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阳新采茶戏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7 共6872字
摘要

  一、前言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阳新县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采茶戏渊源于“茶歌”,经由黄梅采茶戏与阳新当地“花灯戏”结合流变而成,从发展至今,约有200余年历史。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阳新采茶戏在当代遇到受众缺乏、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出现“生存危机”.目前,针对阳新采茶戏,学界大致从源流梳理、现状分析和振兴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篇目少,且论述较为笼统、缺少学术专着,给出的突围方法针对性不强。以下,是对目前关于阳新采茶戏以及部分传统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文献的整理,以求在厘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采茶戏的困境进行更系统化的分析,并结合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构想,提出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现状

  1.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
  
  目前,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还留有很大空白。《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从乡村文化的角度》(李海萌)一文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文中提到“1963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道白进行了整理加工。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成立,是对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文化系统进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曲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了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阳新采茶戏卷》(1985年,咸宁地区文化局、阳新县文化局、阳新县采茶剧团编)。该资料对于阳新采茶戏在当时的资料整理方面比较细致,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深入”.2000年,采茶戏研究在乡村文化研究的热潮下,开始再次升温,“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90年代阳新采茶戏民营职业剧团现状调查》(2002年)、《80年代以来阳新采茶戏观众群的变化》(2004年)《阳新采茶戏的传播学研究》(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部出版物,2005年)、《扶植民营阳新采茶戏演出团体,占领乡村文化阵地》(2008年、政协提案)等”.该文章指出,虽然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但多描述现状,探讨不够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李海萌又从传播、行为角度,为阳新采茶戏研究架构提出了一系列构想,为采茶戏提供了较为详细和开阔的研究思路。

  2.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

  阳新采茶戏是四省文化交流的结果。针对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学界多溯源至“采茶调”、“黄梅戏”与“花灯戏”.清代嘉靖年间,黄梅采茶戏经由黄梅、小池、大冶沿路传入阳新(当时称兴国州)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又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

  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新中国成立前,阳新县只有非职业的“呼拢班”;新中国成立后,阳新采茶戏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

  《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提出,采茶戏大体来源于采茶歌、采茶调,也有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灯,并且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而成。采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的生活根基,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茶灯则是歌舞兼备的进一步表现。清康熙年间,流行于赣北各县及湖北阳新、广济等地的武宁采茶戏,就渊源于江西北部武宁的“茶歌”(即“采茶调”),后博采道教音乐、民间说唱、赣南采茶戏、湖北茶歌、黄梅戏众家之长,自成体系。《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也这么认为。各采茶剧种的生成与本土的民歌、歌舞音乐有密切关系,加之民间艺人的流动加强了彼此的横向传播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采茶戏的成熟与发展。但该文章认为,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在元散曲作品中,已有用[采茶歌]演唱的曲目,但[采茶歌]与成于明清的采茶戏是否有渊源关系因没有音乐曲牌作证而无法推论。《鄂东南采茶戏花鼓戏同出一源》(学犁)也从采茶戏老艺人的口中证实“通山、阳新采茶戏,都来源于黄梅……相传阳新采茶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黄梅逃水荒的灾民敲道情筒(即渔鼓)传到阳新的”.与此相似的论述还出现在《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阳新采茶戏调查报告》(阮琼刚)、《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等文章中。

  但采茶戏的内容鲜与茶事有关。《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现存的十四个剧目,指出正在上演的阳新采茶戏多以历史剧为主。《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也提到采茶戏剧目,多是根据历史生活、现代生活和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自其他剧种的剧目。

  阳新采茶戏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关于采茶戏唱腔、音乐的详细论述,在《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两篇论文中有详尽的介绍。

  3.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评述

  在戏曲生存土壤受到挤占的当代社会,阳新采茶戏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境。2006年《黄石日报》---《阳新采茶戏:期待山茶花再怒放》(毛新香):阳新采茶戏传承至今已有11代,1979到1989年是鼎盛时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凋零”境地,近几年得到了政府每年100多万元的扶持,其他乡镇也新出了一些自发成立的采茶戏剧团。

  目前,阳新采茶戏的表演主要依靠“阳新采茶剧团”.该剧团也是全省现存唯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浅析湖北地区戏曲剧种的流布现状》(龚战)提到:阳新采茶戏多分布流行于咸宁地区(引自《中国戏曲志·戏曲卷·湖北地方戏剧种概况》)。《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称:阳新县的古戏楼,目前仍常有演出,村民们也形成了演戏、看戏的艺术习惯。2008年整理得出,现阳新采茶戏常演的剧目主要是《库岛红烛》、《山中一片云》、《闯土杀亲》、《荞麦模赶寿》四部,正在上演的剧目内容上多以历史剧为主,而创作上多是新人新编的作品,而这二者的结合“是阳新采茶戏为何能够在当下度过‘戏曲寒冬的'原因”.

  此外,该文章还指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阳新地区涌现出大量的采茶戏人才: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家高,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国家一级演员向东桂、崔小牛、程国华等人,他们在阳新甚至湖北省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中对戏曲发展困境的分析可以蠡测,目前阳新采茶戏的发展面临的困难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大众的娱乐消费模式转变,戏曲观众群缩减。《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认为,传统戏曲艺术故事情节节奏感过慢,不能满足人们“短、平、快”的文化消费口味,因此当今戏曲的观众群缩减,受到人们文化消费思想上的冷落。《从心态看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统戏曲的当代思考》(万千)也认为,观众文化心态、审美需求的转变使传统戏曲在艺坛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一来,出现在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剧目有许多还属于旧时代审美心态的产物。二来,开放、自由、追寻刺激的现代心态,与戏曲体现的传统中国人迟缓、稳定的文化心态相悖。与此相类似的观点也在大部分有关戏剧困境分析的论文中有所提及。如《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以金华地方小戏“婺剧”为例分析道:信息化时代中成长的年轻人对陈旧的剧本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没有较高认可度。加之“当代观众追求综合性舞台感受和高雅文化享受的双重满足”(《论“戏曲危机”

  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传统戏曲模式在这种审美风尚下只能面临观众的流失。

  其次,戏曲的市场管理和运营方式相对落后,剧团难以维系。

  ①政府集权程度较高,束缚了戏曲的市场化。“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从编排戏曲剧目到正式进场演出,都基本由政府手上挥舞的指挥棒指挥而非市场,政府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主要重视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效益。”

  《(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②资金不足,市场狭小,恶性循环。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限制了戏曲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导致连锁反应---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市场份额小,因此戏曲院团面临资金不足难以维系的状况。③管理不科学。《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一文称:地方小戏剧团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或民间自发组织抽检,缺乏科学的企业组织和管理观念和统一筹划、组织。演员因出场费微薄而依靠第二职业生活、没有明确职责分工和定位等现状,导致地方剧团管理出现漏洞。

  此外,戏曲本身自有的“故障”也对戏剧产业的发展有所制约。①一些地方小戏自身艺术性不高,作品故事不够精彩、唱腔不够规范、台词不够精致、音乐不够优美。张洪浩《地方小戏的魅力与危机》认为,地方小戏缺乏优秀剧作来使之发展壮大。②剧本单一,缺乏时代气息。《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就提到,地方小戏婺剧的剧本题材主要为神话、历史故事,且这些故事多为人熟知,导致影响该剧种的市场开拓。且地方方言腔调难为大众所接受。③缺乏有效宣传。地方戏剧主要靠少许新闻报道和部分宣传彩页,以及乡间口头散播为其宣传手段。有“非长期票友的民众因不知道演出信息而错过观赏。……受众定位是老年人,其宣传不能够有效的引起民众注意,忽略了对非老年市场对的培养”的现象出现。④地方戏剧缺少长期发展战略。黄秋萍分析道:地方剧团没有以商业化本质看待自身成长,没有长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导致地方婺剧剧团勉强达到盈亏平衡,自身发展停滞不前。⑤剧本创新改编困难。《浅论当下传统戏曲改编的难题》(浦晗)一文从审美风尚复杂多变、“经典化”与“现代化”问题、“文学性”与“剧场性”矛盾、电子媒介组织操纵四个方面分析了当今传统戏曲改编的困难,就如何将传统剧本中的现实与历史、新旧审美观念、“文学性”与剧场效果、荧幕图像与传统写意手法之间的平衡,向戏曲编剧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4.阳新采茶戏的发展策略:

  目前,专门针对阳新采茶戏突围方法研究的论文存在空白,我们只能从传统地方戏曲改革的方式策略借鉴经验,结合阳新采茶戏的现实情况,进而提出有效的突围方法。而地方传统戏曲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改”方针(《传统戏曲的危机和新变》叶长海),即改进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戏曲艺人的世界观和改革戏曲剧团的管理体制。

  第一,改戏。改戏包括改革内容和改革形式。改革内容又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题材、人物形象、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及剧本。

  在思想上,余青峰于《传统戏曲的坚守与创新》一文中提出要有前瞻性的思想深度,贯通现代人的心灵。叶青于《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中说明,在题材上,要有对重大现实题材匠心独具的切入和深刻的主题挖掘。在人物形象上,人物性格应立体而鲜活,性格冲突应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特色上,要能“独具慧眼”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还要追求“美好的自我”(《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在剧本上,在创作好的剧本以外,还应当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开拓华语市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改革形式包括三个方面:舞台、剧本表现手段和语言。在舞台上,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舞美更具时代特色(叶长海)。在剧本表现手段上,应尽量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将现代情思与多元叙事有机结合。在语言上,传统戏曲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当注入当代语言,尤其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听的民间语言。(魏然)第二,改人。这里的“人”包括戏曲艺人和戏曲观赏者,即观众。

  对于戏曲艺人而言,要培养和推出一批技术过硬、水平一流、德艺双馨的有影响的中青年艺术人才(《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育(《戏曲文化传播的危机与振》(刘兴武、吴晓明)),创新人才机制,确保后继有人(《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于有容)),并重建戏曲队伍的艺术理想,增强他们的艺术事业心(《戏曲的危机与生机》(唐全贤))。对于观众而言,要分析研究观众,不仅要了解各地方的差异,还要了解时代的变化(《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赵建玲也认为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办戏唱戏”.

  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国光剧团的成功案例,一改昔日正统的、死板的说教形象,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第三,改制。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关键在于要建立开发、表演、研究、传播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具体说来,则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同步进行。

  首先是市场。对此,严丽娟认为深化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应该实施市场调配为主、政府扶持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同时抓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赵先正在《传统戏曲艺术该如何应对市场的挑战》一文中也申明,面对市场经济,必须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寻找市场,自觉开拓市场,切实巩固市场。除此之外,对不同的市场和受众开展不同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对受众的数量、群体的特征和演出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也必不可少(《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但也要注意防止不顾传统戏曲本质和灵魂的庸俗化“创新”,反对片面迎合市场(《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常文丽))。其次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对此,常文丽提出“三重保护”:一是物化保护,二是对重点戏曲人才和重要艺术流派进行保护,三是分门别类对地方戏曲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

  于有容则在他的《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中针对第三点提出具体措施,即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支持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以及改革奖励制度等。

  此外,他还呼吁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再次是宣传与现代传媒。面对地方剧团在宣传过程中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的现状,赵建玲提出应当重视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严丽娟还认为,应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另外,企业化管理。不仅要采取科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责权分清,各司其职(黄秋萍),更要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于有容)。最后是与旅游业相结合。钟俊昆在他的《论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中对此作了详细的方案规划,包括开拓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增强顾客流的宣传作用、重视信息流的支持作用、依托产茶胜地进行采茶戏的旅游开发、借助茶文化节庆等活动大力宣传以及开展采茶戏国内国际学习交流活动。于有容则从舞台演出、人文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在这一方面台湾也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建立了台湾戏剧馆,提倡“戏曲旅游”的结合方式,发挥衍生效应(《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最后的最后,我们应耐心面对传统戏剧的突围,对戏曲艺术的振兴保持希望。《论“戏曲危机”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通过纵向分析20世纪以来的两次大“戏曲危机”论思潮,提出“所谓’危机‘,不过是某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戏曲与时代的短暂”失和“.两次’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戏曲为适应时代所进行的种种调试”,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会灭亡,而是还会赢得新的生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一文则引用了某些学者对创新问题的犀利看法---创新原本应该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与模仿之后,对传统艰难的超越,它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当代戏曲的创新和对时代的适应需要时间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致力于其保护、创新、研究的人员都需要保持耐心、恒心和希望。

  三、总结

  综上,从学术研究历史、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策略四方面,不难总结出:以往学界对戏曲的危机及创新发展研究较为丰富详尽,为阳新采茶戏的困境和突围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且对阳新采茶戏的新闻报道较多,利于从中对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进行理性认识。然而研究阳新采茶戏的专门着作、论文较少,其困境和发展策略的论述较多借鉴于抽象的戏曲发展策略,鲜少有结合阳新采茶戏现实状况而提出的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突围方法。因此,后期的研究工作应该从以往研究中借鉴经验,了解不足,以求进行更具有学术性的现状评述,并结合实地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严丽娟。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J].神州,2013(5)
  [2]叶青。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9-06-15(4)。
  [3]韩晗。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2(0)。
  [4]魏然。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J].艺苑,201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