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特点及其数字化虚拟

时间:2015-09-26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929字
摘要

  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利用高科技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例子屡见不鲜。以赣南采茶戏为例,赣南采茶戏属于中国地方戏曲的一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的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地虚拟演员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又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

  一、民间戏曲艺术的地域性艺术特点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多种元素。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百年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的艺术形式有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其不同的音乐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特征。其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国内各个行业(包括服装、航天、体育、医学等领域)已大量应用数字技术,对于传统艺术的新媒体形式的展示也已经很常见。以赣南采茶戏为例,基于虚拟技术对于赣南采茶戏进行数字化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也有利于体现新时期数字技术实践的丰富性和延伸性。

  在我国古代,江西便是戏曲文化艺术发展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在明代声腔剧种的发展中,江西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弋阳腔和采茶调。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有着天然的屏障。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农业较为发达,盛产稻米、棉、麻、瓷器、糖、茶、油等。地下矿产极为丰富。江西省赣江横贯全省,故简称为"赣".江西自古以来多出贤才,艺文儒术发达繁盛。早在远古时代,江西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创造了繁荣的古代文明。

  就江西乐舞艺术而言,受商周文化影响,是有着历史根据的。汉代是我国古代乐舞发展的昌盛时期,隋唐、宋代的民间乐舞艺术仍较为繁荣,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从宏观上对民间乐舞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

  明清两代的江西民间乐舞艺术根植于民间土壤,与民俗民风、心理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使戏曲艺术的发展成为民间舞蹈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赣南采茶戏也经历了唱茶歌、舞茶灯的演变过程,成为江西两大剧种之一。作为原来独具一格的傩舞、赣南采茶舞蹈,不仅没有因为戏曲艺术的发展而衰落,反而成为傩戏、采茶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高峰期是较为特殊的。

  20世纪初期,出现了苏区歌舞。苏区歌舞泛指以江西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中心,联系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所诞生的文艺形态。跳舞队、新剧团、歌舞团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很快地发展起来。

  综上,江西的民间戏曲乐舞艺术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别:以傩舞为代表的宗教祭祀舞;以赣南采茶戏为代表的表现生活的舞蹈;以模拟动植物为特征的江西灯彩;以革命政治内容为特征的江西苏区歌舞。

  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特点

  赣南采茶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由于赣南的地域性特点,在采茶戏的发展及其普及上还不够完善。赣南采茶戏作为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演员储备和数字化包装推广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赣南采茶戏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奇三绝".一奇:通常意义上的赣南采茶舞蹈所展示的大部分都是劳动群众的爱情与日常生活片段,没有华丽的贵族舞蹈或佳偶天成;二奇:大部分的舞蹈动作形态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甚至是以动物的动作特征命名;三奇:歌戏相随相伴,以至于甚至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采茶的角色行当主要是丑、旦。从明末清初三脚班的形成到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保持着两旦一丑的局面。从采茶戏独一无二的剧目《九龙山摘茶》中,也可以看出还是丑、旦占据主要地位,虽然生、旦、净、末、丑样样不缺,但是除了丑、旦,其他行当仅仅是一个初始状态,风格特征并不成熟。采茶戏表演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赣南艺人的长期创新和丰富,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不同的流派,表演上各具特色:河西派舞蹈动作种类繁多,以矮桩为特点,中国传统武术影响了许多动作形式,因此表演中跳跃动作多、幅度大;河东派表演特点则体现为高桩和中桩的优美身段和舞蹈,表演讲究平稳缓和。在唱腔上河西派开朗奔放,旋律感强;河东派则较为雅致抒情,并具有一定的说唱性。赣南采茶戏中的小旦主要表现农村少妇和少女,淳朴简单、勤劳聪明,在表演风格上优美大方。丑角则分为正丑和反丑。正丑扮相俊朗,反丑则表现为"反丑扮相".正丑基本是表现劳动群众中的青壮年男子,性格特征表现为朴实勤劳、大方爽朗,幽默而乐观勇敢。反丑则多表现一些反面人物形象,如公子少爷和地痞赌棍等,在很多传统表演剧目中都有这一类角色,表现特征多为一些诙谐搞笑的动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正丑与反丑鲜明的对比。

  赣南采茶戏在现代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赣南的区域性特征,采茶戏的推广还不是很完善,赣南采茶戏自身的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演员的数字化库储备和整体包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价值分布非常重要,包括地方的形象推广与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推广。赣州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地方传统艺术的推介和包装还不够完整,导致赣南采茶戏的数字化应用还不够完善。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对于地方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规划,对于赣南采茶戏的保护和推广更是时不我待。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势头非常迅速,赣南采茶戏表现艺术的数字化设计和展示显得非常重要。民间艺术形式的数字化设计应用是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对于它的关注度和兴趣,数字化应用具有可永久保存的优势,在现今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大环境下,赣南采茶戏的数字化应用任重道远。

  三、数字化虚拟技术在推介民间戏曲艺术文化中的应用

  数字化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的内质,能够达到推介主题和文化的目的。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的数字化设计,能够很好地虚拟演员动态造型流畅的动作,展示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它既是严谨的虚拟和模仿,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

  通过数据采集与动作特点的考察,可以从赣南采茶戏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捕捉系统技术特点与数据采集、采茶戏演员分解动作库数据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客观地探寻动作捕捉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赣南采茶戏动作表现形式的融合,并为赣南采茶戏动作捕捉数据库的统计与归类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构想。

  赣南采茶戏的动作特点与其表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作为数字化对象。动作捕捉技术对于动作的采集很精确,对于人物动态和情绪的表达有很好的控制程序,能够完整地展示所表现的动作特点,这是手工调试动作软件不能比拟的。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于国粹京剧的动作捕捉数字化库的再现。由于赣南采茶戏在国内民间艺术领域的地位,以及部分采茶戏老艺人年龄的增长,对于优秀采茶戏演员的数字化虚拟动作库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这为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前,动作捕捉技术在很多动画公司已应用多年,其高效的技术和简便的流程能够给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率。随着新媒体和体育、医疗业的发展,其在体育、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逐渐广泛。动作捕捉系统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影视广告等功能上,而是通过数字化项目本身推介主题和文化内涵,以达到最终的目的。对民间传统戏曲艺术的数字化设计和推广,能够很好地展现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这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动画表现,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再创造,使其获得升华,将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一些元素加以再现和提炼,使其既富有当代特征,又具有科技含量。媒体推广和展示并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创造。国内应用动作捕捉系统对地方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数字化再现的例子并不常见,一方面由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成本较高,以及部分民间艺术(如皮影)属于平面的表现方式,动作捕捉技术在民间艺术数字化中的应用在国内并没有完全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民间艺术推广和普及的范围不同,缺少商业资金的介入,导致民间艺术数字化引入高端技术缺少先期动力。赣南采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丑旦当家是其最大的特色,演员表演风格独特,艺术感强,动作捕捉技术的介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丑角表演艺术的精髓。

  目前,一些表现国粹京剧艺术的商业动画中已经引入了动作捕捉技术,而应用高端技术对采茶戏的数字化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服务于地方,服务于民间艺术,赣南采茶戏动态造型的数字化研究与设计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尚晓明。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包装工程,2009(11)。
  [2]王宁。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谈"中国风"造型味道。包装工程,2009(2)。
  [3]朱志超。浅析互动动画与传统动画的区别。美与时代(上),2010(5)。
  [4]王建群。浅谈动画中娱乐效果的创作。经济研究导刊,2010(1)。
  [5]王海霞。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6]王英文。浅谈现代艺术中"中国语言"的重要性。美术大观,2007(10)。
  [7]钱玗。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性。包装与设计,2003(1)。
  [8]陈超。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9]刘耀庆。将传统民间艺术溶入现代生活。今日科苑,2010(6)。
  [10]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艺术百家,200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