性就越小, 越不容易被鉴赏者所接受[3]。因此处理好新颖度与可理解度的平衡点是展现园林美的关键所在。

  1.3 组景造园

  1.3.1 园林空间的营造。

  园林的美, 就是通过一系列空间组合及空间序列的转换来实现。景物的有机组合成为景观, 景观的有序结合产生空间, 空间的有序组合成为园林或园林场所[4]。

  对园林空间的体验, 是观赏者通过各自的理解, 将不同的、孤立的静态景观连结成一个有机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园林作为一个境域, 要特别注意空间流动与衔接, 遵循自然性与艺术构图的原则, 进行空间的变化与组合。

  1.3.2 植物的运用。

  植物作为园林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种类选择与配置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美的效果。植物配置要求我们选择具有美学属性的植物和具有美学属性的配置形式按照美的规律, 进行配置或造景[5]。植物的运用还包括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 例如山石、建筑、水域等的搭配。

  植物作为生命体, 有其自身特性, 具有造型、色彩、香味等多重效果。在配置时, 根据场地主题与园林植物特性, 综合考虑观赏游览效果。植物的美是多方面的, 形包括花叶形、树形、根形等, 而色则包含了花色、叶色、树干色、果实色等, 而对于味则涵盖花香味、果香味、叶香味等, 这些特征都能形成独特的园林美感。

  1.3.3 造景手法。

  造园手法是园林美创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对于造景手法存在不同认识, 所造之景风格各异, 即使植物、地形、山水等因素皆相近, 亦能出现不同效果。

  关于借景, 《园冶》单有一篇论其重要性:“借者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晴峦耸翠, 绀宇凌空, 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斯谓巧而得体者也。”借景可以在不占用园内用地的情况下丰富视觉景观, 山水、建筑、月光、树影皆可借用。“景贵乎曲, 不曲不深”, 中式园林在结构上追求曲折幽深, 步移景异, 对景、框景、隔景都能增加空间的多变性, 博古架、景墙、花窗都能丰富景色变化。

  1.3.4 不同景观及空间的对比。

  对比是园林营造中不可或缺的手法, 可分为景观元素的对比及空间形态的对比。景物的疏朗与密闭、峭拔的山石和明净的水面、精巧的房屋和自然的花木, 都是常用的对比元素。空间的开朗和幽曲以及空间大小、虚实、明暗, 则属空间形态对比, 可加强艺术效果、引人入胜。传统园林善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 充分利用游赏者视觉上或心理上的作用, 通过空间分隔使园林空间无限延展, 突破了场地面积的局限。例如留园自入口至主庭院区路线, 通过走廊的宽窄、曲折变化, 间隔设置小天井或透光的天窗、小型置石景观或芭蕉等小型组景, 形成一条明暗变化、景观元素丰富的游线, 而到达主庭院区后, 豁然开朗, 空间对比强烈, 更凸显了主庭院区的疏朗通透效果, 颇具柳暗花明、世外桃源之感。

  1.3.5 游园路线的设计。

  游园路线是经过特殊的艺术加工布置来引导游人的欣赏接触欲望的路线, 其设计直接影响游人对于园林的接触顺序、游览方式、观赏角度等, 应与设计手法配合来创造园林美。如江南园林内路线设计多为由曲折小空间引导至大庭院空间, 寻求“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之感, 带有出世意味;而岭南庭园多由大交流空间引导向小尺度私密空间, 带有浓厚的生活意味。

  1.4 园林意境营造

  意境是艺术中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所谓园林意境, 就是园林的设计者寓情于景, 把自己的情感色彩充实在园林之中, 使欣赏者触景生情, 产生联想, 两者共鸣[6]。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 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 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7]。园林意境的营造就是要通过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鸟语花香进行艺术加工, 以此激发游人内心关于美的联想。

  1.4.1 景物的存在对于园林意境创作。

  景是实际存在的, 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其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在造园过程中“意在笔先”, 主导思想在造园过程中体现出来。

  传统园林常常将个人或群体思想情感带入“景”中, 通过景观元素的选择来表达内心意境。如植物方面, 竹代表高风亮节, 扬州个园便是采竹字的一半为形, 传达园主的内心世界;莲被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园林中常选择以莲构成园景。又如佛山梁园十二石斋以十二块黄蜡石着称, 园主人游历多地, 晚年精心挑选代表内心山川图景的十二块石头收藏, 以此寄托对自然山河的热爱。

  1.4.2 园林意境美与诗、词、书、画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园林艺术与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 汲取诗的画意和画中诗情, 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古典园林创造“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 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8]。

  陶渊明、王维等大师都将诗画带入到园林中, 使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王维私宅“辋川别业”就是按照其内心诗情来设计打造, 王维在《鹿柴》中所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正是描绘“辋川别业”二十景之一的鹿柴黄昏前的幽深景色。

  中国山水画讲求山贵有脉、水贵有源, 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掇山理水的基本原则, 圆明园“移天缩地”正是说园内山水脉络清晰完整, 园林布局及峰峦沟壑、溪流湖泊等各种细部形态俱全, 宛如天成。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 强调入情写意;中国传统园林也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中”, 两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

  2 园林美的鉴赏

  2.1 对园林景观美的鉴赏

  对于园林景观美的鉴赏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园林景观元素的美感;二是观赏者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缺一不可。

  园林景观包含丰富的要素, 无论是要素单体亦或是整体组合, 都可以成为鉴赏的对象。园林建筑或雄伟壮观或小巧精致, 置石堆叠或高耸浑厚或通透轻盈, 水系或为开阔平静的湖面亦可为曲折流淌的溪涧, 不同形式组合的叠山理水体现了多样的山水园林美感;庭院中的雕塑摆件、盆景铺地, 都能成为独特的欣赏对象。同时园林中四季变化产生的植物季相变化也是园林美的独特一面。

  观赏者的主观能动性会根据游人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变化:游人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各有不同, 鉴赏能力、欣赏角度、观赏态度存在差异。具备正确的鉴赏力与鉴赏态度, 才能更好地领略和理解不同风格园林景观中蕴含的意境。

  2.2 园林意境美的鉴赏

  2.2.1 文化典故在塑造园林意境美中的运用。

  文化典故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常出现, 在许多的园林庭院中都有极具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景观题词等, 多是借鉴了文学中的经典诗文意境和文学典故。如《庄子·列御寇》曰“巧者劳而知者忧, 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 “不系舟”意喻追求自由、不受外界束缚的理想与抱负, 许多私家庭院都有名为不系舟的旱舫;又如古今传统园林中多设“曲水流觞”小景, 便是借鉴古代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风雅情景。

  优秀艺术作品往往并不开门见山、直抒其意, 而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式, 使游人获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受。苏州拙政园中的“谁同坐轩”取自“与谁同坐, 清风明月我”的诗句, 言外之意宣示着造园者的孤高品格;而沧浪亭之名取自“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饱含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的高蹈遁世之心。

  传统园林的营造者多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含蓄的性格, 景观构筑常含言外之意, 观赏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典故有所了解, 便更容易体会到风景中蕴含的情怀;而园林中的提名、楹联、匾额则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含蓄地向观赏者表达出意境内涵。

  2.2.2 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园林的营造借鉴了山水画的创作理论, 其立意抒情与诗书文学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意境, 园林更受到传统音律、戏曲、棋艺、茶艺、花艺等影响;另一方面, 园林空间的营造也为这些传统艺术或日常活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 丰富了体验, 园林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不甚了解的游览者来讲, 这些文化元素在园林中的出现, 可成为独特的观赏点、形成悦耳的声景观, 在园林中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更是别有韵味;而对于有所了解研习的人, 园林与这些元素的结合, 更是赋予了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境美。

  2.2.3 对园林及其营造者背景的认知。

  园林因人而存在, 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园林营造的动机和目的[3], 造园者在营造园林的过程中, 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志趣表达其中, 而这些因素也受到营造者自身身份、经历的影响。拙政园的园主在官场失意退隐田园、寄情山水, 拙政园“拙者之为政”的名称便体现了主人淡泊无为的思想感情[9]。区别于江南园林的出世倾向, 北方园林通过庞大的体量、精美的装饰来体现园主人从政的身份, 岭南园林则精巧灵活、形式多样, 装饰元素丰富精致充满生活气息, 与园主人行商的身份不无关联。对园林及其营造者的背景、经历、志向有所认知, 则能够更好地体味园林意境, 唤起内心的共鸣。

  3 结语

  园林艺术是一门全面综合的艺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园林的欣赏认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结合物质材质, 以自然生活为蓝本, 创造出融合审美、情感、理想、意境等多种内容在一起的园林艺术, 让更多人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25.[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5.

  [2]李喜辰.试论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的距离意识[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3.

  [3]胡竞恺.论园林美鉴赏与创造[J].山东林业科技, 2008, 6

  [4]周武忠.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美和园林美学[J].中国园林杂志, 1989, 3.

  [5]李静, 张浪, 吴诗华.园林艺术与园林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6]陈云晶.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0

  [7]屠苏莉, 范泉兴.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杂志, 2004, 2

  [8]肖芬.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2

  [9]肖河章.浅谈园林美[J].惠州大学学报, 2001, 2

作者单位: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原文出处:徐牧野.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J].现代园艺,2018(11):103-105.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