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现代电子媒介下审美新范式对文学的影响与对策(3)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胡友峰
发布于:2017-06-15 共16548字
  1. 文学形态:从“读”到“看”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文学欣赏由原来的“读”书到“看”图像。 在图像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典时代,由于图像较少(图像主要由绘画组成),审美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审美。 通过阅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来构筑文字中的画面, 虽然语言文字不能保证所表述内容之真实性, 但是它会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形成一个语境,即画面。 在这个语境之中, 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得审美愉悦。 毫无疑问,阅读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依赖于对文学语境的理解,从而形成一种理性主义的审美方式。 人们在文学阅读时关注的是作品的内容, 从文学阅读中生成文学形象。 而随着电视、电影,乃至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看”逐渐取代“读”,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形态。 人们每天都要看电视节目、娱乐赛事,即使政治、教育等社会的问题都需要电视的参与,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看”,而不是“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图像取代文字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图像对语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文字开始沦为对图像的一种说明或者阐释, 成为一种补充作用。 从“读”到“看”文学形态的转变显示了电子传媒的巨大能量。 媒介决定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使得我们将“看”图像作为主要的审美范式来取代“读”文字,而图像与文字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图像是具体可感的, 文字的理解需要思维的参与,文字是理性的,图像是感性的,图像审美是一种感性化的审美方式,人们在看“图像”时无需更多理性的参与。 电视的普及在电子媒介时代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心,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电视的规训作用被许多理论家反复提及,电视节目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构,而不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电视“图像”具有虚假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新认识论”的中心。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基本上都可以在电视中找到影子。 电视节目中即使有许多的虚假新闻,我们由于对图像的“确信”也更加倾向于认为它们都是真实的事件, 这一切都证明了电视的看图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话题的理解。 此外,作为“看”取代“读”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种文学名着翻拍成影视作品。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仅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是一拍再拍,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而前面已经说过,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电视或者电影却以画面来取代人们的思维过程,因此,“看”比“读”更加易于让人接受。 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看”有利于文学的传播, 虽然是阉割了后者所具有的文学性及美感,但是在文学大众化、文学普及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以图像和“拟像”为主的电子媒介时代, 电视和电影的作用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文学形态从“读”到“看”的转移还表现在文学为影视服务方面。 在中外电影史上,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均改编自文学名着, 比如 《飘》、《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等都是以文学名着为中心而加以改编的。 新时期以来,着名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人生》、《天云山传奇》 等也都是从文学着作中改编而成。 而当今时代,不是文学为影视服务,相反,一部高票房的电影可能会催生一部文学畅销书。叙事性、 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已有过影视改编作品,例如《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当前,影视剧本的创作也已经成为了一项专门的职业。 甚至,现在的很多作家在构思创作的时候, 最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主动地让自己的作品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 而是如何被动地符合影视改编的要求。 这样一来,文学创作的自主性正在逐渐消失。 作家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与导演的要求相合拍,从而也使得自己成为影视文化工业中的一颗螺丝钉。 这样的文学已经沦陷为影视的脚本,文学创作趋向视觉化。 文学的视觉化趋向在改变文学生态的同时, 也修改了文学的生态, 而文学适应图像化的趋向对文学未来发展的影响则不容小觑。
  
  2. 文学功能:从文学性到娱乐性。
  
  在中国古代,文章一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人们把着书立说看成是一件不朽的胜事。 在魏晋时期,“文的自觉”的兴起,人们开始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章辞藻的华美。 文学的发展走向追求文采,追求美的征途中。 在没有影视、网络等电子传媒的时代, 人们阅读更加看重文章的文采,华丽的文采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的发展基于对文学美感的追求,无论是典雅,还是通俗都有着浓郁的文学性。 而进入现代阶段,当电视等媒介出现之后, 人们更加偏向于娱乐、图像、 音乐……文学的功能通过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所说的“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了具有娱乐性的内容, 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是电视上所有的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电视的诞生以及发展,将我们的审美推向娱乐化,审美的形式大于内容,精神性让位给娱乐性,没有娱乐性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就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青睐,而阅读亦是如此。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大众的阅读更多倾向于自娱自乐。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本作家手中的“笔”下移到大众手中,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写作, 网络写作是一种平面化的写作, 网络写手不去追求意义的深度,而只是在体验即时的创作快感,所以网络文学是以情节取胜, 故事的思想性不再是网络文学追求的目标。 网民阅读就是感受文字带给你的快乐,通过网络文学所设置的情节“悬念”心安理得地去付费阅读, 倘若网络文学也需要人们去思考,用抽象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绞尽脑汁地去阅读,那么网络文学的衰落则是必然之事,不可能有大量的读者自己掏钱去消耗自己的脑神经。 消费性与娱乐性是网络文学的基本功能, 娱乐化倾向使得大家都乐于去接受网络文学, 例如现在所盛行的网络小说,包括言情类、武侠类、修仙类、穿越类、盗墓类……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这些小说的共同点就是在于娱乐,将娱乐发挥到极致。 电视节目也以娱乐化的方式吸纳观众的“收视率”,“电视最大的长处就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 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的脑中。”电视所塑造的流动画面,没有具体可感的语境,无需思考,只需愉快地接受,电视图像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娱乐精神。
  
  文学的娱乐性与图像的增值密切相关。 在拟像化的审美范式下, 图像已经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图像所包围。 文学作品的图像化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 大量的插图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的出现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文学的“视觉化转向” 在无形之中导致了文学由传统的语言艺术变成了 “视觉艺术”. 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说的:“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着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这也意味着纯粹的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图像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正逐渐地被消解,文学正走向娱乐化的征途之中。
  
  3. 文学趣味:从精神性到世俗性。
  
  阅读,或者审美,其本身就是一件满足精神需要的事件和活动。 通过文学阅读和对文学形象美的感知,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充实人的内心, 人也就更具有审美素养。 而现在的审美,更多的是偏向于图像审美,文学更多的是将世俗性的因素传递给读者。 肉身体验就是这种世俗性的典型标志。 在文学作品或则其他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尺度较大的性描写镜头出现其中。 似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必须要具有这种元素,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文学的审美,不再是一种追求精神的超脱和内心释放的精神愉悦,而是一种满足肉身需要的饕餮大餐。 在网络小说中色情描写非常之多, 这种低俗的文学作品仅仅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而无法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不仅文学如此, 影视作品也是这样:2010 年充斥着脏话、暴力以及色情的贺岁大片《让子弹飞》大获成功,票房突破 5 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正在进行“‘丑’的审美”. 文学的本身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个以“丑”为美的时代之中,审美也带有强烈的世俗性。
  
  视觉化的图像是造成肉身体验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相较于文字而言,图像或者画面对人的视觉冲击力会更大一些。 因此,人们在图像的冲击下审美倾向会更加的世俗化, 因为阅读是主动的审美方式,需要我们去思考,而图像是被动的审美方式,我们只需要接受即可,它会主动进入你的大脑而鲜有思考。 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亦将停留在表面之享受,或者视觉冲击、或者为肉身体验,这样的审美体验带着浓厚的感官刺激,也正是“视觉感性的偏执”.
  
  上述这些现象无不在告诉着我们: 文学的精神性正在走向衰落。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学了。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是严肃的、纯粹的、有着高雅趣味的。 而借助电子媒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大多都是一些图像化的、娱乐化的、消费性的文学。 其次,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是,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显得更加日常化、世俗化。 也就是说,传统的文学是社会精英的文化行为,而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则明显地呈现出大众通俗文化的亚形态。 再者,传统文学中的审美是无功利的,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渴求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 但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无论是广告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直接体现出其商业化和功利性的一面,利用文学的外壳使得其既得利益最大化,而所谓的“文学”在此时也只是一种获得实际利益的工具而已。 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救世功能在逐步下滑,文学的世俗化取向明显。
  
原文出处:胡友峰.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J]. 浙江社会科学,2017,(01):103-113+158-1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