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学中篆刻艺术的应用与启示

来源:教育评论 作者:林云芝
发布于:2018-04-10 共3959字

       摘要: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对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沉淀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爱国爱乡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研发工具、确立各年龄段的课程目标、构建主题课程、创建童印工作室, 开设班级童印工作坊、打造特色园所环境以及开展家园合作等研究, 发现重视幼儿兴趣、团队教研、营造环境和家园共育, 对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篆刻艺术; 幼儿园课程; 园本课程;

  篆刻艺术是将书法 (主要是篆书) 和镌刻 (包括凿、铸) 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 是书法、章法与刀法三者浑然天成的结合, 迄今为止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1]一方印章中, 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 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 兼得灵巧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谓“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中国申报的中国篆刻和端午节、中国书法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录”。福州市晋安区拥有享誉全国、名扬海外的寿山石文化资源, 将地方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转化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研发篆刻园本课程, 有助于幼儿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体悟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丰富幼儿审美体验,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导向

  (一) 提升审美素养, 促进精神成长

  学习篆刻园本课程, 创作童印作品, 有助于幼儿积累对各种线条和图形的审美经验, 激发审美情趣, 逐步提升审美素养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艺术学习的核心是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 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想象和创造, 达到和谐与自由的状态。[2]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童印作品, 实现创造性发展。感受底蕴深厚、内涵隽永的篆刻文化, 有利于幼儿抒发情感, 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

  (二) 养成良好习惯, 沉淀学习品质

  有序的童印活动, 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认真细致的操作习惯, 产生探索、学习的愿望, 发展观察、创造、想象和表现的能力, 养成专注认真、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良好学习习惯。面对一幅幅精心篆刻的艺术作品, 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和艺术节展示活动, 能使幼儿产生极大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为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对话地域文化, 激发爱乡之情

  篆刻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了零距离接触地域文化中篆刻艺术的机会。儿童人类学强调文化对儿童的作用, 儿童的学习要以所处的文化环境为基础。篆刻艺术正是一种区域本土资源, 这种本土资源作为幼儿身处的文化背景, 对其进行篆刻艺术的教育符合儿童人类学的观点。幼儿创作童印作品的过程即与篆刻文化进行直接对话, 有利于切身感悟本土文化的魅力, 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路径

  高深的篆刻艺术与幼儿处于认知、操作发展水平初期似乎格格不入, 传统的篆刻技艺只有通过常年专业训练才能掌握, 所以把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并非易事。通过研发工具、确立各年龄段目标、构建主题课程、创建童印工作室、开设童印工作坊、打造特色园所环境、开展家园合作等路径, 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 (简称晋师附幼) 通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探索出行之有效且助力幼儿健康成长、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篆刻园本课程。

  (一) 研发工具, 破解课程首要难题

  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3]由于幼儿的手部肌肉还未发育完全, 传统的篆刻工具并不适合幼儿操作。如何制作适合幼儿使用的篆刻工具成为课程研发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多次反复修正与改良, 课题研发团队终于找到便于幼儿篆刻的油泥代替寿山石, 用挖耳勺和刮刀作为阴阳刻的主要工具。适合幼儿使用的安全工具、材料由此诞生, 而指令明确清晰的童印制作工序也呼之欲出。

  (二) 确立目标, 引导幼儿逐步提高

  为达成教育目的, 晋师附幼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确立课程目标时, 综合考虑了幼儿发展、社会发展、幼儿教育领域知识特点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等因素, 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4]

  课程研发团队综合考虑幼儿发展的需求、篆刻艺术的特点和地域特色文化, 确立了篆刻园本课程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 课程研发团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动作技能发展和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分别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制订了适宜的课程目标。

  (三) 主题建构, 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通过相互渗透的方式,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 从不同角度促进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课程研发团队充分发挥主题单元与领域活动的交互作用, 确立了各年龄阶段主题活动课程体系。无论是领域活动还是主题活动, 都按照“感知积累———多元美术———创意童印”的思路, 选择核心议题进行扩展, 整合五大领域发展的内容, 生成一系列多彩缤纷、灵动有趣的主题活动, 激发幼儿的学习与创作兴趣。课程研发团队不断挖掘地域篆刻文化课程资源, 构建特色主题活动课程, 加强幼儿对篆刻艺术的认同和理解,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 路径创新, 探索全新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晋师附幼教育实践, 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过程。晋师附幼园内创建童印工作室, 旨在为幼儿打造一方充满童趣、自由创作的篆刻艺术天地。在工作室内, 陈列着精美的寿山石雕、摆件、印章和图书资料等, 吊顶的网格上垂吊着孩子们创作的童印作品。工作室也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童印欣赏和创作活动的基地, 操作台和各式工具、材料一应俱全。幼儿置身于篆刻文化艺术环境之中感知艺术, 创造艺术。此外, 各班级根据自身特色在班级内设置童印工作坊, 坊内设有童印艺术欣赏角、寿山石印章展台和童印作品展示台等。工作坊的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欣赏水平和主题进程建构, 呈动态性、生产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拥有专属的童印工具箱, 可以在坊内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交流和展示。童印工作坊集欣赏性和创造性于一体, 成为幼儿日常感受、表现和创造篆刻艺术的重要平台。

  (五) 环境创设, 外化隐性教育能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5]让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喜爱。晋师附幼从布置大门墙饰到打造各层走廊上空的“童印艺术长廊”再到各个班级的环境创设无不传递着童印特色课程的魅力, 特别的是所有的装饰作品都是在幼儿创造的基础上融入环境之中的。如, 进入幼儿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极具篆刻艺术特色的童印大门墙饰便是幼儿创作的童印作品———“十二生肖”。既彰显了童印、童趣, 又可成为幼儿园向社会展示文化品牌的宣传窗口。

  (六) 家园共育, 实现教育合力效应

  在课程构建伊始, 晋师附幼便积极呼吁家长参与为孩子们打造的篆刻艺术空间。从前期研发工具和材料到商定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等, 凝结着家长们的智慧和努力。幼儿园将篆刻文化物化进园所环境之中, 定期举办幼儿童印作品展览和亲子童印制作活动, 深化家长的认同感。家长走进开放性的教室, 既能第一时间了解课程的进展, 又能激发其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幼儿园定期召开座谈会、家长会等, 宣传共建校园文化的理念, 争取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鼓励家长和幼儿园每一位教职员工一同承担起打造园所文化的责任, 共同创造适宜幼儿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文化。

  三、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一)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不同种类的印章, 逐步引导幼儿进入篆刻艺术的世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大师作品时, 幼儿对大师高超的篆刻技艺产生好奇与敬佩, 可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动力。教师邀请家长中的民间篆刻艺人, 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神奇的篆刻技术使其貌不扬的石头变身精美的艺术品, 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知识、主动创造, 感受着神奇的篆刻艺术, 使小小的方块在自己的手中变幻无穷。

  (二) 打造教师攻坚团队, 形成浓厚教研氛围

  根据篆刻园本课程的总目标, 研究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课程研发团队有针对性地成立了以材料、内容和技能为专题的工作小组, 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喜好, 自主选择不同专题的工作小组,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尊重个人意愿、发挥个人优势, 又以小团队的模式有侧重地解决教学难点。三个小组分专题开展教研活动, 既围绕共同目标, 又各有侧重, 大大提高了教研的质量和效率, 持续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使全园上下形成浓厚热烈的教研氛围。

  (三) 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营造魅力园所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 环境创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们身临其境, 深受篆刻文化的陶冶与熏陶, 文化涵养日益丰盈, 艺术素养逐渐升华, 在极具篆刻文化魅力的环境中自由创造与成长。

  (四) 汇聚教育合力, 共推课程深入发展

  幼儿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汇聚来自全园师幼、家长和社区的教育合力, 共同推进篆刻园本课程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家园共育,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建设, 家长来园, 从研发工具到构建课程内容, 再到同孩子们一起参与篆刻活动, 一点一滴感受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此外, 幼儿园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 开展“童印宝宝送祝福”活动。幼儿现场篆刻出“吉祥葫芦”“花开富贵”“年年有鱼”等极具民间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童印作品, 为社区居民送去诚挚美好的祝福, 有效拉近幼儿园与社区的距离, 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江晨.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0.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基二[2012]4号) [A].2012-10-9.
  [3]苟东锋.孔子正名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4]裘指挥.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24.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基[2006]20号) [A].2001-7-2.

原文出处:林云芝.篆刻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18(03):144-14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