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吉剧创作的得失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4 共3994字

  建国以来诞生的 64 种新兴剧种,如今大部分已消亡,吉剧成为仅存的 15 种之一[1].吉剧是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转唱的是庄稼调,说的是庄稼话,和庄稼人心贴心,是东北劳动人民的艺术。“[2]324正如王肯所说,吉剧具有浓郁的吉林地方特色,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生命力在于反映黑土地人民的心灵世界和炽热情感。

  从宏观上研究吉剧的起源和变迁,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吉剧的发展脉络,却不易显示吉剧热情活泼、开朗明快的地方个性特征。从微观上探讨吉剧的发展与转变,着墨于创作人员的热烈讨论、孜孜以求,演员的刻苦排练、精益求精等,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但易失之于琐屑,看不清吉剧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吉剧的研究必须要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本文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从编剧工作者的创作入手,研究吉剧创作的得失,为吉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一、吉剧团的建立与发展,编剧的构成与分布

  1959 年 1 月 20 日,吉林省文化局( 今文化厅) 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成立吉林新剧种编创组。

  编创组由张先程、那炳晨、刘方、刘中为成员,由张先程为组长,并聘请程喜发、李青山、谷振锋为艺术顾问,郭文宝为艺术指导[3]10.编创组的四名成员是文工团员出身: 张先程是省歌舞剧团的作曲,创作了如《老司机》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炳晨是省戏曲学校教师,对东北民歌和二人转音乐颇为精通; 刘方和刘中是省歌舞剧团的演员,刘中还创作歌词,《老司机》的歌词即出自他手。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都是当时省内一流的二人转着名艺人。

  吉剧初创期,汇聚了最优秀的编剧人才。编剧人员由新文艺工作者和二人转名艺人构成。吉剧以二人转为基础,没有精通二人转的人才是不可行的。但是,吉剧脱胎于二人转,并非等同于二人转,具体的设计、改造工作更需要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新文艺工作者是主,二人转名艺人是辅。两者不可偏废,但主次分明。

  编创组对吉剧的推广功不可没。编创组推出的《蓝河怨》《桃李梅》两部剧使得吉剧最终得以确立下来。

  省委对吉剧的大力扶持,效果显着。相关部门相继刊发了若干指导性文件,指明了吉剧发展的方向,激发了编剧人员的创作热情,如《关于加强我省戏剧艺术工作的意见》《关于发展吉剧和增加戏曲剧种的几点措施》等。

  在此背景下,1960 年,白城、通化、吉林三地陆续建立了地方吉剧团。同年 11 月,省青年评剧团并入省吉剧团,全团人数达 133 人。1965 年,镇赉吉剧团成立。至此,全省有五个吉剧团,剧团人数达四百余人[3]42.文革期间,吉剧的发展充满曲折。到 1978 年,吉剧在北京大获成功。吉林省各地吉剧团于 1978、1979 年接连恢复或成立,遍布 6 个市地、11 个县区,共 15 个吉剧团,且团员人数、剧团规模等均发展迅速[3]72.受限于资料,我们暂未统计出各剧团编剧的具体人数。但鉴于省委、省文化局对编剧人才的一贯重视,我们认为,编剧人数肯定大大增加,且编剧的年龄更偏向于年轻化,编剧的文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比如,除前述着名吉剧编剧外,还相继涌现了王秀霞、赵万捷、张国庆、段昆仑、栾淑芳、张一虹、刘成志、李振明等一批着名或知名编剧。

  其中,王秀霞、栾淑芳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走上创作道路后才都被推荐上大学。张国庆、刘成志都是自学成才: 张国庆念过私塾,喜欢写些东西,因才名上调; 刘成志因有音乐特长而被调入吉林省民族乐团,后调入吉剧团,就文艺创作来说,亦是自学成才。他们最终能成为吉剧编剧,创作了很多经典不衰的吉剧作品,首先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才学、爱好、兴趣。但如果没有吉林省各地吉剧团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吉剧团的下乡实践、深入生活,没有对吉剧编剧人才的渴求和需要,他们的命运不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转变。

  段昆仑、李振明、赵万捷和张一虹相当于科班出身。段、李毕业于四平师范专科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即担任编剧工作; 赵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样也是毕业后即开始编剧生涯; 张一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专业性更强。由于时代的原因遭到下放,并不直接从事戏剧创作工作,后来才辗转调到省戏剧创作室,并最终作为人才吸收进吉剧团,从事吉剧创作工作。

  编剧人员在省内地区的分布比较均衡,主要阵地是省城长春。赵晚捷和张一虹,由省戏剧创作室转到吉剧团; 刘成志,由省民族乐团转到吉剧团。王秀霞,由扶余县文化局调入省吉剧团。省内吉剧活跃地区如四平、白城与长春遥相呼应。四平地区创作室分别出现了段昆仑、栾淑芳、李振明等在省内甚至全国有影响的编剧。

  省、市、各地方吉剧团慧眼识人,不唯学历,积极吸纳有才学的年轻人,值得肯定; 同时也注重编剧的文化知识储备问题,吸收正规高校毕业的有才华的大学生,提升编剧的整体文化层次。

  编剧的文化水平构成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吉剧的发展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要结合地方的艺术特色,突出时代精神,反映民众心声,吉剧理应成为新时期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样式。

  二、吉剧编剧的创作主张和审美态度

  ( 一) 思想方面

  编剧要有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这是写好剧本、搞好吉剧工作的前提。1983 年,张国庆创作的吉剧《西瓜今日甜》参加全省会演,荣获九项大奖,剧本获得创作一等奖。演出的时候,他就坐在台下,留心观察观众的反应,仔细揣摩观众的心理变化。张国庆曾自述: ”在做戏剧编剧的那些年里,我曾给自己立下过规矩: 每一部戏,每一段台词,甚至每一个动作,我都需要与导演一句一推敲。“[4]18张一虹创作《情法之间》时反复推敲、七易其稿,最终参加省戏剧会演,反响非常好,获表演和剧本创作二等奖。

  吉林省促进吉剧剧本创作的措施主要如下: 建立健全戏剧创作机构; 经常召开戏剧创作会议,研究剧本创作问题; 举行会演,促进新剧目的生产( 前述《西瓜今日甜》《情法之间》正是在会演中崭露头角) ; 培训剧作者; 创办戏剧刊物[3]80 -84.理论的深浅决定了编剧的道路能走多远。比如刘成志,1963 年参加省里组织的编剧学习班,学习长达三个月,”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对戏剧理论的学习,使我对吉剧编剧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4]3220 世纪 80 年代,省里连续举办数界戏剧创作讲习会,邀请着名专家学者授课,极大地提升了省内编剧的理论素养。当然,编剧还应当扩充历史、哲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单就戏曲来说,不仅仅要研究吉剧,还要研究其他剧种,了解其他剧种的优、缺点,并把优点融合进入吉剧剧本之中。
  
  ( 二) 生活实践

  编剧要注重体验生活,这是编剧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的具体行动。1972 年,四平地区创作室的编剧们正是到栾淑芳所在公社深入生活,才无意中激发了栾淑芳的创作才能。老一辈的编剧都是实实在在的深入生活的践行者。比如赵万捷,为了写出更多、更好的吉剧作品,深入到东北农村去体验生活。”那可是真正的深入生活,每次下去都是两三个月,不仅和农民吃住在一起,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劳动,用心记录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更主要的是通过和他们交朋友,及时了解和扑捉他们思想与心灵的变化。“[4]11又如张国庆,深入白城市洮南县( 现洮南市) 体验生活,挖掘了一个关于农民抗旱的好素材,改编成吉剧《队长不在家》。此剧甫一公映,立刻引起社会轰动,甚至吸引沈阳军区歌舞团、辽宁铁岭文工团来白城取经。老一辈编剧的执着求索精神体现了艺术为人民的真谛,对吉剧创作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 三) 艺术表现

  要结合吉林省地域特点,体现出吉剧自身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地方艺术特色是地方剧种的命脉所在。因此,应充分发挥二人转的基础作用,充分吸收东北其他地方艺术特色,学习其他地区民族戏曲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凸显吉剧的地方特色艺术。刘成志强调”像扇子、手绢等这类道具,都是吉剧的绝活、特色,这是其他剧种所不具备的。“[4]34王肯也指出: ”手绢、扇子、手玉子。大板等技巧和绝技,是经二人转艺人多年磨练留下的财富,吉剧必须继承它。“[2]327要与时事结合,凸显时代精神。1980 年,《刑事诉讼法》刚刚颁布,社会上”情大于法“或”以情代法“的现象比较突出,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张一虹为此创作了六幕吉剧《情法之间》,细致地描绘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成功地塑造了方兰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人民法官形象,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振明的《美容师招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婚恋观,引起了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共鸣。事实上,吉剧曾掀起编演现代戏的热潮,代表作如《江姐》《跃马扬鞭》等。张一虹认为,生产的剧目要有时代气息,有时代特色,要下一番苦功来解决吉剧的现代戏问题。

  要抓大放小。抓大,即重视大型吉剧; 放小,即鼓励小型吉剧的改编和创作。国家一级编剧段昆仑就喜欢创作小戏。比如他的代表作《骂鸭》《锯大缸》《偷祸》等都是小戏,但在嬉笑怒骂、讽刺戏虐之间别有风味。

  事实上,小戏的创作从吉剧诞生起就有了,而且产量和质量颇高。1960 年代,省里明确提出了吉剧剧种建设的任务,出现了诸如《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代表性实验剧目。随着吉剧的发展壮大,剧团里出现了只重视大戏、不在意小戏的问题。段昆仑认为,”近些年来,一些剧团不愿排小戏,搞的剧作家也不愿意写小戏,似乎小戏难登大雅之堂……小戏写好了,也可以产生‘小中见大’的效果。“[4]22他指出了当时甚至现在也存在的创作误区,对我们今天的吉剧创作仍不无裨益。

  三、结语

  本文回溯老一辈编剧的人生轨迹,以期为新时期吉剧的发展提供借鉴。如何让吉剧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大众喜闻乐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查阅吉剧的历史变迁,既有惊心动魄,又有静水深流; 既有嗞嗟感叹,又有古井微澜。新时期的吉剧是鲜活的,她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苏丽萍。 新兴剧种: 生存,还是毁灭[N]. 光明日报,2010 -07 -28.
  [2]王肯,李文华。 从二人转到吉剧[J]. 社会科学战线,1980( 1) .
  [3]杨世祥。 吉剧集成·历史卷[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4]景凤鸣。 吉剧集成·口述史卷[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