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影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习得的因素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20 共2957字

  自本世纪开始,我国的语用习得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现在高校所倡导的“习得语用学”. 关于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感受到,这个研究对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第二语言教学注重语用能力培养的三种理论形式

  第一种理论形式就是言语适应论,言语适应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人对目的语社会观念的一种“适应”,在这种适应过程中获得某种交际效果及本族语社会的承认。美国学者 Yuan(1996)运用言语适应论分析了在美国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回应别人询问时的表现。 他认为。 初学者还不会有意去适应美国的社会观念,直到后期学习高频词语时,经过不断地认识,我国的留学生才会适应美国的社会观念。 突出的表现是,当学生与使用本族语的人进行对话时,学生不会完全适应对方的语用习惯。 有的学者也认为:一旦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抵触情绪,那么也只能在掌握词汇和语法会有效果。 除此之外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可以说只有学习者对异国文化保持一种友好、宽容的认知态度,就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 教学中与成人学外语时有很大区别的成年人在学习英语上往往心理上很纠结:他们内心对外语学习也有一点期待,但是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就会母语文化有所影响。 如果带着这样的心里来学习,那么就会养成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语用习惯,也就是“中介语”语用习惯。

  第二个就是的亲情语境论。 信奉这个理论的人士认为:一个幼童的语言是受成人或同龄人影响或者是帮助下才得以形成。 有的研究者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他们认为二语习得也是使用本族语言的人或者是二语水平较高人,两者互为影响。 学习初期,学习者会依靠二语水平较高的人来告诉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也就是所谓的“他人调控”;在经过了一段练习之后,学习者慢慢就会根据语境的特点和模式来调控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自我控制。 有的学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学讨论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帮助的环境。 那些外语水平较高的在讨论中会给予低水平的同学在学习上以提示,或者纠正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很是低水平同学获得很好的教义,这就是亲情语境的作用。

  第三个形式就是语言社会性。 在语言习得中获得社会文化知识的过程就是“语言社会化”的形成过程,这种形成需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语言社会性理论强调:使用语言要达意、恰当、有效。 “隐性”语言社会性语用研究多于“显性”语用研究。 “隐性”语用研究倾向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怎样表达和领会情感;其次是学会明晰对方的身份和自己的身份以及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对话。 研究表明,学习者为了进入目的语的社会圈,自然会学习本族语者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知对方的情绪,因为这种表达和领会都直接与人际关系有关。 在语用习得中需要确立自己身份,这种能力主要反映在教学课堂上。 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有时会按照课本的语境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样就使的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这个环境中,学会怎样按身份表达和理解语用意义。 有学者依据所承担的教学班级,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发现教师反复使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与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互动关系,这样就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

  二、影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习得的因素呈现

  (1)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在第二语言学习上表现的当然是不尽相同,有高也有低,尽管语言水平一般的学生早表达其所需的言语行为时并不感到十分困难,如果要象母语使用者那样实现言语行为那就会觉得十分困难。 此外,假如第二语言学习者要想构造出像母语使用者一样的语篇,如果缺少语言手段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现在学界对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那个需要首先进行培养存在着两种观点:前一个观点认为:先培养语言能力,然后再去培养语用能力;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着两种能力应该同时进行培养。

  (2)实际上 ,在外语学习上 ,语言能力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他们的语用能力并不见得也旗鼓相当。 也就说学习语言的态度积极不能就说明其语用习得的态度也表现的积极,尤其当这种习俗与该学习者的价值观相抵触的时候,这一观点在美国的教学研究专家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出。 美国女教育家 LoCastro 曾经就她自己习得语用的过程做了分析。 她告诉别人专家有强烈的学好日语的念头,但是始终在内心没有形成自愿去接受其语用习俗的自觉。 LoCastro 非常熟悉日语的“尊称”形式与日本社会的“等级”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由于她在西方长大,受自己国度文化的影响,导致她不愿意习得那些“等级”词汇。 同样,美国的学者 Cohen,介绍了他习得日语语用时出现的情况。 在谈及地位较高的不在场的第三者,日本往往会用“尊称”,到了 Cohen 使用时却拒绝了遵守这种规约,因为在他的内心里觉得这是不符合现实常理的。 这种学习者自身的个性与目的语语用习俗之间的矛盾在实际应用中是很难解决。 用特点。

  (3)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学习第二语言者往往会把母语交流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的使用中去。 主要存在于参与言语事件的方式、一定范围内言语行为完成方式、相关话题的提出和展开方式,同时还有话语的调节方式等四个方面。 比如,我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乐于同别人谈起自己的收入或家庭成员等方面的情况,然而,西方人却对年龄、宗教、收入等敏感话题尤为注意,他们多考虑的是个人隐私,所以说如果没有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习俗、规则有所认知,那么母语的语用迁移就会存在。

  (4)外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在先讲解,然后才是体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就出现了学习者地位的不相等,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交际过程就很少有机会选择话题,同时也不可能出现话题的辩论。 这无疑会限制实现言语行为的范围,减少了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言语行为的机会。 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在交际中外语学习者与其交际者的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才能使学习者语用能力有所提高。

  三、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

  (1)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那些对异国文化持友好 、包容态度的学习者,才能真正学好和掌握第二语言。 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习俗知识,通过播放西方的经典影片、举办讲座、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尽情展示英语水平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化的兴趣。

  (2)按照亲情语境论提出的观点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感到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十分有利。 教师要看清问题存在的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 就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尽量在课堂设置上将学习者作为中心, 并且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让他们进行角色对话练习,让水平高的学生帮助那些水平较低的学生,形成一个互动和交流学习环境,有利于共同学习和相互促进。

  (3)第二语言学习中、那些语言能力水平的学习者不见得就高是具有较高的语用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语用知识,而且要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下功夫,不断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历史、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东西方价值认同等方面的知识和比较。 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逐渐培养他们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

  [参 考文献]

  [1] 高力。中国大学师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外围语学院学报,2007(1)。
  [2] 马 利其 .语 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J]. 外 语电化教学 ,20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