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高考体育生训练中体育心理学的运用

来源:内江科技 作者:黄伟,薛强
发布于:2021-01-13 共3777字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考体育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系列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希望对高考体育生训练成绩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也为体育教师、教练在训练中提供方法借鉴。

  体育高考是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也是体育生要进入大学必须冲破的关隘。要想取得较好的专业成绩,除了个人的天赋,更多的是通过大负荷的训练。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布置的大负荷、高强度的训练任务,学生早已习以为常。但在现实中,大强度的训练量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体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充实体育活动过程的心理变化及规律,借助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体育生的训练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好地提高训练成绩。

  1、 体育心理学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下衍生出的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个重要分支之一,三门学科相互联系,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本文笔者指的体育心理学更多的是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训练相关内容。关于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张力为学者(2003)指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2000)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学现象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季浏认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为了解决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的一门科学。学习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学校运动队训练竞赛的需要。

  2 、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2.1、 引导内心活动

  研究表明,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会带有心理活动。体育生在从事日常体育训练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并伴随着变化,该变化会对训练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比如在进行800米速度与耐力的训练中,积极地心理活动会刺激机能、激发学生动机,有利于成绩的提高;而消极的心理活动将引导学生产生恐惧等心理,不利于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同时也不利于日后的训练。因此,教练在训练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满足学生训练时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训练成绩。
 

高考体育生训练中体育心理学的运用
 

  2.2 、转变消极情绪

  以体育生训练为例,体育心理学研究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掌握其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变化规律。通过改变其活动方式或调整其活动内容,可以把产生的某种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体育生只要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就必然产生心理活动,因此体育心理和体育活动两者相互相成,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在学生的日常训练中,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某种负面消极情绪,教练可及时通过调整训练方式与手段,改变其心理活动,转变消极情绪。

  2.3、 更好的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教练)全面掌握体育心理学,能够轻松了解掌握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的内心活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他的特殊性在于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其次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事体育活动、体育训练都有不一样的心理活动与变化,作为教师(教练),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需了解掌握体育心理学知识,运动到实际教学训练中,才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

  3 、训练过程中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

  3.1、 运动疲劳导致对训练内容的恐惧

  运动疲劳指的是大强度训练导致的一种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暴躁等消极情绪。由于体育生繁重的训练内容,尤其是即将参加体育考试的高三年级,每天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加之这一阶段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承受负荷能力小;教练亘古不变的训练方式,日积月累的训练使得运动性疲劳频繁发生,使得学生身体疲惫,情绪低下,更多的是表现为对训练内容、训练项目的恐惧心理,尤其是速耐项目的训练,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死亡八百米”。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恐惧,具体表现为学生排斥训练、抵触训练,训练不积极,发自内心的恐惧害怕,精神状态不佳等。运动疲劳导致的消极心理状态,轻症状者则影响当日的训练效果,重者则产生心理阴影,从对某个训练项目内容的恐惧延伸为对所有的训练内容的恐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将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3.2、 习得性无助感的长期困扰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在个体经过某次挫败后,表现的自信心的丧失。在相对漫长的训练中,由于自身机能、状态、身体素质以及某项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变化因素的影响,训练成绩也自然随之起伏不定。由于自身的训练成绩暂时不理想或者某一动作技术掌握不够到位,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表现在自我效能感低,害怕失败,把困难无限夸大,形成“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消极情绪与心理活动。从此对训练活动不积极,对自己丧失信心,逐渐延伸到对自己的彻底否定,从而影响整个训练,导致训练效果差或成绩下滑等现象,甚至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3、 动机不强导致信念不坚定

  动机是个体从事某一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据了解体育生的动机大都是出于“捷径”上大学,从而转变为动力与行动。体育生的训练时间可以总结为“每日两练”,训练任务重。在艰苦而漫长的训练中,会伴随各种情况的出现,有的因为成绩暂时的不理想、训练中伤病的复发、外界因素的干扰,且该阶段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意志力差,盲目跟风的成为体育生。因此,在面对强度高的训练中受到的打击不断,经常产生想要放弃训练、退出训练队的想法。归根结底,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动机不强导致信念不坚定的表现,这是体育生日常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4、 体育心理学在高考体育生训练中的应用

  4.1、 变换训练方式,形成积极运动成瘾

  体育生运动疲劳导致对于训练内容的恐惧,是长时间日积月累的大负荷训练中累计而来的。要解决运动疲劳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消除学生对某一训练内容的恐惧,必须要转移学生注意力教练可以尝试通过转换训练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成瘾,激发学生竞争意思,刺激心理的运动训练需求,帮助学生达到消除对训练内容与项目的恐惧心理。比如对于八百米的速耐训练中,不需要纯粹的进行八百米耐力跑,教练可以转换成快速的“车轮跑”训练,既练习了速度,也练习了耐力。同样也可以进行两百米、三百米接力跑,在训练中合理的设置游戏情节;其次教练增强队员之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对训练的需求从而转移注意,使学生逐渐消除对速耐练习的恐惧,形成积极地运动成瘾。

  4.2、 适当加入归因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客观原因与教练的教学方式、训练环境有关,主观原因是自身把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智力等方面,把成功归因于偶然运气,从而对自己表现得及其不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融入学生归因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积极审视自己。同时,教练也应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训练成绩不理想时,要给学生积极地反馈,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还需谨慎的对比个体差异,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对训练成绩的不自信。在对于训练成绩不自信的学生,教练应多采用过程评价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训练过程与训练行为。明确告诉学生在某个训练中所取得进步,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到自信,注重过程。以小进步为主,达到最后的成功;另外对于训练成绩盲目自信的学生,多采用结果评价为主,淡化学生对日常的训练成绩,要以最终的结果论胜负。并且在目标定向中给学生设置较高难度的目标,让学生尝试挫败感,理性对待日常的训练成绩与表现。

  4.3、 强化运动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

  学生出于成绩暂时的不理想、训练中伤病的复发、外界因素的干扰等造成动机不强、信念不坚定时,可通过强化学生动机,思想上开导学生。同时,还需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竞争,迎接挑战,追求训练成绩的完美与挑战自身的极限。学生的训练动机是一种训练需要,是学生选择体育,走体育道路的心理的动因。当学生出现信念动摇时,应及时强化学生的动机,让学生牢记当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强化学生的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将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学生转变消极的心态、坚定信念。动机的强化是进行日常训练的重要保障,在训练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不定期的进行思想教育,强化运动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

  5 、结语

  体育高考是每个体育生的另一个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科学系统训练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技术训练,更需要掌握系统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每日高强度、大负荷长的训练中,教师更加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与变化。把体育心理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的训练中,增加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引导正确的归因以及强化学生运动动机,转变训练方式,形成积极地运动成瘾等,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训练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兵元.高考体育生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策略[J].冶金管理,2019(17):180
  [2]曹玮.浅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215-216
  [3]董国平.浅析体育高考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4):34
  [4]好尼勤.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8):112
  [5]黄影波.高考体育考生考前训练的探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3(S2):92-93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原文出处:黄伟,薛强.浅谈体育心理学在高考体育生训练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0,41(08):75-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