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班级学风建设问题与班级管理质量提升

来源:北京教育(德育) 作者:闫新华
发布于:2021-03-22 共5130字

  摘要: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学风建设,班级管理与班级学风建设相互促进,大力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是形成和巩固良好学习氛围,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加强高校班级管理与班级学风建设的相关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对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视及基础性工作的安排,实现班级学风评价的全面性,实现班级学风建设指标的科学管理等措施,更是促成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风建设; 相关性探究;

  班级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班级管理质量是反映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班级管理与班级学风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集体管理的认同感,使其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这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班级学风建设会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管理规定,从而逐渐形成自觉学习、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现阶段,班级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点,通过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风气

  一、班级管理质量与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是指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包括班集体内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措施等,由班集体内的所有成员的意志和行动凝聚而成,并逐步地固化,成为班集体特有的学习特色和内涵。班级学风建设直接影响着所在院系的班级管理质量,同时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建设。一个班级的学风建设通常要通过对这个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状态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借助集体力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素养,这是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班级管理质量与学习态度

  通过调研,选择了"所在班级具有良好的学风""在班级学风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明确了未来的成长方向"的学生,他们在回答"班级管理质量"相关问题时选择了"对所在集体满意,各方面均符合期待,愿意服从班级管理"以及"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巩固自身学习成果,支持班级管理"的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习态度与班级管理质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性。在对学生后期的跟踪访谈中了解到:班级学风中的学习态度评价让这些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与态度,也明白了集体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质量与学习习惯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选择"平日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同时也选择了"班级中对于学习习惯培养较为严格,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的选项,而且对班级管理质量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巩固自身学习成果,支持班级管理"和"对班集体比较满意,乐于接受班级管理"两项。通过后期的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班级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这种习惯中找到了自身处理事情和学习新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从而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学生也普遍认为正是因为班级管理才促使其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并能够从班级管理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集体的重要性,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其责任感,最终也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与学风质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而学习习惯与班级管理质量亦呈现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学风建设与班级管理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结论。

  (三)班级管理质量与学习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认真、规范、积极的课堂听讲秩序以及团结、友爱的课间活动氛围属于良好的班级学风。而在这些拥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中,普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小组成员构成往往具有自然性,并不按照学习成绩的高低进行划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在与小组成员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学习质量得到保证,也普遍愿意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班级管理质量也得到巩固。而在尚没有形成这种学风的班级,教学方法以及学生集体学习的方式偏向传统,学生只能进行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管理也缺少认同,师生之间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管理状态当中,缺少稳定性,班级管理质量难以提升。

  (四)班级管理质量与社交状态

  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大的助益,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交观念,学会维护集体利益,最终形成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和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师生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教师展开教学管理活动时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学生在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时也能换位思考,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此班级管理活动也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当中,班级管理的质量自然大大提升。学生之间也能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学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教师所采取班级管理更多的只是辅助工作。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班级管理质量较高,往往具有良好学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社交状态亲切自然、友好和睦,更愿意服从班级管理,学生的包容性比较强,更能听得进去批评和建议。

  二、高校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和教师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数据显示,在学风建设体系完整性与全面性以及落实情况方面,班级建设体系越完善和全面,制度落实的情况越好,班级管理质量就越高,且落实情况对于班级管理质量的影响大于评价制度本身的影响。因此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落实情况。但是从数据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班级在当前的学风建设中存在教师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很多班级虽然建立了相关评价体系,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风建设效果不明显,影响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班级管理质量下降。

  二是学风建设的评价体系覆盖面不够完整。为进一步了解班级学风建设的完整性,以及班级学风建设对于学生行为及班级管理质量的具体影响,对我校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管理制度越优良、日常表现越佳、素质拓展越全面、学业规划越合理,班级管理质量越高,代表学风建设的完整度越高,班级管理质量越高。且在这四种要素之中,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业规划因素对于班级管理质量的影响较高,因此在班级学风建设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察。学风建设的各项指标要覆盖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评价指标无法覆盖学生的各个方面,也就无法敏锐地反映出班级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风建设,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至于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班级管理质量的下降。

  三是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当前学风建设评价中的定量指标太少,大多采用主观评价来判断班级学风的好坏,而且教师在进行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时也未能作详尽的说明,只是将其作为简单的教学任务进行布置,让学生们"机械配合",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可执行力,导致无法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负面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学风建设理念滞后。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大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全球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对于新事物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但也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多元思潮的冲击,形成了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权势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行为,表现为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缺乏诚信、学术风气不正、缺乏学习动力等。第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获取的便捷、网络社群交流的便利、社会交往的多元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选取困难、时间管理混乱、网络成瘾等问题。第三,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比较传统。面对客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理念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一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存在重学业辅导、轻价值引领的现象,在从价值观层面深层次解决学生学习动力方面的办法不多、研究不足,学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不足。

  二是学风建设缺少先进经验和成熟理论。学风建设整体而言比较抽象,并且见效慢,不如班级管理直接,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较强保障作用。因此,大部分高校只是将学风建设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班级管理措施,同时学风建设现阶段缺少先进经验和成熟理论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高校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学校教育阶段,亦是学生逐渐转换社会角色的重要过渡期,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较重,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模式,都希望能够借鉴和参考一套成熟的模式,再将其本地化,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学风建设缺少有效监督和科学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很多文件都提到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不懈追求和主题,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历久不衰,是造就优秀育人环境的根本和追求卓越的基本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学风建设过于抽象,以至于无法准确地对学风建设进行评价,只能通过调查问卷或者班级走访调查来了解相关情况。归根结底便是因为学风建设缺少有效监督,以至于学风建设沦为形式,学风建设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所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没得到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沦为形式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少有效的科学方法,难以对学风建设划分合理的评价区间和指标。

  三、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完善班级学风建设

  (一)强化奖惩机制,提升教师对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视

  高校可以采用相关的奖罚机制进行评判,通过对各个班级使用同一套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并且以一学期为时限,给出相应的分数,并且根据这些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定前10%的班级进行奖励,而对于排名较后的班级则需要采取惩罚措施。当然对于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可以采用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如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实习来了解相关前沿知识,这样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有约束,从而提高其自身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提升知识素养的相关奖励还能够增加其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班级管理质量服务。

  (二)加强基础性工作安排,实现班级学风评价的全面性

  对于因学风建设体系覆盖面不全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准确覆盖班级学风建设各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对当前学风建设体系建立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有效地开展班级学风建设最基础的工作。这种方法既集中了相关高校专业领导的建议和看法,又保证了学风建设体系从评价内容到手段都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同时,做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从点到面地实现班级管理的全面化,实现班级学风建设的全面化。

  (三)适当采用SWOT分析法,实现班级学风建设指标的科学管理

  对于班级学风建设体系中定量指标太少,导致可操作不强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在建立相关的评价方式时,采用建立SWOT量化矩阵模型的方式将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因素具象化,也就是对各个方面进行相关的量化计算,这样便可以使得主观评断更少地出现在相关评价标准之中,从而将班级学风建设体系制定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班级的实际情况,并且根据这些定性的指标,在班级管理时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所成效,从而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对于如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主要实现方式具体如下:第一,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学风的主要影响因子,之后根据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打分的方式对影响因子排序,并对每个因子进行相关的权重比例分配。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有关学风满意度的调查,从而得出对每个影响因子的平均满意度。

  总而言之,高校班级管理质量对学风建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办学质量以及办学口碑亦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现阶段由于学风建设理念传统且缺少文化基础、缺少先进经验和成熟理论、缺少有效监督和科学方法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存在学生和教师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学风建设的评价体系覆盖面不够完整、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研究,从强化奖惩机制以提升教师对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视、加强基础性工作安排、实现班级学风的全面性评价以及采用SWOT分析法实现班级学风建设指标的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提升高校班级管理质量,为良好班级学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数理系
原文出处:闫新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对班级学风建设的影响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57-60.
相关标签:学风建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