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事件的媒体报道策略和方式转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31 共3540字
论文摘要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患者疯狂地将刀子扎向医生,最终造成1死3伤。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人民网刊登这条消息之后做了一个调查,参与的人数有6000多人,而选择高兴的人数竟然高达4018人。而当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这则新闻之后,更有网友评论说“杀得好”。2013年9月7日凌晨,深圳一名27岁的妇产科怀孕女护士白巍查房后,被一名产妇的丈夫尾随至治疗室暴打,整个过程持续数分钟,才被一名路过治疗室的男性患者家属看到并制止。时隔一个多月,2013年10月26日,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三名医生被一名男子用长达30厘的尖刀捅伤,其中一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两人重伤。接二连三的恶性暴力事件让医疗行业为之震惊,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误解及“审判”,而这其中,传播媒体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一、传媒凸透镜下的医患关系报道

  所渭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生在诊疗或缓解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近几年,医疗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这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因此受到了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将医患关系的恶化都归咎于媒体的不客观宣传,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报道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结果,而非原因。但这个结果反过来却又进一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大都在寻找具有“爆点”的新闻,以收视率、收听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处于现阶段转型期的社会,大众对于民生方面的关注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新闻媒体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将其镜头对准了民生领域,以期吸引到更多的受众。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纸,更甚至网络媒体都开辟了民生专栏,美其名曰“报道老百姓自己的事”。而医疗事业更是能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因此成为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只需看一看每天医院大楼挂号处排起的长队也可见一斑。近年来,医生收红包、吃回扣、见死不救等负面新闻连续被报道,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而媒体在选择新闻素材的时候也往往选择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来报道。医生的职责便是将病人治好,对此的正面报道自是不如负面报道有影响力。当然,个别医生确实有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但也有一些负面的新闻事件是媒体过度渲染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结果。有时个别媒体为了搏版面,与同业竞争者抢速度,在尚未清楚完整事实之前便草率地介入并进行报道,同时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大部分的负面报道都反映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即对医生进行大肆批判,对患者表示同情。即使事后对此前报道进行澄清,受众已经对医生和医疗行业产生了负面的刻板形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报道客观现实如果超过了事物的度,同样也会起到过犹不及的反效果。如果大众传播媒介手举凸透镜来放大医患关系的具体负面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也会引发出受众的过度恐慌。同时,对医疗人员而言,也使得他们和患者的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倾斜,不再是平等的关系。

  媒体中的医疗人员处于强势地位,患者是弱势群体。但到了现实当中,患者群体很可能因为社会舆论的一面倒而处于上风,医疗人员却扭转至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从哈医大医生被杀事件就可看出,声援凶手的群众为数不少。在他们眼中,所有医疗人员都是罪有应得,得到这样的结果乃是因为他们对患者的欺凌。但事实上,哈医大被杀害的实习医生是一名上进且勤奋的医生,平时对待患者亲切细致。患者没钱交手术费,他拿自己的钱垫上。病人塞给的红包,他再转头打到病人的手术费里。这样的医生难道是“罪有应得”,这样的医生遭到杀害,难道还应拍手称快?不得不说,在或真或假的医疗负面报道当中,媒体对于医患矛盾的报道已经超出了原本该有的度,使得医患关系更加破碎化。

  二、扭转凸透镜效果的媒体策略

  传媒对医患矛盾报道的放大是事实,而受众对于医疗方面信息关注度频频上升也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13类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关注“医疗问题”的人最多,占15.3%。2007年,由中国网联合搜狐网发起“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显示,网友对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注度最高,投票率达到12.76%。

  放眼过去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报道,通常都将其焦点集中于负面新闻题材上,且大多数报道都以较大篇幅、较显著的位置出现。如果媒体继续将医疗关系的负面报道呈现在凸透镜之下,无疑会使医务工作者产生焦虑和担忧,同时使得广大受众继续对医务工作人员产生误解和不信任。长此以往,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最终甚至会造成医疗行业的不稳定。因此,很有必要在此时对媒体的报道策略和方式进行转变。

  (一)恪守客观、公平的报道准则

  客观、公平是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客观、公平的原则。在医患纠纷报道中,记者有时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先入为主地视患者为弱势群体一方,在事实尚未了解完整之前出于同情的心理作出带有倾向于患者一方的观点性报道。这与新闻工作者要遵循的原则背道而驰。每一篇新闻都应以完整事实为基础,而传媒所要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审判者,而应该是客观、公平公正的传播者、监督者。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恪守公平、公正的报道准则,避免“媒体鉴定”,提高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医患关系报道当中更是应当如此,唯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在报道当中呈现出医疗行业的真正现状,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会对医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产生固有的负面印象。

  (二)把握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度”

  2003年“非典”盛行之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白衣天使心中都确实住着一个对待病人仁心仁爱的天使。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医务工作人员勇于牺牲奉献,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当中,媒体对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进行了大量的正面宣传。而随着医患关系矛盾的突出,媒体又“一面倒”地选择负面新闻进行报道。

  一时之间,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几乎都是渲染医生负面形象居多。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对医疗事业进行报道时,没有把握好该用的“度”。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新闻,媒体在对涉及医患关系的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心中都应有一杆标尺,不可用负面新闻对大众进行密集“轰炸”,而应该遵循平衡的原则选取新闻题材。媒体既要对医疗行业中出现的个别医生有失医德,不遵守行业规范收回扣等事件进行批评监督,对于医务工作者的辛劳耕耘和奉献精神进行弘扬,且应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向受众传递出正能量。

  (三)提高媒介素养

  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遵循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进行报道更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传媒作为大众的信息传播工具,在挑选有价值的新闻时,不应以吸引眼球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从传媒伦理的角度看,可能引发一些道德上冲突的,或者会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信息,就应该做出恰当的取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广阔的视角。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仅要以深入了解完整事实为前提,用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更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到新闻背后的舆论效应。

  另外,不止是新闻媒体,作为受众,也需要培养一定的媒介素养。受众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来自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些纷繁的信息当中总会传递出一些价值观念和取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受众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远离价值误区,避免对新闻产生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的理解。当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提升的同时又会对媒介本身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形成良性的媒介生态系统。只有在这样一个良性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才能使大众传播媒体健康的发展,受众自身对于信息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三、结语

  在接二连三的恶性暴力事件当中,医患关系矛盾被推倒了风口浪尖的位置。在过去的医患报道当中,在一起起或真或假的医疗行业负面事件中,媒体裹挟着公众的批判热情席卷而过,赢得了关注,但同时也是医患关系恶劣的幕后推手之一。而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舆论压力下,每一个医务工作人员仍然在这个岗位上用心耕耘着,奋斗着。传媒人应该反思,在过去的很多事件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应该在报道中用吸引眼球的方式去引导医患当中的仇恨,甚至于去鼓励这种仇恨。我们应该将目光从媒体凸透镜下的负面新闻里拉出来,聚焦于他们的正能量上,承担起媒体责任,营造客观的舆论环境,正确报道医患关系。从长远意义来看,这不仅能对医疗事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更是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可小觑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2]邱仁宗.医惠关系严重恶化的症结在哪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13).
  [3]袁亚辉.百姓最关注“医疗问题”[EB/OL].
  [4]网民关注“两会”调查显示:医疗反腐住房名列前三[EB/OL].
  [5]蒋炜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媒体责任担当[J].中国记者,2009(5).
  [6]郑根成,潘会贤.论传媒伦理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