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09 共3103字
  3.3 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果
  
  3.3.1 专家与新手在 N1 成分的总平均波形比较
  

  脑电预览剔除 3 人数据,观察篮球专项和非篮球专项大学生总平均叠加后的 ERPs波形发现,在刺激出现后 100ms 左右,被试的脑后部(顶区和枕区,分别以 Pz 和 Oz为例)会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正向波,紧接着在 150ms 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负向波。
  
  根据文献查阅可断定,该正向波为 P1,负向波为 N1,通常研究者将这个两个脑电成分称为 P1/N1 注意效应。
  
  我们选取 P3、Pz、P4、O1、Oz、O2 这六个电极,以 105ms-185ms 为时间窗对N1 成分的波幅与潜伏期进行分析。
  
  3.3.2 专家与新手在图片呈现 150ms 下 N1 成分的峰值比较
  
  以 N1 成分到达顶点时与基线的距离即峰值为因变量, 进行 2(组别:专家组,新手组)×2(图片类型:原始图,PS 图)×2(脑区:顶区,枕区)×3(位置:左,中,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 其它因素均为组内变量。测量结果见表 14.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 15)表明:图片的处理方式存在极其显着的主效应[F(1,37)= 16.73, p<0.001],脑区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F(1,37)= 40.59,p<0.001],位置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F(2,37)= 38.62, p<0.001],说明在不同脑区、不同位置由不同类型的图片诱发的 N1 峰值不同;处理方式与脑区的交互作用显着[F(1,37)= 5.29, p<0.05];处理方式与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F(2,37)= 3.74,p<0.05],脑区与位置的交互作用非常显着[F(2,37)= 8.31, p<0.01],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顶区在 150ms 条件下诱发出的 N1 峰值在两种类型图片条件下均显着性高于枕区(p<0.001),在顶区皮层,原图诱发出的 N1 的峰值显着性高于 PS 图,在枕区皮层(p<0.05),原图诱发的 N1 的峰值显着性高于 PS 图(p<0.001)。
  
  图片的处理方式与电极位置存在交互作用,在左侧脑区,原图诱发的 N1 峰值高于 PS图(p<0.05),在中线及右侧位置,原图诱发的 N1 峰值高于 PS 图(p<0.001);无论哪种类型的图片刺激下,两侧脑区的 N1 峰值均显着性高于中线(p<0.001)。脑区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即不同的脑区中,被试在左中右不同位置表现出的 N1 成分的峰值不相同,位于两侧位置的电极上,N1 成分在顶区皮层的峰值高于枕区,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p<0.001),而在中线位置的电极,其在顶区的峰值显着高于枕区(p<0.01);在顶区皮层和枕区皮层,N1 在不同位置的电极上诱发的峰值比较如下:左侧位置,右侧位置>中线位置(p<0.001)。
  
  3.3.3 专家与新手在图片呈现 150ms 下 N1 成分的潜伏期比较

  
  以 105-185ms 时间窗内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为因变量, 进行 2(组别:专家组,新手组)×2(图片类型:原始图,PS 图)×2(脑区:顶区,枕区)×3(位置:左,中,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 其它因素均为组内变量。测量结果见表 16.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 17)表明:图片的处理方式存在显着的主效应[F(1,37)= 4.63, p<0.05],脑区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非常显着[F(1,37)= 12.25,p<0.01],位置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F(2,37)= 28.11, p<0.001],说明在不同脑区、不同位置由不同类型的图片诱发的 N1 潜伏期不同;脑区与位置的交互作用极其显着[F(2,37)= 12.38, p<0.001];处理方式、脑区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F(1,37)= 4.27, p<0.05];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不同的脑区中,被试在左中右不同位置表现出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不相同,位于左侧位置的电极上,N1 成分在顶区皮层的潜伏期晚于枕区,在统计学上非常显着(p<0.01), 位于左侧位置的电极上,N1 成分在顶区皮层的潜伏期晚于枕区,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p<0.001)而在中线位置的电极,顶区与枕区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顶区皮层,两侧位置诱发的 N1 的潜伏期晚于中线位置(p<0.001),在枕区皮层,两侧位置诱发的 N1 的潜伏期晚于中线位置(p<0.05)。
  
  对处理方式、脑区与组别三者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被试在原图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 PS 图上,专家组在枕区诱发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要显着早于新手组(p<0.05);专家组在两种图片刺激下所有脑区的 N1 成分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新手组在顶区对 PS 图的反应产生的 N1 的潜伏期要早原始图(p<0.05);专家在两种图片刺激下,顶区诱发的 N1 成分潜伏期要显着性晚于枕区(p<0.05),新手组在原始图中同专家组一致,而在 PS 图上两脑区之间不存在差异。
  
  3.3.4 专家与新手在图片呈现 600ms 下 N1 成分的峰值比较
  
  以 N1 成分到达顶点时与基线的距离即峰值为因变量, 进行 2(组别:专家组,新手组) ×2(图片类型:原始图,PS 图)×2(脑区:顶区,枕区)×3(位置:左,中,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 其它因素均为组内变量。结果见表18.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 19)表明:图片的处理方式不存在主显着的效应,脑区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显着[F(1,37)=9.20, p<0.001],说明在不同脑区诱发的 N1波幅不同,顶区比枕区呈现更显着大幅度的波幅;电极位置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F(2,37)=32.50, p<0.001],表明 N1 在不同电极位置诱发的波幅大小不等;脑区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F(2,37)=5.24, p<0.05];组别、处理方式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非常显着[F(2,37)=4.83, p<0.01],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电极位置的主效应中,N1 成分的波幅由高大到小依次为:
  
  右侧脑区>左侧脑区>中线;脑区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即不同的脑区中,被试在左中右不同位置表现出的 N1 成分的波幅不相同,位于两侧位置的电极上,N1 成分在顶区皮层的波幅高于枕区,在统计学上极其显着(p<0.001),而在中线位置的电极,其在顶区的波幅显着高于枕区(p<0.05);在顶区皮层和枕区皮层,N1 在不同位置的电极上诱发的波幅比较如下:左侧位置,右侧位置>中线位置(p<0.001)。在组别、处理方式与电极位置三种条件的交互作用中,专家组在两种类型的图片上诱发出的N1 的幅值比较为:左右两侧电极高于中线电极,差异极其显着(p<0.001);新手组在原始图片上诱发出的 N1 的幅值比较为:两侧电极高于中线电极,差异极其显着(p<0.001),而在处理过的图片上诱发的 N1 的幅值比较为:两侧电极高于中线电极,差异非常显着(p<0.01)。但在不同类型图片诱发下的不同电极位置上,两组被试的N1 峰值不具有显着性差异。
  
  3.3.5 专家与新手在图片呈现 600ms 下 N1 成分的潜伏期比较
  
  以 105-185ms 时间窗内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为因变量, 进行 2(组别:专家组,新手组)×2(图片类型:原始图,PS 图)×2(脑区:顶区,枕区)×3(位置:左,中,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 其它因素均为组内变量。结果见表20.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 21)表明:图片的处理方式不存在主显着的效应,脑区[F(1,37)=9.20, p<0.01]的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显着,N1 在顶区比在枕区诱发了更长时间的潜伏期;电极位置[F(2,37)=13.04, p<0.001] 主效应在统计学上显着,右侧脑区>左侧脑区>中线;脑区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F(1,37)=4.83, p<0.01];脑区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F(2,37)=4.95, p<0.05];其余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事后检验发现,在脑区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中,专家组被试在顶区诱发出 N1 成分的潜伏期显着性慢于枕区(p<0.01),而在新手组不存在这一区别;专家组在枕区诱发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显着性早于新手组(p<0.05),而在顶区则不存在这一差别。在脑区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中,两组被试在顶区皮层诱发的 N1 成分的潜伏期:右侧脑区>中线>左侧脑区,具有单侧优势;而在枕区皮层上,N1 的潜伏期变化为:左侧脑区,右侧脑区>中线;在右侧脑区上,被试在顶区皮层上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的潜伏期显着性长于枕区皮层(p<0.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