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质检信息化发展障碍深层矛盾剖析及解决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06 共332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质检系统按照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金质工程”(一期)为契机,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保障机制完善等方面都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监管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手段支撑和技术支撑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质检个上下级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各自为阵,无序建设、重复建设,数据不交换、信息不共享,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重形式、轻应用,很多单位机房建的很漂亮、硬件投入很大,但是没有几套像样的软件应用,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徘徊,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和管理效益;重建设,轻运维,很多系统只有建设,没有维护,也没有预算相应的运维经费,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系统不能随业务动态变化进行升级改造,造成了系统不能用、不好用,甚至很多系统开发出来就没有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并且在一段时期内都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这让许多长期从事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同志觉得很沮丧、很失落,没有成就感。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本文旨在剖析表象后面的实质,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深层次矛盾剖析

  对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业内诸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原因不外乎部分领导信息化认识不高、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信息化经费得不到保障,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确都严重制约了质监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和持续发展,但是除了看清这些内部因素之外,还要理清这些阻碍质监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深层次矛盾。

  (一)法制建设

  当前,质检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

  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主要依赖于单位“一把手”推动,如果一把手重视,信息化的政策、经费、人才等就有充分保障,信息化也就容易见成效。反之,如果一把手不重视,信息化发展就举步为艰。同时为什么搞信息化建设、怎么搞信息化、怎么来评价信息化的成效,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来规范、约束和引导,各单位、各部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着石头过河,造成了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的混乱局面。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方式的变革,也必然要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我国的公民整体素质、网民的比例、企业成熟度、IT企业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IT应用技能等都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如在西部诸多省市推行的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本是一件方便企业的大好事,但是部分中小生产企业受到条件的限制,地处偏僻位置,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懂信息化操作的专业人才,强制推行反而给企业造成了麻烦,增加了成本。然而在中东部发达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民主参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国家管理机关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及服务最有效的方法和最便捷的途径而备受青睐,从而推动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如北京、上海等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质监部门的网站、微博、12365等公众互动平台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就明显高于西部落后地区,其内容更充实,服务更有针对性,更侧重于企业和社会公众。

  (三)政治和文化因素

  由于官本位思想,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互闭塞、相互不通,都从自身部门利益出发来设计信息化系统,造成了数据不交换、信息不共享、服务不协同,信息化手段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无视民众需求,服务流于形式,如电子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网站建设,就与公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办事服务能力不强,公众互动没有互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众的参与度;由于权力私有化的观念,使信息化受到了既得利者集团的阻扰,他们不愿意行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并接受监察部门、社会公众监督,因此设置层层障碍,阻止电子政务的推行。

  (四)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

  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既不是传统业务流程的简单电子化,也不是信息技术的生搬硬套,而是两者的结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管理和制度创新,提升政府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比较典型的电子政务工程有公安电子眼、银行联网工程、检验检验大通关、CNG电子标签动态监管等,这些项目都是找准了技术手段和业务应用的结合点,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方共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目前全国质检系统开展信息化科研工作的机构和人才都严重不足,特别缺乏既熟悉业务,又精通技术、还懂管理的高级信息化领军人才,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严重脱节,项目成功率极低,形成了恶性循环,挫伤了主管领导、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信息化热情。

  三、解决思路初探

  当前,信息化建设正在全国质检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结合质检工作实际,针对隐藏在信息化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找出应对办法和解决思路,迫在眉睫。对此,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一)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法制是人类创造的社会管理的最有用的方法,也应该是推进电子政务的首要方法。

  因而,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普遍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我国也先后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电子签名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纲领性文件,立法层次不高,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发挥法制在质检信息化中的强制和规范作用,必须在全面梳理我们现有电子政务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质检工作实际,一方面推动有关质检电子政务相关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另一方面加紧制定出部门法规,出台全国质检信息化实施条例,健全管理体制、规范项目管理、突出资源共享、明确保障机制,促进质检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加强信息化宏观规划和标准设计

  全面推进质检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全国质检一盘棋的思路进行总体谋划,必须兼顾中央和地方需求,必须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考虑地区差异,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进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要明确建设目标,包括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基础实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等分项目标。要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具体措施,将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的责任分解到各级质检部门。要加快全国质检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要建立标准平台和技术接口动态维护机制,适应业务和技术发展需求。

  (三)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

  目前,对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主要领导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感性认识,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造成了信息化项目主要迎合主要领导的喜好,搞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评估,一是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二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采用量化指标,以求客观,避免随意性,要力求可操作性,要全面覆盖应用绩效、资源整合绩效、管理与安全绩效、投入产出绩效等;三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要引入用户满意度测评。同时,总局和地方还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信息化绩效结果纳入单位和部门工作总体绩效,与部门经费、项目支持、个人奖励、职务晋升等进行挂钩,增强信息化绩效考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四)推动信息化科研力度,鼓励管理和技术创新

  总局和各地要在政策上、经费上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信息化科研工作,鼓励和支持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创新。要把信息化科研纳入质检科技工作进行统筹考虑,给予必要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要注重完善高级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选拨一批技术好、业务通的管理型干部进行多岗锻炼,培养CIO式的信息化领军人才;要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技术IT企业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新信息技术在质检信息化项目中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周汉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推动力分析[J].电子政务,2009,4:71-74.
  [2]李妙然.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J].北京科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