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25 共4979字
  第二节 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西藏第三产业要成为拉动就业的主产业,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就业吸纳能力,从而深刻理解西藏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节从“就业吸纳弹性”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两个维度探讨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一、就业吸纳弹性
  
  就业吸纳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指当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增长的变动对就业变动的影响,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或减少的百分点。
  
  ①就业吸纳弹性有正有负,即经济增长不仅会带来就业的增长,也有可能带来就业的减少。前者比较容易理解,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后者情况较为少见,但是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理解,比如科技进步会排斥劳动力,这样经济增长会减少就业量。当就业吸纳弹性为正值时,表示经济增长会增加就业量,且数值越大越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即本次研究中的西藏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当就业吸纳弹性为负值时,表示经济增长会减少就业量,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有大小之分,当负值的绝对值越大,表示“挤出”效应越大;当负值的绝对值越小,表示“挤出”
  
  效应越小。就业吸纳弹性为负值的另外一种情况是经济增长为负但就业增加,这种情况极为少见,研究意义不大。
  
  就业吸纳弹性的计算有两种,一是直接计算,即按照定义公式进行测算:
  
  就业吸纳弹性=就业增长率/GDP 增长率 (3.1)二是按照经济增长模型计算,最为经典的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其表达式为:
 
 
  
  其中 β 为就业吸纳弹性,通过对式(3.3)进行参数估计即可获得。
  
  这里我们选取第一种直接计算法来获取就业吸纳弹性。因为该种方法是根据定义计算,理解更为直观,得到的数据更加真实全面。而根据模型得到的就业吸纳弹性只是一个平均的就业弹性,不具有动态的变动趋势。虽然直接计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计算出来的就业弹性可能有波动,但我们正是希望通过分析数值的变动情况来了解就业吸纳弹性的变化趋势,从而把握第三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和特征。所以本章采用直接计算法来获取三次产业和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
  
  根据直接计算法得到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如表 3-5 和图 3-3.从总体趋势来看,就业吸纳弹性所反映的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与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并不相匹配,甚至出现相反的趋势。
  
  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近 30 年间普遍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只有在个别年份如 1989 年和 2009 年高于二、三产业,在 2003 年出现了极端值-2.26,除此之外,其就业吸纳弹性在 0 值左右上下徘徊,徘徊幅度较小。在近 30 年的考察期内,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有三分之一的数值为负值,其中仅有 1986 的负值是由于第一产业产值下降引起的,其他年份的负值全部是由于第一产业就业量的减少引起的。虽然目前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最高,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是最低的。西藏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2013 年与 2014 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持续保持在 0 以下,说明西藏第一产业近期对劳动力再次产生了排斥效应。
  
  西藏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总体上略低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 2003 年以前不具有稳定性,在 0 值之间上下摆动,幅度较大;2003 年以后就业吸纳弹性虽然也有波动,但是数值均为正值。在近 30 年的考察期内,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有近三分之一的数值为负值,其中 1986 年与 1996 年的的负值是由于第二产业产值下降引起的,其他年份的负值全部是由第二产业就业量的减少引起的。1987 年的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量都出现下降情况,但其就业吸纳弹性为正,数值为 0.56,其经济意义为:1987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量就下降 0.56 个百分点。虽然 80、90 年代西藏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 0 值左右波动较大,但近十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波幅变小且始终保持正值,说明西藏第二产业近十年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可以吸纳第一产业的部分剩余劳动力。但是从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2014 年二产就业比重为 14.7%)远远落后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2014 年一产就业比重 43.7%,三产就业比重 41.6%)。换言之,虽然就业吸纳弹性为正意味着发展第二产业可以增加劳动力就业,但西藏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从增加就业的绝对量上来看,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劳动力就业的现实意义不大。
  
  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考察期的大部分年份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表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在近 30 年的考察期内,只有 1989年、1993 年、1995 年三个年份的就业吸纳弹性为负值,原因是当年较之前一年的就业量的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 1999 年以前整体位于 0-0.5之间,其波动幅度小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在 1999 年以后整体位于 0.5-1 之间,其波动幅度仍然小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整体较高。基于第一产业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第二产业先天不足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便顺理成章地承担起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任务。目前,西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已经位于第一,虽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要低于第一产业,但从 2014 年西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41.6%看出,第三产业不仅很好的发挥了吸纳就业的作用,且其吸纳就业的潜力很大。高产值伴随着高度的就业吸纳弹性,西藏第三产业具有充当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潜力。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这里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概念。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是测试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方法。其公式为:产业结构偏离度=某产业计算期的就业比重-该产业同期增加值比重。
  
  ①一般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相对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即正偏离时,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相对劳动生产率低,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即负偏离时,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相对劳动生产率高,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可能。依据经济学中的理想竞争状态,即在完全竞争背景下,劳动力的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流动,劳动生产率在各产业和各行业间会逐渐趋向一致,导致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于 0.
  
  即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于 0 是一种最佳状态。
  
  从动态角度理解,产业结构偏离度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 0,且其值不断增大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劳动生产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出的倾向,且转出的力度在增加,结论是该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小。
  
  (2)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 0,但其值不断减小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但劳动生产率处于上升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出的倾向,但转出的力度在减小,结论是该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大。
  
  (3)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 0,且其值不断增大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但劳动生产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倾向,但转入的力度在减小,结论是该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小。
  
  (4)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 0,且其值不断减小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且劳动生产率处于上升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倾向,且转入的力度在增加,结论是该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大。
  
  分析西藏第三产业及内部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时,不仅要关注其值的正负情况,更应该从值的变化方向来判断该产业或行业的就业空间变化情况。
  
  结合表 3-6 和图 3-4,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处于 0 值以下,在-20%上下徘徊。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则第三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换言之,西藏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就业吸纳空间。但这只是从静态角度来理解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空间问题,我们需要从动态角度理解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空间的变动情况,只有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抓住其中的规律,掌握问题的实质。从图 3-4 中我们可以看出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985-1987 年的下降时期;1987-1995 年的上升时期;1995-2002年的下降时期;2002-2014 年的上升时期。
  
  第一阶段是 1985-1987 年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时期。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不断下降,这属于上述动态变化的第(4)种情况。即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 0,且其值不断减小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且劳动生产率处于上升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倾向,且转入的力度在增加,因此这一时期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大。同时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较高,可得出这一阶段西藏第三产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虽然当时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低水平的,但是水平却在提高,使得第三产业逐渐拥有越来越好的就业吸纳能力。这是因为随着西藏第一、第二次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开始逐步由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该阶段正是西藏经济的起步时期。
  
  第二阶段是 1987-1995 年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时期。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不断上升,属于上述动态变化的第(3)种情况。即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 0,且其值不断增大时,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但劳动生产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则该产业有劳动力转入的倾向,但转入的力度在减小,此时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在逐渐变小。这一时期相对应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波动非常大,正负对半,非常不稳定。说明这一时期西藏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就业的空间,但是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减弱。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刚刚召开之际,可能部分经济措施的实施结果并不稳定,西藏又即将迎来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第三阶段是 1995-2002 年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时期。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相类似,不仅处于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也相当,因此我们得出这一时期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也在逐渐变大。在经历了第二阶段的不稳定时期后,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又恢复了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这一时期就业吸纳弹性为正且普遍保持较高水平也可以得出相同结论。这一阶段处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与第四次座谈会之初,这一时期西藏深化改革,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逐渐密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是 2002-2014 年西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时期。这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相类似,不同的是第四阶段比第二阶段的上升幅度更大。结论得出这一时期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在缩小。结论看似不乐观,我们需要结合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普遍较高的就业吸纳弹性综合考虑。虽然这一时期的就业空间在缩小,但是这是站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大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普遍较高的基础上的。即第三产业依然拥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一阶段处于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期间,西藏的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进步,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都有所提高。该时期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
  
  总结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都是站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之上的,相应表现出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下降也是一个相对的比较,目的是为了理解就业空间相对大小的动态变化。从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整体趋势一定是提高的,对于就业量的吸纳力度一定是越来越大的。比较图 3-4 中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走势,我们发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排在前列,不仅是正值且绝对值较大,即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有转出的趋势,于是产生了现在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在不断的下降,表面上看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在增大,但是第二产业先天不足,发展水平很低,从增加就业的绝对量上来看,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弱。对比于第一、第二产业,西藏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小,预计未来会逐步向 0 值靠拢,这预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是最优的。于是第三产业的高产值比重会带来高就业比重,未来有望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以第三产业为首的局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