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特点与实现路径

来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作者:李春琴颜廷丽柳世玉
发布于:2019-08-05 共5587字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客体性表现及主体性彰显的途径

  摘要:从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出发, 学生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 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客体性的突出表现为“受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交互作用影响”及其“受控性”。分析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三种类型的特点, 提出教师需要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发展阶段、特点的观念体系”及“针对主体性阶段特点, 设定不同的任务难度”等途径来彰显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 教育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 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 李春琴 (1967—) , 女, 吉林通化人, 教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9-04-09

  基金: 2019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创业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JJKH20191099SK);

  The Ways of Studen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ist Performance and Subjectivit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I Chun-qin YAN Ting-li LIU Shi-yu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From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philosophy, it is clear that students are not only the object, but also the subject of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alyze that the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students' objectivenes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its“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under all kin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its “controllability”; analyze the three types of “automatic learning behavior”, “conscious learning behavior”and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need to set up different assign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stage through“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system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stage and characteristics”and“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stage”.

  Keyword:Subject; Subject in education;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ceived: 2019-04-09

  “主体在哲学上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是与活动对象即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是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和执行者。”1主体是人与其他事物关系中的概念。人可以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连同人自身变成人的改造对象和认识的对象2。“哲学上的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 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3根据哲学的主客体论, 学生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 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这一论断当前已经被大多数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学生所认同。那么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性又是如何表现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澄清人们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 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作用。

  1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客体性表现

  1.1 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性表现

  学生是教育者在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对象。通过这种创新创业活动, 作为对象的学生会生成教育者预先设定和期望的创新创业行为并养成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 被动性和被计划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客体性的表现。

  1.2 作为预设性目标的客体性表现

  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变化和素质生成的最终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达到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体现在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变化和素质生成方面。这些主要目标是根据社会、时代、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预先确定, 同时是一种成人文化或社会类文化的表述和体现, 对于进入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每一个教育对象而言, 既是“先验”的, 又是普适的;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有外在强制性。

  1.3 作为各种教育交互作用影响的客体性表现

  学生受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交互作用的影响。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主要由教师去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师资、过程、环节、情境、环境所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对学生发生交互影响, 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育系统中形成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变化, 并逐步形成相应素质和开创型个性。

  1.4 作为受控者的客体性的表现。

  教育者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学生是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受控者。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程序、环节都是由教育者预先设定, 教育者代表国家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教育的预期目标并负责这种目标得到实现, 所以教育者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设计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受控者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 并随着教育者的调控沿着预定的目标和轨迹运行。

  2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类型及特点

  教育对象作为客体的受动性, 表明了教育对象的共同特征;而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性学习行为, 则表明了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所规定的范围内能够表现出的主体性的个别特征, 这个个别特征是教育对象———学生能否成为教育主体的标志。尤其是当教育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课程模式时, 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的主体性特征则更为鲜明和突出。为了能够具体深入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状态和水平, 我们将结合主动性学习的三种不同类型来讨论教育对象的三种不同的主体性状态。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行为。

  2.1 自动学习行为

  这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 学生围绕某种具体问题获得解决的目标自动自觉进行的学习行为。这种自动学习行为是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初级层次, 其核心要素是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自动学习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暂时性问题的解决的学习行为。学习主体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按照教育要求, 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形成了暂时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由于问题十分明确, 因而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相应地十分清晰。在这种状况下, 学习主体由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形成的学习需要和动机很可能促使其形成暂时性的但却是十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和推动之下, 学习主体的自动学习行为就形成了。

  (2) 自愿性的学习行为。由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氛围和情境, 促使学习者采取自动学习行为, 以便完成和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双重作用又为自动学习行为提供了学习的指导和条件, 使得自动学习行为在非强迫状态下形成和启动, 同时也能正常运转和进行。

  (3) 不稳定的学习行为。在自动学习行为这一层次上, 学习主体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具体的问题和有限的范围, 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体发展价值还缺乏深刻和本质的把握, 因此不可能形成十分稳定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尽管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但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尚未充分参与, 如果缺少教育者的帮助和指导, 正向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连续和保持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进入这一层次的学生, 还只能是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对象而已, 还不是教育的主体。

  2.2 自觉学习行为

  自觉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觉学习行为体现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中则是指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任务, 从而自觉进行学习的行为, 它是高于自动学习行为的中间层次的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具有三个特点:

  (1) 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学习需要、动机。自觉学习行为的启动不是始于某一具体实践问题和矛盾的出现, 也决不止于某一具体实践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而是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自觉学习行为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始到结束贯穿整个过程, 与实践问题主线交织、并列。自觉学习行为的主体超越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局限, 形成了较为稳定而持久的学习需要、动机, 对学习抱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2) 自觉和满足内部需要的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不仅是一种自愿行为, 更是一种内部需要;不仅完全没有任何强迫和强制的外在压力和束缚, 而且一旦置身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种规定的教育情境中, 学习主体就油然而生表现出自己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欲望和渴求。学习主体不仅为解决实践问题和矛盾而学习, 也同时为充实、丰富和构建自我而学习;学习主体不仅为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行为而学习, 也同时为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而学习。学习主体能够克服学习和实践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容量, 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前教育主体阶段的学习行为。在自觉学习行为这一层次上, 学习主体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学习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但尚不能更深刻地把握学习行为与个体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其学习观念仅停留在较为稳定而持久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上, 无法形成学习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完整而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 还不是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个体行为模式, 更不是一种生存方式;学习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只是在规定的教育情境中的结合, 并没有完美地与其社会态度、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进入这一层次的学生, 可以说是正在向教育主体迈进, 处于前教育主体阶段。

  2.3 自主学习行为

  自主是指自己主动自觉, 不受他人的支配。自主学习行为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则是基于自动自觉基础上的具有自主特征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行为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最高层次。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三个特点:

  (1) 稳定而完整的学习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自主学习行为是学习主体在自觉学习行为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反复训练逐步形成的个体学习行为方式。这种个体学习行为方式一经形成,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就必然超出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体的时空形态, 而影响学习主体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成为个体行为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并不断地调适、控制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2) 融进个体行为模式的自动化行为。自主学习行为不仅是一种个体自愿行为和内部需要, 而且融进了个体的行为模式, 从而与个体的生活、职业、事业密切相关, 与个体的待人处事、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与个体的社会生活态度、信念密切相关。它与主体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实践方式直接统一, 学习行为与生活行为、实践行为功能一致、取向统一、节奏相同, 已很难分清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工作;很难分清学习是如何促进实践的, 实践是如何促进学习的;很难分清通过学习究竟是促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 还是在表现自我、表现个性、表现审美创造能力。

  (3)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独立性和超前性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行为作为个体行为模式的重要内容, 不仅具有表现自我的个性色彩, 而且具有改变和调控自我的构建作用, 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适应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使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独立性和超前性。由自主学习行为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模式的改造、重组和构建, 使学习主体面对已经变化和即将变化的世界, 始终保持自信的、乐观的、积极的、有所作为的态度和信念。他不仅能够随时适应各种变化, 而且能够利用变化、驾驭变化、征服变化;无论这个世界何时发生变化和发生怎样的变化, 他均有未雨绸缪、应付一切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的策略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具有学习主体性———自动、自觉、自主学习的行为。学生是否能够尽快发挥学习主体性和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取决于教师、教育、环境和自身的努力及其身心状况等因素。因此, 学生能否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是有前提的, 并不是绝对的。因此教师在创业教育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学生能够彰显自身的主体性。

  3.1 建立学生主体性发展阶段、特点的观念体系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或总结等活动, 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观念清晰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 提高活动质量。自动、自觉、自主学习行为是学生创新创业中主体性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 且其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发展阶段的正确认知, 使之形成对主体性发展阶段认知的观念体系。必须使学生明确认识自身主体性的三个阶段及其各自特点、作用,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

  3.2 针对主体性阶段特点, 设定不同的任务难度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据此, 创新创业教育中, 针对自动学习行为和暂时性问题解决相联系且不稳定的特点, 教师设定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情境不能太复杂, 设定比较单一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情境;而在处于中间层次的自觉学习行为阶段, 由于学生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学习需要且是内部动机较强的学习行为, 那么任务难度的设定要围绕学生自觉学习的主题并且问题情境可以相对复杂;对于已经形成学习观念系统的自主学习行为, 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设定任务难度。

  不同任务难度的设定, 使主体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和活动中, 并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主体性。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5-97.
  2 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J].求索, 1997 (5) :85.
  3 百度百科,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李春琴,颜廷丽,柳世玉.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客体性表现及主体性彰显的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4):73-74+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