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中西哲学在源头上、侧重点上和思考方式上的不同

时间:2014-08-2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783字
论文摘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也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不同的种族、国家总是通过内容和形式各异的哲学来表达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并引导自身拨正生命的方向.因此,世界上历史悠久文明的民族大部分都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既然是认识和方法,那便是有人类以来就有了的,只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不同、生产方式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尽管各家之言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归类可谓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始于本世纪初.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中西哲学这一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成为哲学界的术语.所以,当今天我们在讨论中西哲学的传统、个性和价值时,还是有继续对中西哲学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辨析,以便使我们的讨论在主题清晰的前提下深入进行.学术界多年来都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在思维上倾向于有机性、连续性、整体性,注重于实用和综合性.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为理性化、体系化、概念化、流派众多、宗教特点明显,注重于是逻辑和分析性.但这种比较很笼统,略显粗糙.中西哲学在源头上、侧重点上和思考方式上都各有不同.

  1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源头上的不同

  现代西方哲学发端于实证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前者产生于英法两国,以孔德、穆勒和斯宾寒为代表人物; 后者产生于德国,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人物.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以研究"实证知识"为名,拒绝回答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另外,实证主义不承认经验是对客观实在的反应,否定科学能反应客观真理,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意志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情感意志绝对化、神秘化,认为意志是原始的存在,是宇宙的基础和本质,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意志派生的,意志创造一切.19 世纪中叶,在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面地揭示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奠定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1].

  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上古时代,那时有"哲人"之称( 《史记·孔子世家》) ,而无"哲学"之名.古代所谓"诸子之言"基本上就是哲学,它研究的范围是"天道"与"人道".主张"体用一原"、"天人合一",即本体与现象的统一、自然与人类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古代哲学表现了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本体与现象统一的观点; 第二,生活与思想一致的观点; 第三,唯物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观点;第四,生死自然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20 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去,发表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2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 1 中国哲学是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则侧重于知识论中国哲学把人与动物的区别理解为德性与本能的区别.因此从中国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都是主善的,宣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泛爱众"为子弟的修养条目[2].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哲学主张"仁义""道德""伦理"这一人生观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高法则.而西方哲学主要是注重求知和为学.西方哲学把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理解为理性,它把人格当做世界的基础,认为宇宙统一于"人格".宇宙是人格的系统,上帝就是这个系统的最高主宰.近代西方哲学则以重求知、重认识论为特征,是认识论哲学.

  2. 2 中国哲学的的辩证思维主要以: "矛盾论","变化论"和"中和论"的三个原理为基础[3]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主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换,就没有人事物的发展变化[4];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没有变化、没有矛盾的互相转换,就没有发展."中和论"主张的是中庸之道,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因此,中国哲学侧重于整体的、辩证的思维,善于运用综合的方法[5],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从事物整体与人体的关系上分析问题,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看问题.

  西方哲学主张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非矛盾性、排中性、和同一性.非矛盾性主张事物只有一面,不存在另一面.排中性是强调事物本身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同一性则是认为事物的的运动变化只是外部数量的增减,否认质的飞跃,这就是所谓的庸俗进化论,他们把一切科学知识归结为可以用数理逻辑表示的命题,甚至把世界也归结为逻辑结构,从而把哲学也归结为只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分析,把逻辑思维视为哲学的宗旨.

  2. 3 中国哲学重和谐,西方哲学重竞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具有中庸之道的文化品格,而中庸之道的内涵就是凡事讲究以和为贵,因此"和谐"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6].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学都强调并追求和谐.西方哲学也有和谐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提曾出过"美德就是一种和谐",而亚里斯多德也曾提出"中和"的原则,但还是重视竞争的思想更为鲜明、突出[7].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太平盛世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8].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部落的血族复仇到相互妥协盟约,从战争的解决到谈判对话解决,从掠夺征服到契约交换,都表明人类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理智地选择共生双赢的策略[9].历史一再证明: 和平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是人心所向.而战争则是痛苦,是毁灭的代名词,它只能走向黑暗、走进地狱.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当今世界的和平与战争,可以说战争与暴力只是社会的个别状态,绝不是普通现象和一般状态.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平保障发展、发展维护和平,世界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哲学要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分析当今世界的矛盾,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主张和平化解矛盾,树立和平发展观,是人类的共同选择[10].

  2. 4 中国哲学重政治,西方哲学则是重自然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哲学历来主张"天道"理论和"闻到之方"的理论,而关于人道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伦道德"、二是"古今不变"、三是"治道"或是"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政治观点是与哲学见解紧紧相连的,很少有西方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康德的三《批判》那样的纯哲学着作.中国哲学几乎总是与中国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并以政治主张为出发点和归宿[11].中国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实事,从而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研究周围的人事关系上.然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西方哲人对真理的追求寓于对自然的探求之中.

  3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思考方式上的不同

  中国哲学注重领悟,注重直觉性.而西方哲学则重逻辑思维推理,注重论证[12].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人惯用于直觉思维,西方哲人习惯于逻辑思维.西方哲学重实际、重逻辑,一丝不苟地进行论证,然后再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它必须明确概念,小心判断,准确推理,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13].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变种和名称,例如: 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逻辑语义学、逻辑经验主义等等.因此,形式逻辑能用来在哲学中发挥作用,而且这也突显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特征.而中国哲学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思维,叫"直觉思维",其主要特点是靠人们自己的直觉、联想、沉思和顿悟.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瞬间性的特征.如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谈论气"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因破也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伯阳父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地震,其语言的表达形象、直接,有知觉,有联想,这样见解基本上是属唯物主义.我们进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和研究,其目的是找回和挺立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自我",在突破、跨越哲学各自的"地方性"和知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回归哲学作为精神"家园"的特质,充分的发挥其唯物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统一认识,提高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唯物辩证观点.为实现哲学观的统一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有这样的共识: 中国哲学的思想境域指向人的生命实践,而西方哲学的思想境域却是重视客观知识的.这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两种不同的哲学.但是,无论哪种流派和思潮,都要客观地分析和准确地评价,不能无条件地拿来、盲目地追随; 也不能一概否定、盲目地排斥、对实践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科学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林合华. 论冯友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J]. 理论月刊,2011( 9) :50 - 53.

  2 西方哲学原着选读.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M].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3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91 - 392.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97 - 98.

  5 张志伟. 西方哲学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112 -114.

  6 王呈祥. 论张君劢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2( 8) : 95 -98.

  7 王路. 逻辑与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216.

  8 [美] 梯利. 西方哲学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36.

  9 [英] 格雷林. 哲学逻辑引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9.

  10 余卫国. 关于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9( 5) : 68 -73.

  11 徐冰. 论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的分判与会通思想[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12,33( 1) : 80 -84.

  12 孙铁骑. 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3( 8) : 57 -63.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