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偶像文化下的高校班级建设研究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作者:束静
发布于:2021-02-03 共3848字
    摘要:偶像文化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新时代偶像文化在主体、客体、载体、媒体、群体组织和输出方面区别于以往,笔者透过新时代偶像文化视角,借鉴其正面效益,结合实际对高校班级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偶像文化,高校,班级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1 新时代偶像文化释义
   
    1.1 偶像、偶像文化的含义
   
    “偶像”一词最早伴有迷信和宗教色彩,是指人们供奉、崇拜、信仰的对象,英语译为idol或icon,有崇拜物、圣像、幻象、图标之意。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偶像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意义上倾向于褒义。所谓偶像是个体或群体极度认同、喜爱、向往、模仿的形象化的象征性人格化符号[1]。偶像存在的意义是满足个体或群体较高层次需求,对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偶像文化即人们在进行偶像崇拜过程中创建的包括思想观念、物质财富、实践模式等一系列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的总和。特定时期的偶像文化具备其所处时期特有的印记,新时代偶像文化是当前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社会要素的产物[2]。
   
    1.2 新时代偶像文化的特征
   
    1.2.1 主体:偶像“落地”与粉丝群体高度参与
   
    在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中,偶像文化中的主体———偶像和粉丝群体间的融合度达到最高。一方面,偶像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草根文化”的兴起让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偶像;另一方面,粉丝群体不再满足单纯地追逐既定的偶像,而是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参与式”“陪伴式”地打造专属偶像并通过二次营销行为扩大偶像知名度和影响力。主体间的“粘度”受“养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影响,参与度越高,情感依恋程度越深,主体间的融合则越强。
   
    1.2.2 客体: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
   
    偶像和粉丝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同路人”。偶像通过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占据更多资源去输出文化产品,实现个体的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向社会输出文化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提供必要的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粉丝享用文化商品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偶像的价值越大,则与偶像互为“共同体”的粉丝自我认可则越高。在“应援”偶像过程中,粉丝既收获极大精神愉悦,还通过习得、精进崇拜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自身增值,粉丝群体素质提升又将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在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偶像文化中“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正在做对的事”,实现“双赢”是偶像和粉丝共同推崇的。
   
    1.2.3 载体: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
   
    粉丝依靠实践载体来认知偶像所具备的诸如精神品质、性格特质、能力才华、衣着时尚等符号化特征,实现崇拜行为。相较过去,新时代偶像文化得以发展所依托的实践载体更加丰富多样。以影视明星为例,线下有粉丝见面会、商业路演等;线上则更多,除直接输出影视文化产品,还通过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直播实现主体间的沟通交流。
   
    1.2.4 媒体:高度网络化与虚拟社群的建立
   
    粉丝群体数量及类型的膨胀使“线上”聚集成为崇拜行为的主要方式,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们建立网络专属部落,打造营销阵地和精神世界的“理想国”。粉丝自主建立或自发加入某网络阵营,形成虚拟社群,并以其作为媒介对内发布偶像最新动态,对外宣传并扩散偶像知名度、影响力。例如,建立某某后援会、某某站子……“网络圈地”行为是新时代偶像文化的显着特征。
   
    1.2.5 组织:群体规范化、网状化、专业化
   
    粉丝社群建立后必然需要一系列措施确保组织有序发展。一是形成包括符号、语言在内的群体规范,这些衍生社群文化具备独特性和壁垒性,即为群体“量身打造”,组织以外者很难迅速理解,例如组织logo、饭圈用语等。二是群体组织形态呈以偶像为核心,网状化分布,具体表现为某项实践活动由一名或数名粉丝牵头,抱团形成小组,例如,网络文宣组、影视翻译组、投票打榜组等,各小组发挥优势,各司其职。三是线上交流、造势需要粉丝群体和崇拜行为本身具备专业性,图文宣传、数据分析、工程技术、危机公关等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群体组织固化和长远发展[3]。
   
    1.2.6 输出:粉丝的文化再生产
   
    新时代粉丝群体不再是单纯的“精神受众”,他们具备文化再生产能力,且衍生产品兼具文化和经济效益[4]。例如: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粉丝自发为肖战(时下当红偶像)制作数以万计的原创视频,由此形成的衍生文化;淘宝上搜索关键词“肖战”,除去相关代言,粉丝原创的衍生商品不计其数,偶像文化的“变现”能力———“粉丝经济”在当前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2 借鉴新时代偶像文化理念,探讨高校班级建设
   
    2.1 摒弃刻板化印象,建设主体由博弈走向融合
   
    高校班级建设主体是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两个群体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影响着班级建设的结果。首先,受传统“尊师”观念影响,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群体成为班级建设“上位者”,而“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角色还未充分显现,同时缺乏人格魅力的教育者难以取得学生群体的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次,未充分贯彻以“以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学生群体尤其是非班委学生存在对班级建设“置身事外”“机械性”服从,甚至抗拒的现象;最后,辅导员与学生群体之间单纯的博弈给班级建设带来了难度,“猫鼠游戏”“命令者与服从者”的二元对立关系早应摒弃。
   
    合理定位建设主体,构建非二元对立的主体关系是建设优秀班级的前提。主体关系应由博弈走向融合,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树立相互包容、尊重、多元化的建设理念。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真正地贴近学生实际和情感需求,同时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焕发人格魅力,并非迎合而是主动吸引学生认同、追随,实现共同成长。
   
    2.2 消除建设目标虚无化倾向,注入价值认同和情感依恋
   
    建设目标缺失或不切实际会使班级建设迷失方向。辅导员进行“顶层设计”时会进入未充分考虑班级特色和群体气质,急于制定班级管理细则———班规班训的误区,但学生对班规班训不认同的情况却真实存在。以笔者所带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班级为例,生源多来自绩溪、祁门、黄山等徽商文化发源地,受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该班学生十分“崇商”,如果建设目标未体现该群体推崇的价值理念,则很难让学生投入情感并形成凝聚力自觉建设班级。
   
    注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情感依恋是班级建设的原动力。笔者所在班级根据实际,共同设定了以“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合作贡献、敢于商业尝试、崇尚自我奋斗,拒绝低俗文化”为内容的班级核心价值观。通过全员共建“心灵契约”和多方位建设,该班被评为“商贸十佳班集体”之一,学生的身份认同感随之增强。
   
    2.3 打造开放化、个性化交流平台,提升媒体“引流”能力
   
    当下高校班级进行信息发布、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体是QQ群、微信群等线上端口,但多数辅导员都面临过线上信息发布效果不佳,甚至学生屏蔽班群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是班群等公共媒体平台的吸引力不强。“公式化”发布抓不住学生群体的眼球,同时辅导员牢牢掌控班级建设媒体的话语权,学生群体没有权限,只能是纯粹接受者,没有参与感,致使建设媒体的功能失效。
   
    打造多元化、个性化交流平台,提升媒体吸引力,才能有效发挥建设作用。“两微一端”不能只是官方消息发布的“传声筒”,还应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握班级学生心理特点;除了“两微一端”,班级建设媒体可以拓展“抖音”“微信电台”等时下流行形式,学生群体来经营,辅导员最终把关,媒体建设既要保障规范化,又应注重个性化和生活化,不搞千篇一律和“一言堂”。
   
    2.4 丰富实践载体,聚焦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第二课堂”
   
    脱离活动载体的班级建设是“无土之木,无水之源”,除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当前高校正如火如荼地打造“第二课堂”,校级相关部门已将“第二课堂”纳入总体育人体系设计,但从实践来看,受多方面限制,班级无特色活动而全然依赖院系活动的“第二课堂”活动则容易导致活动与学生具体专业割裂,文体类活动过于泛化的情况。
   
    笔者认为立足班级建设,结合学生专业,契合班风班貌,聚焦打造班级专属“第二小课堂”则十分必要。笔者曾在班级开展“线下电池义卖”“线上闲置物品交易”和“徽商文化大讨论”等活动,这些活动皆由学生组织策划,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点开展,收获了良好效果。
   
    2.5 打破科层制,建立多元主体、网状分布的组织模式
   
    实践中,建设主体有时会误将“建设”等同于“管理”,在组织模式上沿用科层制,表现在高校行政班级内部则是辅导员(班主任)-班委-非班委学生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是及时、高效、服从,但班级建设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班级建设的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层制组织模式倾向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辅导员、班委、非班委学生间的关系架构依旧是上位与下位关系,难以激发学生群体在班级建设中的活力。
   
    科层制组织模式在校级任务执行和信息采集方面有优越性,但不能在班级建设全过程中一以贯之,笔者认为多元主体、网状分布的组织模式值得尝试,即任何个体学生或学生群体都可以是某项班级建设事务的核心,由其牵头完成建设事务,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参与并提供保障,核心随着建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辅导员不再是一切班级建设事务的唯一核心,而是参与者和后防力量。
   
    2.6 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受益者也是创造者
   
    正如新时代偶像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具备文化再生产能力一样,学生群体也有生产能力,这种生产力是班级建设的成果,又能反作用于班级建设,要实现良性循环,就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创造者,激发学生活力,营造班级建设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创造并输出文化产品,根据各自特长、爱好设计班级Logo和班旗、创作班歌、编写班级年鉴、组织策划活动等,既凝结出班级建设“精耕细作”的成果,也是学生对集体注入真情实感、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郑大平.青年偶像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45).   
    [2]周进炜.偶像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示范教育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9.   
    [3]张阅雨.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9.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束静.新时代偶像文化视域下关于高校班级建设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5):14-1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