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新时期评剧艺术存在的问题与振兴思考

时间:2015-07-1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884字
摘要

  一、评剧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开始前,历时17年,评剧进入其“辉煌”时期.大批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在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通过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安定的创作环境下,迅速成长,评剧艺术走向空前繁荣.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评剧艺术涌现出流派纷呈的喜人局面

  “旦行”中的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喜彩苓、小花玉兰,“生行”的魏荣元、李福安、刘小楼、张德福、马泰、洪影等,在新社会,通过不断实践,均显露出表演、声腔艺术的才华,有的创立成新的流派,有的形成鲜明的风格,使评剧艺术走向丰富与繁荣.

  (二)评剧艺术表现力更加全面发展

  一是出现了成套的男声唱腔.评剧初创时期以旦行为主,男演员处于从属地位,未形成成套唱腔,新中国成立后,新戏不断上演,男角色份量加重,男演员与乐师一起通过努力,唱出了正越调交替的新腔,解开了男腔问题的“死结”,使男声唱腔得到发展与普及.

  二是新板式的不断出现,使评剧音乐创新手段进一步丰富.新中国成立,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的剧目大量搬上舞台,内容与形式的矛盾,逼着演员与乐队创造出“正调平唱”、“男腔越调”、“女腔越调”、“三拍子”、“顶板快三眼”、“凡字大慢板”、“清板”等诸多新板式.

  三是伴唱的普及,成为评剧艺术新的成份,更加重了评剧的抒情色彩.

  四是多声部的配置、配器上的强化,使评剧表现力更为丰富.

  (三)评剧艺术着书立说逐渐普及

  在评剧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的评剧着作面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思想解放,许多院团和有识之士,总结过去,启发未来,写书修志成为时尚. 《评剧音乐大全》《评剧音乐概论》《评剧名家演唱艺术》 《革新是评剧音乐的生命线》《评剧音乐史》《评剧小戏考》等,均对评剧音乐的沿革与发展,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此外,诸多评剧名家如新凤霞、小白玉霜、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六岁红、莲小君、小花玉兰、李福安、刘小楼等,均有传记出版,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评剧的重要财富.

  二、新时期评剧艺术存在的问题

  然而,经历过“文革”重创以及改革开放后文艺多元化地影响,不能不说,如今的评剧艺术,已经没有了“文革”前的辉煌,失去了“全国第二大剧种”的广泛影响.真正能保留下来常演不衰的剧目微乎其微,剧团营业收入举步为坚,演员的总体表演、演唱水平下降、观众亦出现断档现象.

  真正掏钱买票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客观地说,评剧艺术的确走入低谷.究其原因,固然有经历“文革”重创致使评剧演员和观众均“青黄不接”以及受到文艺多元化的冲击等因素,但更多的,作为评剧艺术的从业者,应该从自身查找原因.

  当前,紧随时代脉膊的剧本难以出现,演唱精湛的新秀难以涌现,院团总体风格不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了评剧艺术的发展.

  三、新时期振兴评剧艺术的几点思考

  (一)时代呼唤新时期的成兆才

  成兆才的经济人王凤亭老先生谈到成兆才时,经常说:“他没黑夜没白天地写了那么多剧本,总没图个啥.谁都承认,整个戏班就靠他,总有新鲜、多样的好剧本上演,观众才上座儿,大伙儿才能挣大钱. ”成兆才之所以被誉为“评剧祖师爷”,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为评剧移植、改编、创作了121个剧本当属其首,这大概是“剧本是一剧之本”的原因.

  所谓“新的成兆才”,指的是笔下有人物,心中有舞台,眼前有观众,并具有以戏为命的敬业精神,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服务意识,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追求目标,既珍惜和熟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发扬光大,又善于从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的创新者.为此,有志者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才能有充足的知识和技巧,行万里路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生产系列工程的全貌.

  (二)时代呼唤新时期的新流派

  我国戏曲艺术的传统,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而一个优秀的演员,总是以个人的艺术魅力与角色的魅力相统一,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巨大震撼,才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美誉,其佼佼者久而久之会打造出独具个性的剧目,腔调、韵味,拥有了自己的观众群和追随者,进而则形成“流派”.流派的多寡,又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成熟与繁荣的标准.

  早期的评剧演员月明珠被誉为男旦的代表人物,到20年代至30年代女演员崛起,李金顺成了此时的代表人物,从30年代至40年代,又涌现出“高亢挺拔、刚中见柔”的“刘(翠霞)派”,以低腔见长,音色圆润,韵味醇厚,突出鼻腔共鸣的“白(玉霜)派”,以演唱疙瘩腔见长、善于表现妩媚多姿、柔润明快感情的“爱(莲君)派”,这时,评剧不仅活跃在北方,而且上大上海有一席之地,标志着评剧已登上了第一个高峰.

  解放后,人民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之党和政府对戏曲艺术实施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作为与历史同行的的评剧,涌现出前文提到的众多旦行与生行流派,使评剧遍布大半个中国,跃居各地方剧种之首.不能不遗憾地说,当前的评剧艺术,仍满足在对原流派的继承与发展,这显然和新时期的要求不相适应.时代呼唤新流派的尽快涌现,唱出时代的新声.

  (三)时代要求各院团有自己的定位

  艺术贵在个性,各院团也贵在个性,个性往往形成艺术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说到底是每个剧院的生命所在.

  纵观各地的院团,都有过自己的高峰期,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新凤霞、花月仙、喜彩莲、魏荣元、张德福、马泰;天津评剧院的鲜灵霞、李文芳、六岁红、羊兰芬、莲小君、新翠霞、小花玉兰、李福安、白云峰、孔广山;沈阳评剧院的金开芳、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菊桂芳、虹丽霞、郭少楼、欧阳菊笙等众多名家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均积累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剧目,比如提到中国评剧院,观众脑海中就会涌现出《秦香莲》、《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向阳商店》;提到天津评剧院,观众就会想到《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李香莲卖画》、《拜月记》、《凤还巢》;提到沈阳评剧院,观众就会想到《1》、《对花枪、》《茶瓶计》、《小院风波》。

  这些剧目,深深印在新老观众脑海中,使老百姓津津乐道,很多精彩唱段不仅当时风靡全国,令人百听不厌,至今仍然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舞台上,甚至公园、街头、田野过戏瘾的保留唱段.

  如果每个院团都能依据自己的地域特点、人民习俗、情趣爱好、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必定会培养出自己众多“懂得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大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剧园地就会花更美、形更美、色更艳、味更浓,枝更壮,评剧艺术必将迎来又一个鼎盛时期.

  (四)时代要求以艺术质量为生命

  艺术是以质量为生命的,这早已得到文艺界的共识,“要有精品意识”几乎成了当今的口头禅.此话好话,做起来是很难的,和其他文艺品种相比,戏曲精品则难上加难,但不管多难也要攀登,否则就没有出路.

  一是要让老经典“保值”.从老前辈传承下来的精典剧目,如果不达到“保值”,观众就不会买帐,还要说三道四,从而老观众也被失掉了.青年演员,必须认真学好传统,演好老“精典”,留住老观众,这是起码的要求.

  二是要以“无戏不感人无技不惊人”来要求自己.戏曲是既讲“艺”又要“技”的艺术,两者都得扎扎实实地练,不能怕苦怕累,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流行歌坛上有一夜成名的事儿,评剧界不可能有,将来也不会有.

  三是要有“一棵菜”精神.

  戏曲是综合艺术,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抱成一团.要打造出艺术精品,必须有一个富有实力,合作默契的群体,要件件优质,人人尽职,行行到位,才能将剧目演得天衣无缝.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