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视角探讨情感隐喻的理解与重写(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18 共5101字

  三、情感隐喻理解中的具身性模拟

  人类的主观心智世界如同浩瀚的大海。 我们拥有如同愤怒、喜悦、忧伤、悲哀这样的主观情感经验,同时,我们在面对许多抽象的情感价值评价如喜欢与讨厌、乐观与悲观、感情与仇恨时必须做出主观抉择。 人类主观情感经验的概念化往往要通过隐喻机制, 借助更加具体的直观意象来展开。 通常情况下,隐喻机制将最基本的知觉动觉经验投射到主观情感经验之上来实现概念化。 但受时空维度的限制,有的概念更多地要参照主观经验本身, 一些来自于生活之中涉及到身体的经验,包括大脑神经活动、身体行为、生理反应、以及身体各器官与环境和事体的互动经验成为具身性模拟的现实基础。 在情感隐喻源域和语境的提示下, 具身性模拟在神经元、感知和想象层面同时自发性展开,通过部分再现大脑和身体曾经经历过的与具体情感概念相关的情感状态,激活有关知觉、感知和行为的心智经验, 从而加快和加深个体对情感隐喻的理解。 具体过程如图一所示(单箭头表示激发,双箭头表示助推,直线表示关联)。

  具身性模拟观强调, 在具体场合下或当人与具体事体互动的时候,大脑和身体表征感知、行为和内省的具体情感状态同样也可以被用来表征具体场合和事体不在场的情况之下人的感知、行为和内省。 在情感隐喻理解过程中出现的具身性模拟涉及到不同层次的人体行为。 如图一所示, 情感隐喻的源域和语境激发起相关的神经元“模拟器”,个体自动模拟与情感隐喻描述相关的环境、事体和行为的大脑身体经验,也可以想象性模拟说话者/作者构建隐喻时的身体经验, 最终助推个体对情感隐喻源域和相关语境的理解。 这三个层次的模拟没有先后差别,且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只因模拟所涉及的主要身体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一个层次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模拟器”的局部激发。 “模拟器”本是计算机科学词汇,在认知科学中被借用表示存在于认知神经系统之中的一组离散的感知元素。 这些元素被组合成复杂的图式。 比如,爱发脾气的人的心智中可能蕴藏着比常人更加丰富的 ANGER 图式。 ANGER图式中包含着成千上万个神经元 “模拟器”,从各个角度与 ANGER 这一概念产生关联, 比如ANGER 的触发因素、 生气时人体的生理反应、人的肢体和话语表现等等。 这一图式集合相当复杂,以至于当 ANGER 情感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神经元“模拟器”都得到激发,而是局部激发, 但是那些与 ANGER 情感不相关的神经元“模拟器”却要受到抑制。 有关情感的神经元层次模拟的合理性在 Wicker et al.[17]的实验中得到了证明。 在该实验中,受试者首先吸入臭气,然后表达恶心的情感, 同样的受试者观看视频中的人表达恶心的情感。 在两个实验中,同样一组人在表达恶心情感和视觉听觉感知恶心情感的过程中, 神经影像显示大脑前岛部分的相同区域非常活跃。 这说明,具体情感所局部激发的神经元“模拟器”不受时空和刺激方式的限制,具有恒定性和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是感知性模拟。 在情感隐喻的理解过程中, 个体会自动模拟与隐喻表达相关的、自己大脑和身体曾经感受过的环境、事体和行为。 这个层次的模拟涉及到感知“模拟器”的组合。 当情感刺激触发到个体的感知层面,被唤起的具体情态状态(比如躯体反应)被大脑中的联合区(association area)所局部获取[18],随着情感刺激信息被记忆和范畴化所使用, 连接神经元会局部激发相关情态的神经状态模式。 同理,在情感信息的加工过程中, 如果激发情感的场合与互动事体都不在场的情况下, 个体的大脑和身体曾经体验这种情感时所激发的神经元也会被重新局部激发[19][20]. 比如当愤怒隐喻“怒火中烧”出现,该隐喻的源域“HOT GAS/FLUID IN ACONTAINER”会促使个体自发地模拟自己身体曾体验过的头部血液上升、头脑发热膨胀、全身毛细血管崩裂的感知状态。

  第三个层次是想象性模拟,即个体模拟说话人/作者构建情感隐喻时的身体经验。 这个层次的模拟与前两个层次的模拟有密切关联, 同时也包含了对概念隐喻源域的模拟和说话者/作者对语境感知的模拟。 模拟以个体对说话者/作者的了解以及个体对语言环境的认知为基础,实现个体理解情感隐喻的交际性目的。 Lakoff& Johnson[21]认为,儿童对感情(affection)的主观经验与对温暖的知觉经验相关。 但本文认为,仅仅通过对温暖的知觉经验去理解诸如“亲”这样的隐喻性网络称呼语似乎与“亲”所唤起的强烈社会情感共鸣不相匹配。 相比之下,对感情经验的具身性模拟会加深我们对“亲”这种隐喻性称谓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当“亲”在微博和微信好友之间传达, 个体会自发地模拟与自己爱人进行亲密行为时的身体感受或者想象微博微信好友构建“亲”这一表达式时的情感状态,这个无意识的过程加深了个体对“亲”这一隐喻性表达式源域和语境的认知,从而使“亲”超越了简单的网友间的寒暄,产生了温馨友好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如果将情感概念知识还原为抽象的语言描述, 那会是一堆充斥着大量学术专用语的科学报告。 为了让情感这种抽象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跃然交际场,人们选择使用情感隐喻。 但情感隐喻的理解并不是对隐喻建构的机械还原,也不是简单地将喻体的特征转移到本体上,情感概念本质上的具身性特征决定了对情感隐喻的理解绕不过具身性模拟的参与。 具身性模拟在神经元层面、 感知层面和想象层面部分重现了具体场合下或当人与具体事体互动时大脑和身体表征感知、行为和内省的具体情感状态,通过模拟大脑和身体曾经经历过的与某一情感概念相关的情感状态,有关知觉、感知和行为的心智经验得以激活, 这不仅能加速个体对情感隐喻的认知,更能深化个体对情感隐喻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尽管具身性模拟在情感隐喻理解过程中作用突出,但模拟并没有通达意识层面。正如 Bergen 所说,具身性模拟所激发的形象仅仅是冰山的一角[22],且不具 备对情感画面的整体性描述, 但它却表征了情感刺激的初始阶段状态,蕴涵了情感知识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Ko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张辉 :《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外国语》2000 年第 5 期,第 32~38 页
  [3]文旭 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年第 1期,第 11~14 页
  [4]孙毅《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1 期,第 105~111 页
  [5]彭懿 白解红:《汉英“愤怒”情感新词的认知对比研究》,《外国语》2007 年第 6 期,第 32~38 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