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纠纷的特点、成因及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25 共2830字

  近几年来,由医患矛盾引发的医疗纠纷成为社会负面热点问题。在频发的各类医疗纠纷中,越来越多的致死致伤事件让人不寒而栗,直接暴露了许多深层次问题。业内外人士都在思索,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到底怎么了? 医学教育工作者们也在深思,医患矛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医学教育应如何应对?

  一、医患纠纷的特点

  1. 波及面积扩大化。

  从三甲医院到个体诊所、从省会城市到偏远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不同职称、年龄、学历、科室,医患纠纷都有涉及。

  2. 发生频率递增化。

  2006 年“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患纠纷 66 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5. 42起,打伤医师 5 人; 到 2010 年,全国医闹事件达到 17243起,较以往明显增加。2014 年,各类医疗纠纷在各类媒体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

  3. 案例类型多样化。

  “八毛门”事件、“录音门”事件“活婴当死婴”事件、群闹事件、疫苗事件、停电事件、血案事件、走廊医生事件。还有数不胜数的普通争吵,未经报道事例等等。有个体事件,也有群体事件。

  4. 预防措施极端化。

  在准备室或办公室配备辣椒水、铁棍钢盔等防身护具;增加保安力量;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防身训练; 培训矛盾转移与规避技巧; 用护士性感照取悦患者; 公开医德考核; 实行群众评议制度等。其中一些措施是迫不得已,很多措施更是闻所未闻。

  5. 关注程度显着化。

  在 2014 年的两会上有不少代表针对医疗卫生领域问题提出的意见十分尖锐。党在十八大报告一针见血,在所总结存在的问题中就涉及医疗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服务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医患纠纷的成因

  1. 社会方面。

  社会道德缺失引起的诚信危机。在体制机制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采用非法和不道德手段谋取利益。信任危机一旦产生,矛盾就会不断叠加,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暴发。矛盾产生点和暴发点可能发生错位和转移,医疗卫生领域是矛盾的产生点和暴发点之一。

  2. 政府方面。

  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福利保障政策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益性淡化; 监管乏力导致资源不均衡; 群众的福利没有得到满足; 现有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多是处于主动与强势一方; 人民群众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反差。

  3. 法制方面。

  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有制度不执行、乱执行或执行不到位; 医患纠纷的预防、处置、预后等相关法规缺失; 一些事故的姑息式处理解决方式带来负面效应等。

  4. 医院方面。

  管理制度不健全; 利益导向政策措施失去正常方向,默认科室和个人采取各种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 硬件设施缺乏人性化便民化; 医院文化建设不够,缺乏人文气息,病人就医环境需要改善; 缺少主动关心; 高等级医院不堪重负,人满为患; 医护工作者工作量大,身心压力大,服务难以到位。

  5. 个人方面。

  医护方,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需要了解和理解的信息医方未能满足; 医护人员对必要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技巧方面没引起重视,只重“科学”,忽视“人文”[1]; 职业道德失范,过度检查或治疗; 人情和利益原因导致病人没有享受到公平服务; 技术引起的医疗事故等。患方,不合理诉求;出现问题无理取闹; 带有个人私利目的; 主观臆测和偏见,对主管医护人员严重不信任; 无相关专业知识或对专业方面的问题理解不准确; 个人矛盾转移; 法律意识淡泊; 经济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因病致贫等都可以导致医患矛盾加剧。6. 舆论导向方面。媒体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对不同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获取信息方怎样理解和利用所获得的信息。一些信息未还原真相和揭示本质,被别有用心的人群利用。有的是出发点好,但效果相反。比如,事件发生后,是如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肇事方和责任方加以处置的,鲜有追踪报道,这就难以起到警示作用。

  三、医患纠纷对医学教育的警示和思考

  信息时代,在校医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为了不使他们在目前严峻的医患矛盾形势面前手足无措,医学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工作要做。

  1. 注重价值观、生命观和健康观教育。

  要引导医学生客观分析和理性认识医患矛盾的成因,掌握好科学的应对方法。在校阶段除了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崇高的价值观、正确的生命观、科学的健康观的培养和建立非常重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容中,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必然要求,任何利己和谋利的私心杂念则不可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对培育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后还需不断丰富第三课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去。治病需要先治心,懂得关心病人心理体验的医生才会重视对病人给予人文关爱,才会掌握和运用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巧。科学的健康观要求医学生不是只关注人患病后的医治这一特定阶段,而是要帮助人们懂得科学健康的生活常识,知晓合理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防病方法和预后方法。

  2. 开展有效的人文教育。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我们对人文教育虽然很重视,但效果却不敢恭维。现有教学效果是要么学生不愿听,要么听了也不知道怎么用。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教师和教法。要想办法让学生听得进去,懂得用法,让人文教育注重实效,得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二是改革教法。

  3. 强调医德教育。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教师和医生多年来一直受民众尊重,是因为医生和教师最讲究一个“德”字。当前,“利”对“德”的冲击直接让高尚的医德和师德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何重塑? 淡化“利”,强调“德”.“立人”先“立德”,“医者仁心”,医学生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医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

  4. 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

  在学校教育阶段,应该把交流与沟通技巧作为必修课,结合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法、床旁教学法等,让学生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在培养目标中把该项内容从基本技能中提取出来单列,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以重视。

  5. 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自信。

  要对职业有信心,只要年轻一代都能做到具有高尚医德、精通医术、擅长交流、关爱生命,那么这对整个医疗环境就会起到自然净化的作用,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就会有促进作用。要对社会发展有信心,社会风气的扭转得有一个过程。要对政府有信心,我们的政府在历史前进的摸索中越来越成熟,中国梦的实现是必然的。要让我们的学生深知肩上的责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些领域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也会逐渐得到解决。解决的问题的钥匙在政策导向,力量则来自方方面面,医学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扎扎实实在提高医德教育上下功夫、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上作文章,让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成为净化医疗环境、服务于广大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田 瑛,谭曼红,陈海平。 从医患矛盾看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J]. 2012,11( 19) : 1591-1592.
  [2]钱鹏宇,钱玉鑫。 从生命观的角度分析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 11) : 125-1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