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7篇(8)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6 共28084字
  与前两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更加丰富、具体,内涵更加深刻。 主要表现在:第一,促进农民增收和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改善党的建设,等等。由于《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从 1998 年到 2010 年,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对它的进一步升华。
  
  四、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持续拉大,“三农”问题越发尖锐和突出。 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体制不健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素质低,增收困难;等等。 长期形成的工农关系失调和城乡发展失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因此,“三农”问题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2321 亿元, 列世界第四位,人均 GDP 达到 1703 美元,步入了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了 13%,第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上升到 51%和 36%,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财政收入自 1994 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2005 年全国财政收入达 31628 亿元,增长 5232 亿元,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和一定的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能力。 这一切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此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 起点更高。 其次,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扶持力度更大。 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采取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政策。 再次, 目标更高, 内容更丰富。 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体现了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最后, 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以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了 7 个中央一号文件,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阐述了国家对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支持。 主要体现在:取消农业税,完善和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农民补贴;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能源问题、公路建设和电力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根据《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6 年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007 年免除中、 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学杂费。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 2008 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 各省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了全国上下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热潮。经过 10 年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示范典型。
  
  但是,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缺乏代表性问题。 各省普遍的做法是先搞试点, 试点成功后, 再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这本是一种比较扎实稳妥的做法, 但是在试点村选择上, 很多地方忽略了代表性问题, 导致打造的样板村无法推广。
  
  第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问题。由于一些地方干部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握不准, 缺乏一个科学长远的规划,甚至没有规划就急着上马,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的现象严重。
  
  第三,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在新农村建设中,在选点上首先考虑产业基础好、生活比较富裕的“富村”;在建设规划和扶持项目上,不去考虑是否为农民迫切所需,是否受农民欢迎,是否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大搞形象工程。 例如,有些乡镇后进村的农民群众饮用水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而干部们却在考虑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不是一项短期任务。 “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将是党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王艳敏,谢子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回顾与比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  
  [3]孙耀武。“建设新农村”内涵的历史演进及时代特征[J].经济论坛,2006(5)。  
  [4]顾卫兵。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J].调研世界,2008(1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