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六秒定律”短跑训练方法的应用

时间:2015-06-2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926字
摘要

  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和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是百米短跑比赛取胜的两大最关键的因素,它综合反映了一个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加速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挥。短跑运动的日常训练要掌握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加速能力的好坏是衡量一个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指标,在日常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加速能力一直是训练追求的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短跑训练大多采用分段跑作为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比如常见的30m分段训练,但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根据美国生理学家A·希金提出的瞬间速度与时间公式: =Vm(1-ekt)的原理,采用“六秒定律”的训练方法将显得更为科学合理,在短跑运动的训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六秒定律”的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不同水平的短跑运动员18名,将其分为三组,奥运组:第六届世锦赛男子100 m决赛前六名的成绩;全运组:1999年全国田径比赛男子100 m决赛前六名的成绩;高校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 m决赛前六名的成绩。通过文献资料,将以上三组运动员的100 m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六秒定律”的解释

  “六秒定律”是根据1936年美国生理学家A·希金提出的瞬间速度与时间公式: =Vm(1-ekt)的原理而提出的,该公式反映了运动员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与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之间的关系,且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二者发生相应的函数变化。“六秒定律”是指运动员在全速奔跑时,无论水平的高低,运动员都将在第六秒达到自己的最大速度:从表一中的数据不难发现,虽然各组运动员的百米成绩差别很大,且显著分散,但每个运动员在第6~7秒时都达到了自己的最大速度,没有一个运动员在6 s前或6 s之后达到最大速度,因此,6 s是人体加速的一个关键时间点,我们应重视“6秒定律”在短跑训练中的应用。

  2 . 2 “六秒定律”符合人体的供能特点

  科学家通过对人体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的直接供能系统表现出很强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三磷酸腺苷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唯一能量来源,但三磷酸腺苷在人体内储存量甚微,一般情况下仅能维持肌肉1~2 s的运动,因此在人体活动时,ATP必须边分解边生成,以便维持肌肉的运动。人体内的三磷酸腺苷是由CP分解合成,而人体内的CP和ATP的含量比例约为3:1,研究表明,CP-ATP供能只能维持人体6~8 s的运动,在CP-ATP耗尽后,人体进入无氧酵解供能系统,肌糖元分解成乳酸,由ADP接受再合成ATP,同时释放能量,体内乳酸的增加会导致人体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上升,使体内pH值下降,pH值下降必然会影响到钙离子的活动能力,从而直接影响肌肉的活动能力。“六秒定律”训练能全面反映人体在CP-ATP能源系统下的速度能力和能量需要少、加速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块以及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的特点。

  3 研究结论

  3. 1 “六秒定律”的科学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秒定律”符合短跑比赛中人体的供能特点,与常见的分段跑等常规训练方式相比,“六秒定律”更能如实客观的反映不同运动员之间的差别。在以往的常规训练中,运动员在起跑后的30 m处的速度和最大速度是教练员非常关心的两大技术指标,因为它能反映出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最大速度能力,30 m的成绩也常被用来判断衡量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但在实际训练中,这种类似于30 m分段训练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二、三级运动员的30 m起动成绩经常超过一些一级运动员甚至健将运动员,也就表明一些二、三级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在短距离内是强国更高级别的运动员的;其次,各个级别的短跑运动员的30 m起动成绩经常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所要达到最大速度时所跑的距离,也就是6 s跑距有着很大的差别。综合比较下,6 s跑距能更科学全面的反映出一个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技术特点,也更能体现出一个短跑运动员的真实水平。

  3 . 2 “六秒定律”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任何理论都来源与实践,而且要得到实践的证明,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是当代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指导思想。随着运动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运动理论必须得到不断的深入发展,传统简单的、封闭的类似于30 m、50 m、60 m等的加速跑分割训练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短跑运动的有效训练。当代运动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复杂性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六秒定律”正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人体生理学里面的人体肌肉供能研究,以全新的思维来对指导短跑运动的训练。以上分析得出“六秒定律”不仅符合达到人体最大速度能力训练的临界点,更符合人体直接供能的最大输出的临界点,能量是运动动力的来源,充分了解人体的供能系统情况,“六秒定律”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高高校短跑运动员发挥自身的最大速度、保持最大速度和把握百米赛跑节奏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六秒定律”短跑训练方法的应用

  运动训练思维决定了运动训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六秒定律”的训练系统以整体思维、开放思维作为短跑训练大小的新思维方式,为短跑训练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思想和体系。

  4 . 1 在高校短跑训练中建立“六秒定律”检测指标

  一直以来,我国短跑教练员大多采用30 m的起动和30 m的快跑作为短跑的主要训练方式,现实告诉我们,随着运动员能力逐渐提高,采用传统的方式训练,不仅达不到预想的训练效果,反而会加大运动员的压力,给运动员增添一些负面影响,从而阻碍运动员真实能力的发挥,因此,高校教练应改变观念,建立以运动时间为标准的考核体系来指导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技术。在日常训练中,通过“六秒定律”规律,检测运动员的身体指标和供能系统,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将其分组训练训练,针对不同运动员的差异性,切实提高训练效果,培养出短跑方面高水平的运动员。

  4 . 2 建立“六秒定律”系统训练法

  短跑比赛的事实表明,短跑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运动员从静止到最大速度前的加速过程;传统的30 m跑很容易会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身体重心过高,不能很好地完成从起动加速到最后冲刺加速的分过渡,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全程的速度节奏,不仅使体力消耗过快,还会导致百米成绩的不理想。“六秒定律”系统训练法要求使百米运动员很好地完成从起步阶段的加速到中途加速的过渡,让运动员在短跑比赛中,根据自身体能情况,建立自己的速度节奏,顺利从起步加速进入到冲刺加速阶段。建立“六秒定律”系统训练法,培养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对提高短跑成绩有着非常理想的效果。

  4 . 3 “六秒定律”对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培养

  传统的训练方法在某些程度上很难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一个运动员的真实水平,短跑是一项激烈的体力运动,它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培养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首先要从建立自我认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做起。随着运动员短跑成绩的提高,传统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将不再明显,建立“六秒定律”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员在短期内看见自己的进步,重拾自信心,也认清自己的不足,从而实施针对性的训练。

  5 结语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人类的“极限速度”也在进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短跑运动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六秒定律”就是在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科学、有效、符合人体生理学的短跑训练方法,其在高校短跑训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国良。谈高校短跑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2-73.

  [2]王晓韬。高校短跑训练方法的教学改革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9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