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近20多年欧美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几大态势

来源:体育学研究 作者:谢正阳;徐建华;汤际澜
发布于:2019-07-11 共16792字

  摘    要: 探索欧美体育强国的运动训练研究态势, 一是有助于我们了望运动训练问题研究的国际态势;二是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荟萃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 归纳总结了欧美关于运动训练问题研究领域的几个重要态势。研究显示,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态势: (1) 重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研究; (2) 注重影响竞技成绩获得和保持因素的研究; (3) 重视长期跟踪研究; (4) 重视专项特征及专项能力训练的研究; (5) 重视训练或比赛之间的恢复过程研究; (6) 注重多学科综合介入运动训练的研究; (7) 注重借助于新技术开展研究; (8) 重视教练员领域的研究; (9) 重视跨境合作研究——以JSCR杂志为例。未来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面: (1) 青少年运动员与成人运动员训练的区别对待研究; (2) 从人文学科 (社会学、管理学、领导学、文化学等) 视角对训练实践展开研究; (3) 目前的研究尚缺乏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现象的长期跟踪分析; (4) 如何延长精英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5) 集体球类项目核心球员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 欧美国家; 训练理论; 体能训练; 专项能力; 跨境合作;

  Abstract: Explore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sports power sports training research situation is a lookout exercise training can help us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second is to help to better improv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trai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literature metrology, such as research methods, summarized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key several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training study. Research shows the following tendency: ( 1) transl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 2)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 3)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 4) pay attention to special features and special ability training research; ( 5)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betwee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 ( 6)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sports training; ( 7) pay attention to use new technology to conduct research; ( 8)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oaches; ( 9) pay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taking JSCR magazine as an example. Remains to be the key research problems include: (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olescence and adult athletes to study; ( 2) from the humanities ( sociology, management, leadership, culture, etc.) launches the research Angle of view for training practice; ( 3) the current study is lack of various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training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 4) how to extend the elite athlete, s sports career; ( 5)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of the collective ball games players and training.

  Keyword: Europe and USA; training theory; fitness training; special ability;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1、 前言

  学科是指某一领域内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它的创建和发展依赖于对该领域内的相关问题运用严密的逻辑和系统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知并充实学科的知识体系。纵观各学科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说, 高质量的研究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命脉, 没有它, 任何学科都将停滞不前, 就不能超越现在的局限和认识[1]。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现象和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经过众多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的努力, 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涌现出了诸如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茅鹏研究员的一元训练理论、刘承宜教授的内稳态理论等大量的成果, 也培养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致力于运动训练研究的青年才俊, 创造了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中国流, 为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在我国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完善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体系, 让运动训练学研究与国际接轨, 有必要对欧美国家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脉络、现状、发展态势和研究趋向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了解, 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当前国际上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趋势、热点问题、方法及应用, 同时也有利于梳理出运动训练学研究中所应关注的基本理论。因此, 本文在广泛阅读近20多年来欧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着作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欧美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重要趋向, 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近20多年欧美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几大态势

  根据研究需要, 遍览欧美近年来出版的运动训练领域的文献资料 (期刊和书籍) , 试图了解当今欧美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状况及态势。期刊文献主要来自新西兰、美国、丹麦、英国、加拿大等5个国家比较偏重刊发运动训练方面研究的期刊。本研究分别以“sports training”、“study of sports training”、“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sports training theory”、“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training”为主题词, 检索1990—2017年间与本研究相关的欧美文献, 通过筛选, 参考上述文献42篇;同时, 为了对某些相关理论进行历史追溯, 部分参考文献年代更久远。另外, 为了掌握国内对运动训练问题研究动态, 还参考了9篇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查阅和参考的2017年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体育期刊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所查阅和参考的部分学术期刊
表1 所查阅和参考的部分学术期刊

  2、 结果与分析

  2.1、 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研究

  德国着名体育学者哈格认为, “体育科学”词汇暗含着实践科学的意味, 说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应紧紧以实践为中心”[2]。运动训练学作为具有原创属性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更是如此。目前欧美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越来越注重从运动科学理论到运动实践的转化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根据已有的基础学科理论来研究具体项目的制胜规律及其在训练实践中的运用;二是从运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 入手, 通过设计实验方法,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来解答实践中的问题, 进而将研究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实践[3]。Colin E.Sanctuary[4]等运用文献法、视频解析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以橄榄球队的训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 深入地研究了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营养补充、战术训练、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科学化体能训练的7个步骤 (如表2所示) , 切实提高了研究对象的训练质量, 堪称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中从理论到实践的典范之作。

  因此, 在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过程中, 要多与战斗在运动训练实践第一线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沟通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课题研究, 从中了解训练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遇到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内的课题攻关组。通过沟通, 既能解决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选题的针对性以及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性, 也能增强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益。

  表2 体能训练的7个步骤
表2 体能训练的7个步骤

  2.2、 注重影响竞技成绩获得和保持因素的研究

  寻找影响竞技表现 (sports performance) 的影响因素是运动训练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找到这些因素, 我们才能更好地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 来逐渐完善和提升这些要素, 从而达到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终极目标[5]。基于以上认识, 近年来, 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竞技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Joseph Bakera[6]、C Englert[7]等研究认为, 可将众多的影响竞技成绩获得和保持的因素分为首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两大类。其中, 首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是基因、训练和心理;次要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 (项目的文化重要性、家庭的支持、高水平教练、训练物资资源) 和外部环境 (项目成熟度、竞争激烈程度) 。Ericsson通过对一般水平运动员和精英运动员进行回顾性对比调查发现, 如果要想使运动成绩达到精英的级别, 必须经过数10年10 000 h的“刻意训练 (deliberate practice) ”, 这里的刻意训练指的是经过精心设计、有教练的及时反馈和运动员的全情投入的高质量训练。David J.Smith[8]在综述了相关文献后创设了竞技表现影响因素模型 (见图1) 。笔者认为, 影响运动员竞技成绩或表现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 (主要代表天赋基础和训练的可塑造性) 与刻意训练。造就精英运动员的公式可以表述为:天赋 (优异的与所从事运动项目相符的基因) +深练 (科学化高质量的训练) +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外界环境保障。

  图1 竞技成绩影响因素
图1 竞技成绩影响因素

  Fig.1 Sports performance impact factor

  2.重视长期的跟踪研究

  竞技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何一名世界级优秀选手的出现一般都需要10~15年科学和系统的训练[9]。体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长期系统的纵向跟踪研究, 这也是对复杂多变的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欧美运动训练科学专家进行了大量的长时间跟踪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们试图通过长时间 (多年) 的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 从纵向上发现运动员们的训练效果影响机制、成才规律、运动损伤发生和康复规律等, 以期更好地把握科学化运动训练的规律。目前, 关于运动训练规律的长期跟踪研究主要体现在体能素质的变化规律、不同训练模式的效果、运动员长期竞技表现的跟踪、项目规则的变化对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影响等方面。

  表3 运动训练规律长期跟踪研究部分成果
表3 运动训练规律长期跟踪研究部分成果

  2.3.1、 体能素质的变化

  Stuart Cormack[10]等以澳大利亚女足运动员为受试对象, 探讨了她们在奥运备战周期内球员体能 (体成分、垂直弹跳、冲刺、有氧爆发力) 素质的变化情况。捕捉到体能素质的动态走向, 总结出纵向的多年体能训练规律, 提高长期训练过程的科学性。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周期的始末阶段相比较, 训练周期末各项指标均出现了大幅的提高, 但对体能训练的适应有很强的个体性差异, 在制订训练计划和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的过程中, 要注重个体化原则。另外, 与专项技术特征相结合的运动素质测试方法有效性更高[10]。

  2.3.2、 全周期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成长

  近20多年来运动科学专家越来越注重对运动员达到巅峰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研究, 试图寻找他们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之所以能创造出高水平竞技表现与他们所经历的训练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Nuno M.C.Leite[11]等以葡萄牙1 143名 (男629名, 女514名) 7~35岁的篮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 了解不同阶段 (fun/train/compete/win) 所经历的训练。结果显示, 早期的专项化不是保证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后阶段达到较高水平的保证, 第二阶段的训练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 在第四阶段 (强调胜利的阶段) 多参与正规的比赛是促进他们竞技能力水平保持和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作者建议, 精英运动员的发展分为早期阶段和后期成熟阶段, 球员的成熟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7岁和12岁的小孩之间成熟度差异性是很大的, 要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且比赛要在同年龄段之间开展。并且, 在安排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性。

  2.3.3、 大样本量的长期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

  大样本量的长期跟踪研究已成为众多科研人员从纵向探究运动员培养规律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哈特曼在对1 002名运动员 (男子:717名, 女子:285名) 的测试基础之上, 血清肌酸激酶的研究结果来源于847名运动员 (男子:497名, 女子:350名) 的数据。在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竞技体育科研中, 拥有数量如此之大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少见的, 尤其是所有受试对象均来自于德国赛艇项目的具有国家和世界水平的运动员, 更增大了研究的意义。在大样本、高水平测试对象的支持下, 该课题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根据6 981个数据建立了男运动员5~7 mmol/L和女运动员4~6 mmol/L的血尿素均值, 从2 790例测试数据中提出了血清肌酸激酶的正常值 (女运动员:100~150 U·L-1, 男运动员:200~250U·L-1) 。可见, 以大样本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那些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研究, 已经成为当前竞技体育科研的一个发展趋势。相关研究也许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并不先进, 所关注的也不是热点、前沿问题, 但这些研究以竞技运动训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对象, 运用常规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运动员进行长期的研究, 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12], 值得借鉴。

  2.4、 重视专项特征及专项能力训练的研究

  2.4.1、 重视专项特征的研究———以足球项目为例

  专项特征是指一个运动项目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 以获得最大的运动效率为目标, 在力学、生物学等方面表现出的主要运动特点[13]。对于竞技运动训练来说, 准确掌握项目的运动特征和训练规律是进行运动训练的前提条件。对项目特征的认知程度是快速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关键环节, 对专项训练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提高训练效率、长时间保持高质量训练的前提条件。王卫星认为, 对项目的特征、规律及体能在不同项目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指导思想错误, 最终导致训练结果出现偏差[14]。因此, 只有在对专项特征加以科学准确把握的前提下, 才能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 实施科学化训练, 有效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基于此, 学界借助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对各个专项特征从负荷特征、动作结构特征、社会学特征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我们提升专项特征认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 能量代谢特征———血乳酸的视角

  人体运动由有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磷酸肌酸 (ATP-CP) 三大供能系统来提供能量。准确把握运动员在比赛中能量代谢特征有利于教练员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强度的掌控。由于一场90 min的足球比赛中, 精英级的运动员在接近无氧阈值的平均强度下大约跑10 km左右 (最大心率的80%) , 在这种情形下, 需要大量的爆发性的活动, 包括跳跃、踢腿、抢断、转身、冲刺、改变速度, 以及持续的强力收缩来保持平衡和控制球, 获得球员比赛中的能量代谢信息有助于教练员制订出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进行训练强度调控。由于足球项目的不规则间歇性特征, 预示它是由这三大供能系统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但这三大供能系统的比例、贡献率如何?训练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从不同发育期看:Stroyer等针对处于发育初期和发育后期的12岁和14岁足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 12岁优秀和普通足球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并不存在差异, 但是14岁优秀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明显提高。12岁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心率要明显高于普通运动员, 而与14岁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心率并不存在差异。

  从不同位置球员看:Steoyer等的研究指出, 中场/进攻组的绝对最大摄氧量最高, 同时也表现出最高的心率。Ziv等通过对23个关于守门员生理特征研究进行综述, 发现守门员一场比赛跑动距离接近5 500 m, 其中主要运动形式是走和跳跃, 而守门员的最大摄氧量明显要低于其他位置的球员。对西班牙不同位置球员场上跑动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后发现, 中场球员的跑动距离要明显高于前锋和后卫队员。不同位置球员在低速跑动 (0~11 km/h) 上不存在差异, 中场球员中速 (11.1~19 km/h) 跑动最多, 边路中场队员高速 (19.1 km/h以上) 跑动最多, 边路防守、边路中场和前锋队员之间在冲刺跑方面并不存在差异。

  从不同的比赛时段看:Steoyer等人的研究表明, 12岁和14岁优秀足球运动员在上下半场比普通运动员在绝对和相对最大摄氧量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普通运动员在场上有更多的站立和行走。Di Salvo等比较上下半场球员跑动距离后发现, 虽然球员上半场跑动距离要高于下半场, 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球员下半场低速 (0~11 km/h) 跑动要明显高于上半场, 但是下半场中速 (11.1~19 km/h) 跑动也明显高于上半场, 而且在高速 (19.1~23 km/h) 和冲刺 (>23km/h) 跑动上并不存在差异。前期研究表明, 男女足球运动员的无氧和有氧供能系统水平具有普遍相似性, 整体上女性足球运动员跑动距离相对较少。另外应当指出的是, 对女性足球运动员生理指标的研究较少。

  表4 男女足球运动员赛中与赛末血乳酸值情况统计 (括号里的数值表示范围)
表4 男女足球运动员赛中与赛末血乳酸值情况统计 (括号里的数值表示范围)

  注:a:Median;F=female;M=male。

  (2) 运动员移动模式特征

  Gabbett[25]等对澳大利亚女足12场国际比赛进行分析后发现, 队员在场上一次连续冲刺包括3.4±0.8次冲刺, 每次冲刺的时间为2.1±0.7 s, 每次冲刺之间的休息时间为5.8±4 s。Weston[26]对2008—2009赛季英超联赛的488名运动员比赛跑动距离和强度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每场比赛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为10 794±374 m, 其中速度大于19.8 km/h的快速跑距离为703±94 m, 速度大于25.2 km/h的冲刺跑距离为262±74 m。Di Salvo等研究表明90 min比赛中, 球员完成17.3±7.7次冲刺 (>23 km/h) , 冲刺距离为19.3±3.2 m。可见, 不同位置球员之间的技术和生理指标的巨大差异, 体现了相应的移动模式特征, 这对教练员在训练中针对不同场上位置的运动员的移动模式特征应采取不相的训练方式、方法。

  (3) 技战术特征———对抗性

  足球运动是同场直接对抗技战术主导类的集体项目。对阵双方始终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对抗。这种对抗性体现在高强度、间歇性的反复冲刺跑以及剧烈拼抢中频繁合理使用身体冲撞、攻守技战术的制约以及心理和智力的对抗。对于足球运动对抗性规律的解读体现在训练的质量和防守上就是, 有了防守的训练才是有对抗的训练, 才可能是符合实践的训练;这是因为足球比赛双方队员始终是在控球与失球中不断变换着进攻和防守的角色。欧美足球教练从小就重视在强对抗下完成技战术练习, 从心理、技术、身体等方面培养他们尽早地适应和提高在激烈争夺、拼抢凶狠的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比如荷兰青少年训练专家在实践中提出, 技术是高水平比赛的重要基础, 6岁以上的孩子就应在攻守对抗、以射门得分为目标模式的练习中掌握和提高足球技战术能力[27]。英格兰的足球训练理念和方法更重视的是过程和细节, 以对球员的引导为主;在一次训练课之后, 每个人的身体很累, 但心理很放松, 整个过程很享受。

  (4) 社会学特征———球员领导力

  球员领导力是指一种特殊的自我规划能力和人际影响力, 竞技训练的实践要求他们能处理好以球队为核心辐射到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与以往球员相比较, 当代球员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的球员,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对他们的竞技表现造成重大影响。因为他们不仅面临着竞技水平的压力, 有时还面临诸如家庭关系、婚姻关系、队友关系、财政状况、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8,29], 而这些因素会对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形成与保持、运动寿命的长短以及竞技能力的发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这就要求球员自身具有较高的领导力, 尤其是球队核心层的团队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彼此相互影响, 都具有潜在和现实的领导力。由于足球是团队项目, 这种彼此之间积极的影响力或消极的破坏力最终会直接左右整个球队的竞技表现。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级别比赛中, 经验成熟的、具有较高领导力水平球员的存在是球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2.4.2、 重视专项训练中的心理专项化研究

  在当今职业或者是半职业的体育竞赛中, 胜与负之间的差距愈发缩小, 心理能力的作用和价值愈发凸显, 心理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30]。大量研究表明, 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所要求的心理品质和训练提升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 欲要达到最佳的心理训练效果, 就必须深入探讨专项视野下的心理训练问题。从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见表5) , 关于运动员心理建设的研究正从一般的心理训练朝着专项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从表中所列出的着作可以看出, 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项目的特征出发, 论述了不同专项对心理品质的要求以及训练策略。

  2.5、 重视训练或比赛之间的恢复过程研究

  从20世纪30年代, H.Selye[31]从病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生命的“应激—适应”问题到提出“适应”可分为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形式[32], 再到出版了《The Stress of Life》以及提出“局部适应”的问题[33], 为训练或比赛的恢复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Viru在《Adaptation in Sports Training》一书中将运动训练置于机体适应情境中全面分析, 深入探讨运动能力在训练中的增长、保持、下降与能量代谢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过程中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指标变化进行阐述, 并指出肌肉收缩的停止并不意味着机体运动的结束, 训练或比赛后恢复同样也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 在“运动后恢复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各种重要的能量物质补给与积极康复。宏观上机体的恢复可分为快速恢复期和延迟恢复期, 恢复过程中经历了功能正常化、内稳态平衡正常化、工作能力的恢复、能量储备的恢复以及超量恢复、功能重构等5个阶段。功能重构过程也就是基因和相关蛋白质的修饰过程, 它帮助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真实的环境, 进而提高竞技成绩[34,35,36,37]。

  表5 研究专项运动员心理训练和提升的着作
表5 研究专项运动员心理训练和提升的着作

  2.6、 注重多学科综合介入运动训练的研究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 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是多元的、是复杂的。因此, 目前有关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也日益宽泛, 改变了以往只是从运动生理、运动生化层面进行阐述的状况, 还注重结合运动适应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35,39,40]。当今的运动训练已经不是过去仅凭经验来指导训练, 也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就能奏效的, 欲要全面保障各种运动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的实施, 就必须使训练过程建立在现代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完整科学体系, 是集人类所掌握的最前沿、最现代的科学技术为训练所用。其他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实践, 可以说没有其他学科 (如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统计学、脑科学等) 的发展和渗透, 就没有当今高水平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繁荣。因此, 从多学科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的视角对运动训练学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态势和主流。

  图2 科学化训练影响综合理论示意图[41]
图2 科学化训练影响综合理论示意图[41]

  Fig.2 Figure of scientific training effect comprehensive theory[41]

  2.7、 高科技的全面渗透

  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 也日益渗透到了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改变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方式, 拓展了运动训练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极大地提升了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纵观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图像识别系统, 利用图像重叠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智能化功能, 将计算机软件与先进的录像设备结合, 对技术动作进行图像处理。将比赛情况记录下来, 将比赛现场技术、战术信息等迅速反馈给教练员。

  二是利用因特网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 为多方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运动员训练、比赛过程中, 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请心理学、运动医学康复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灵活、及时地实施远程诊断, 可使运动员在同一时间接受到工作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会诊, 并获得可行的指导方案。

  三是运用计算机大量存储数据资料、高速运算、模拟分析的功能, 建立多功能大型专项数据库, 可以准确地分析运动训练方式、修正运动训练方案。在体育科学领域, 有一大批前沿科技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例如, 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视频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体育训练的进步和转变;CAS计算机辅助运动技术、Observer行为观察分析软件、Face Reader软件、Virtual-Reality仿真系统 (虚拟现实) 、SPCS系统 (生理相干和自主平衡系统) 等计算机辅助技术, 在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四是高科技在运动员心理训练和研究中全面渗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科学化的运动训练提供了便利, 在心理训练及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心理领域的领先技术如电脑电图 (EEG) , 事件相关电位 (ERP) 和电脑象限图 (EEQG) 等被用于诊断运动员运动时的心理状态或训练效果[42]。在竞技运动领域, 心理监控与运动实践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心理监控也正在向着系统化与专业化的方向逐步迈进, 如CAS计算机辅助运动技术、Observer行为观察分析软件、Face Reader软件Virtual-Reality仿真系统 (虚拟现实) 等已经在训练或比赛中得以应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运动心理监控, 丰富了运动心理学基础理论, 提升了运动心理学应用价值, 拓宽了前沿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前景。

  2.8、 重视教练员的研究

  运动训练过程是指教练员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从各个方面对运动员施加负荷和影响, 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竞技水平的过程[43]。在这个过程中, 教练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练员采用有效的决策、沟通、组织、计划、激励等方式调动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满意程度。随着教练员职业化发展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教练员在运动员竞技训练过程中价值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 对教练员的研究已日益成为欧美运动训练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Gilbert[44]等统计了1970—2001年间161本英文体育类杂志, 结果显示, 共有高达600多篇关于运动教练员方面的论文, 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上主要有4种针对教练员展开专题研究的学术杂志, 分别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ching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coaching》《Journal of Coaching Education》和《The Forthcoming Sports Coaching Review》。近年来关于教练员方面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教练员的职业发展与培养、教练员领导力、教练员执教能力、教练员压力、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教练员执教行为、执教的有效性等。从文献的来源国度来看, 目前关于教练员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

  2.9、 重视跨国合作研究———以JSCR杂志为例

  由美国肌力与体能训练协会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NSCA) 创办的JSCR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是国际运动训练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学术杂志。该杂志于1987年创刊, 经过近25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力量及体能训练方面的权威期刊, 其论文刊载量也在逐年提升, 已经由创刊时的每卷 (年) 30多篇的季刊发展成为每卷 (年) 400多篇的月刊, 由此也不难看出近20余年来体能训练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随着刊载量的迅速提升, 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IF) 也在节节攀升, 2012年为1.83, 已位列体育类国际学术期刊的前列。因此, 该刊物中发表的文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图3 2004—2015年JSRA杂志影响因子
图3 2004—2015年JSRA杂志影响因子

  Fig.3 2004—2015 JSRA Magazine Impact Factor

  以2012年为例, 该刊物共出版了12期, 共刊发研究论文438篇, 其中, 涉及跨国合作的文献达63篇, 比例占14.3%, 而且3国及以上合作的数量有28篇。从具体的合作情况来看, 呈现以美国为主导, 英国、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竞技强国积极参与的主要态势, 虽然跨国合作的文献从总量上看不是非常的多, 但从中不难看出, 跨国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向。随着运动训练学科学化程度的发展, 在训练实践中所涌现出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和棘手, 诸如运动员的异地训练和参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整与保持、运动损伤的康复、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国际化流动等, 这些新问题需要各国及各个学科的专家来共同探讨与会诊, 发挥各国在不同领域研究的专长,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训练的实效, 共同攀登运动竞技成绩的高峰。这也是最近有些项目 (尤其是体能类项目, 如游泳、短距离跑等) 竞技成绩屡创新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在这种跨国合作研究过程中, 目前尚处于弱势, 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在以后的竞技运动科学研究过程中, 我国学者要积极参与到跨国合作过程中, 为世界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贡献中国的力量, 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更好地为我国的运动训练实践服务。

  3、 运动训练学研究未来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虽然国内外体育学者对运动训练规律从多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既能从中了解到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又可以发现尚有许多困扰运动训练领域的突出问题没有完全解读清楚。尤为重要的是, 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我们后续研究在选题和方法上提供了依据, 提高了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3.1、 青少年阶段与成人运动员的区别对待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后备力量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指标与高水平运动员存在显着差异, 随着年龄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运动员自身的素质方面, 而且还反映在对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方面。因此, 在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量、训练强度时, 要严格根据受训运动员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区别对待, 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中注意与技术、技能相结合, 并积极促进迁移[45,46,47]。但对于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各个成长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 有关认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2、 从人文学视角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研究

  目前关于运动训练的研究借助于生物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自然学科较多, 缺乏从人文学科 (社会学、管理学、领导学、文化学等) 视角进行的研究。随着运动员所处的社会环境结构的急剧改变, 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和保持的因素也日趋变得复杂, 而仅仅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竞技运动训练活动的需要, 急需拓展研究的视角, 与时俱进, 从全方位、多视角来把握运动训练的规律。刘大庆、赵激扬等认为, 训练过程的人文教育的缺乏, 导致部分运动员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不够。运动训练是培养人的过程, 要将完善的素质教育和训练时间科学合理安排, 并且,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实现从人格、人际到社会的和谐[48,49,50,51]。

  3.3、 加强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现象的长期跟踪研究

  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 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是对复杂多变的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与通常的研究相比, 多年的跟踪研究在研究的设计和操作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在同样测试条件下的测试 (例如逐年同样的测试时间、同样的测试仪器和同样的测试规则) , 无疑加大了研究难度。但是, 这种具有很大难度的长期跟踪研究是不可替代的, 它的研究结果反映了运动训练 (例如训练负荷) 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多个研究对象多年的系统研究, 就可以从中捕捉到运动训练的动态走向, 总结出纵向的多年训练规律, 提高长期训练过程的科学性。面对当前在竞技体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大量急功近利研究的状况, 我们应该提倡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长期的系统研究, 尤其是对成绩优异的、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运动员要建立起长期跟踪制度, 对各项测试指标建立起数据库系统。

  3.4、 如何延长精英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在当今高水平竞技领域, 越来越多的大龄运动员创造并突破了“运动领域”的年龄界限, 一方面延长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另一方面也为所代表的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将自己的竞技能力价值最大化。以下几位精英运动员保持较长运动寿命的经典案例: (1)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克罗地亚队首发队员平均年龄29.6岁, 从小组赛到淘汰赛再到最终决赛, 其中连续经历3场加时, 2场点球大战淘汰对手进入决赛, 拼到最后一刻不敌天才云集的法国遗憾获得亚军。 (2) 女子游泳。41岁高龄的美国女子游泳运动员Dara Torres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3枚银牌。她17岁时就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金时, 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绝大多数竞争对手还没有出生, 这打破了高竞技运动的年龄极限。那么, Dara Torres如何能在游泳高体能的项目中与自己的下一代竞争, 如何安排训练的,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3) 最近几个赛季屡次率领马刺队在NBA季后赛打出惊艳表现的3位核心球员 (在2015—2016赛季的平均年龄高达37.3岁 (其中邓肯40岁、吉诺比利38岁、帕克34岁) , 创造了球类运动员运动生涯的新典范。他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NBA一直保持自己的竞技能力的,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3.5、 集体球类项目核心球员的培养与训练

  运动实践表明, 核心球员在集体球类项目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对一支球队的竞技能力和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 是否具有核心球员已成为集体球类项目能否达到最佳团队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集体球类项目在国际大赛中的竞技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与缺乏具有领袖气质的核心球员不无关系, 而我国关于此类球员专门化培养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状态。在以后的研究中, 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其他国家的培养经验, 加强集体球类项目核心球员培养规律的研究, 进而促进我国集体球类项目的快速提高。

  4、 结语

  本研究论述了近20多年来欧美体育强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几大态势, 从这些态势中, 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的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呈现出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总体趋向, 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程度, 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但是, 目前的研究仍偏重基于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视角为主的研究, 而基于社会科学、管理学等视角的研究偏弱, 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CHRIS GRATTON, IAN JONES. 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studies[M]. London:Routledge, 2010:2-5.
  [2] HAAG H, HARDMAN K, MEIER K, et al.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sport science[J]. Int J Phys Educ, 1995 (32) :28-32.
  [3] GIRARD O, PLUIM B M. Improving team-sport player’s physical performance with altitude training:from beliefs to scientific evid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3, 47 (Suppl 1) :2-3.
  [4] COLIN E. SANCTUARY, RUDI MEIRAND, et al. The seven step approach to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science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league: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 2007 (1) :33-48.
  [5] HERBERT HAAG, OMMO GRUP, AUGUST KIRSCH. Sport Science in German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M]. Berlin:Springer, 2012:223.
  [6] JOSEPH BAKER, SEAN HORTON. A re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luences on sport expertise[J]. High Ability Studies, 2004, 15 (2) :211-228.
  [7] ENGLERT C, BETEAMS A. Anxiety, ego depletion, and sports performance[J].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2012, 34 (5) :580.
  [8] DAVID J SMITH.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leading to elite performance[J]. Sports Med, 2003 (15) :1103-1126.
  [9]陈小平.中国青少年训练———问题·对策·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 (11) :80-86+95.
  [10] STUART CORMACK. The changes in strength, power and associated functional variables in the Australian women, s soccer team during the 12 month preparation for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A].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football symposium, 2010:6.
  [11] NUNO M C, LEITE J E, SAMPAIO. Long-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gender from Portuguese basketball play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 2012 (7) :285-300.
  [12]陈小平.对Hartmann等“体育项目中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研, 2012, 32 (2) :101-103.
  [13]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7, 27 (2) :72-78.
  [14]王卫星, 彭延春.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3) :289-293.
  [15] AGNEVIK G. Football[M]. Stockholm:Trygg-Hansa, 1970.
  [16] BANGSBO J, NORREGAARD L, Th ORSOE F. Activity profile of competition soccer[J]. Sports Sci, 1991, 16 (2) :110-116.
  [17] BANGSBO J. The physiology of soccer: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nse intermittent exercise[J]. Acta Physiol Scand, 1994 (15) :156.
  [18] BREWER J, DAVISJ. The female player. In:Ekblom B, editor. Football (soccer) [R].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ic, 1994:95-99.
  [19] CAPRANICA L, TESSITORE A, GUIDETTI L, et al. Heart rate and match analysis in pre-pubescent soccer players[J]. Sports Sci 2001, 19 (6) :379-84.
  [20] EKBLOM B. Applied physiology of soccer[J]. Sports Med, 1986, 3 (1) :50-60.
  [21] GERISCH G, RUTEM OLLERE, WEBER K. Sports medical measure-ments of performance in soccer[J]. Science and football, 1988 (6) :60-70
  [22] ROHDE HC, ESPERSEN T. Science and football[M]. London:E&FN Spon, 1988:68-75.
  [23] SMAROS G. Energy usage during football match[R]. In:Vecchiet L, editor.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ports Medicine Applied Football, Rome:D. Guanello, 1980:801.
  [24] SMITH M, CLARKE G, HALE T, et al. Blood lactate levels in college soccer players during match play[M]. London:E&FN Spon, 1993:129-134.
  [25] KARCHER C, BUCHHEIT M. On-court demands of elite handbal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laying positions[J]. Sports Medicine, 2014, 44 (6) :797-814.
  [26] MILLET G P, CHAPMAN RF, GIRAR O, et al. Is live high–train low altitude training relevant for elite athletes?Flawed analysis from inaccurate data[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 (3) :35.
  [27] B.范林根.足球训练[M].杨一民, 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4-5.
  [28] PLESSNER H, HAAR T, BARELI M, et al. Sports performance judgments from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 2006, 7 (6) :555-575.
  [29] EVANS M B, EYS M A. Collective goals and shared tasks:Interdependence structure and perceptions of individual sport team environmen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 2015, 25 (1) :139-148.
  [30]D BIRRER, G MORGAN.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as a way to enhance an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high-intensity sport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0 (20) :78–87.
  [31]H SELYE. 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J]. Nature, 1936, 138 (2) :490-491.
  [32] H SELYE. Einführung in die Lehre vom Adaptationssndrom[M]. Thieme:Stuttgart, 1953.
  [33]H SELYE. The Stress of Life[M]. New York:McGaw-Hill, 1956.
  [34]HEMMINGS B, SMITH M, GRAYDON J, et al. Effects of massage on physiological restoration, perceived recovery, and repeated sports performance[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34 (2) :109.
  [35][38] A VIRU. Adaptation in sports Training[M]. New York:Informa Healthcare, 2008.
  [36] INTERNATIONANL C. Special Issue:Recent advances in sports nutrition[J]. Sports Medicine, 2014, 44 (1 Supplement) :3-4.
  [37] DENHARDT D. Effect of Stress on Human Biology:Epigenetics, Adaptation, Inheritanc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017, 233 (3) :21.
  [39]CARBONELLBAEZA A, APARICIO V A, ORTEGA F B, et al. Does a 3-month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improve pain,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women with fibromyalgia?[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1, 45 (15) :1189.
  [40]MEDVECKY M J, ZAZULAK D B T, Hewett T 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Multi-Ligament Injured Athlete[J]. Sports Medicine, 2007, 37 (2) :169-187.
  [42] BIDEAU B, KULPA R, VIGNAIS N, et al. Using Virtual Reality to Analyze Sports Performance[J]. IEEE Computer Graphics&Applications, 2010, 30 (2) :14-21.
  [4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89.
  [44]GILBERT W, TRUDEL P. Analysis of coaching science research published from 1970-2001[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Sport, 2004 (75) :388-399.
  [45] KOURY J C, TRUGO N M F, TORRES A G. Phase angle and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vector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male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Performance, 2013, 9 (5) :798.
  [46] MANDROUKAS A, METAXAS T, KESIDIS N, et al. Deltoid muscle fiber characteristic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wrestlers[J]. Sports Medicine&Physical Fitness, 2010, 50 (2) :113.
  [47] DIRK AERENHOUTS, CHRISTOPHE DELECLUSE, FRISO HAGMAN, et al. Comparison of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rint start performance between elite adolescent and adult sprint athlet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2, 12 (1) :9-15.
  [48]刘大庆, 张莉清, 王三保, 等.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 (3) :1-8.
  [49]赵激扬.论训练方式科学规范和研究取向的转变[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6) :34-36.
  [50]吴贻刚.运用科学理论进行训练方法设计的内容与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1) :52-55.
  [51]熊文, 周全, 田祖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4) :14-17.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体育部
原文出处:谢正阳,徐建华,汤际澜.欧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态势[J].体育学研究,2019,2(03):61-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