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以荒诞现象的原型来分析原型批评的得与失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1 共3084字
论文摘要

  文学批评家韦勒克称原型批评为“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并曾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呈“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 原型批评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世界,并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完全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原型批评把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观察文学自身规律,对人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但是原型批评将文学归结为模式结构,就不免有形式主义的嫌疑, 就其忽视文学审美和历史循环主义的缺陷,众多学者也提出了批评。本文通过追寻荒诞现象的原型来分析原型批评的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反思,以促进原型批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先确定一下本文中“荒诞现象”的范畴。

  1965 年出版的《简明牛津词典》对“荒诞”做出了两种解释:(1)[音乐] 不和谐;(2) 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第一种释义代表着存在主义理论产生之前的传统的荒诞现象,用来指述不正常的、偶然的事态与行为,属于形式上的荒诞;第二种释义是存在主义哲学理解上的现代荒诞现象,用来指述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属于认识上的荒诞。 本文所指的荒诞现象包括以上两种情况。

  作为文学艺术的荒诞总是和丑、怪诞、滑稽、笑联系在一起。同一部文学作品是丑、怪、滑稽还是荒诞以及是否逗笑与审美主体有关。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莱在《历史的批评:模式理论》中从审美主体出发划分出五种文学模式用于说明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循环过程。 其中第五类文学模式是:主人公在智力和能力上都低于我们,以致我们感到自身的优越,仿佛居高俯视一幅受束缚、受挫折或荒诞的场面。 关于他的故事就是反讽。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作家或读者)认为主人公的智能低于自己,做出偏离自己尺度的言行,显示了审美主体的优越,于是不由自主地笑了,这便是丑陋、怪诞和滑稽,也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荒诞。 弗莱归纳的第四类审美类型是:主人公既不高于我们,也不高于我们的环境。 他好像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与我们一样具有普通人的情感和受社会法则自然规律的支配, 为常人俗事操劳。关于他们的故事就是低级模仿。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了解主人公的处境,对于主人公的悲喜,审美主体感同身受,表现出或喜或悲的情怀,现代意义上的荒诞属于这一模式。

  关于荒诞现象的原型,学者们在中外文学研究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李俊国在《睿智与洒脱:任性纵情的狂狷者形象》分析了各种“疯子”形象,指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郭沫若《源流三部曲》中的愛牟等形象都属于“任性纵情的狂狷者”,这些形象的原型便是历史上的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八大仙人等形象。姬宏在《狂女在现———从矛盾的“新女性”到张抗抗的“作女”》分析了矛盾和张抗抗笔下的狂女形象, 指出她们在精神本质上都是理想主义者。 同样学者们也关注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荒诞形象。 范文彬在《也谈<简·爱>中疯女人的艺术形象》中指出疯女人伯莎形象的原型乃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敌,由此反映出作者的嫉妒甚至报复心理。朱文认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原型是美狄亚神话。 纵观这些原型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缺陷, 原型研究者把原型探索变成相似性探索,研究者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此外,学者们的论点都发生于对传统意义上的荒诞现象的原型探究,而对本文所探讨的广义上的荒诞现象的原型却无人关注。

  笔者认为荒诞现象的原型是原始人对宗教仪式上人们所表现的过度热情进行的判断。文学创作和体验的过程充满着审美主体的判断,荒诞现象的呈现正是一种审美判断的结果。当原始人对热情的宗教行为做出否定的判断时,眼前过度热情的人或事就是前文所指的第一种荒诞现象,也即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荒诞,这类作品以怪诞、滑稽和引人发笑为目的。但是当原始人置身于或对热情的宗教行为做出赞成的判断时,眼前过度热情的人或事就是前文所指的第二种荒诞现象,包括表现严肃主题的荒诞剧、科幻文学、魔幻文学和黑色幽默等文学流派中所呈现的荒诞现象。由此可见,笔者对荒诞现象原型的探索可以完全解释广义上的荒诞现象。

  按照弗莱《原型批评:神话理论》的阐述,文学源自神话。 神话乃是最基本的文学模式和结构。 文学存在于文学意象和人类行为之下, 并可溯源至史前史、神话或书面文学产生之前的传说和故事中。因此原型批 评 又 称 神 话 ———原 型 批 评 (Mythico-archetypalCriticism)。 如果一定要将荒诞现象的原型和神话联系起来的话,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形象及其“酒神祭”。 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是宙斯与普赛芬妮的儿子。出于嫉妒天后赫拉将刚出生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杀害,宙斯通过保留其心脏,并让其灵魂再次投身普赛芬妮的体内得到重生。成年后的酒神仍受到赫拉的迫害,到处疯癫,到处流浪。酒神狄奥尼索斯在流浪期间最先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并授法于人类,由此被封为酒神。 狄奥尼索斯可以说是荒诞现象中荒诞的人的原型。 接下来就是“酒神祭”。 出于对酒神的崇拜,古希腊人每年春季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当举行酒神祭祀时,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妇女,她们身穿兽皮,头戴羊角,装扮成半人半羊的样子形成盛大的队伍合唱酒神颂歌,整个祭祀活动呈现的就是充满沉醉和狂欢的过度热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酒神精神预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是人类在消失的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爱好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这种祭祀活动便是荒诞行为和荒诞事件的原型了。 另外,不难看出将原型批评与神话联系起来只能解释西方荒诞现象或荒诞文学产生的根源,对于同样在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东方荒诞现象和荒诞文学却是缺乏解释力的。所以如果要找到能够解释东西方文学的真正原型恐怕单单到圣经和希腊神话中溯源是不够的。 正如梁工所批评的:“弗莱是 20 世纪擅长对零碎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的大批评家,在从杂乱无章的文学材料中引申出某种庞大模式方面一再表现出极具想象力的非凡才能。 然而他的想象力似乎过于旺盛,以致不时留下某种过度诠释的嫌疑。”

  此外,古希腊人创造对酒神的祭祀仪式并不是为了笑或欢乐,而是表达其严肃的宗教目的。所以寻根到底荒诞现象是否成其为怪诞或是否逗笑还是要看审美主体对过度热情的判断。 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弗莱主张将作品放到它与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去考虑,放到整个文学关系和文学传统中去考虑,要求批评家从宏观上研究文学,找到更大的范式,去发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势和普遍规律,这种把文学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批评的思路没有错,因为只有这样批评家才能更接近文学艺术的本质。如果文学作品是有原型的而原型又不仅仅是神话原型的话, 那么它们还有什么其他的面目?

  这些原型是否可以形成一个谱系或者系统?原型批评如何摆脱简单的文学作品相似性研究?原型批评要想揭示文学本质,解决以上问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工.试议弗莱原型批评的缺失之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
  [3] 范玉刚.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55-61.
  [4] 韩 雷,林 海滨.中 西酒神比较研究[J].宁 夏社会科学,2010(3):121-124.
  [5] 陆汉军,张黎敏.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22(3):14-17.
  [6] 苏 耕欣.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 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2):119-130.
  [7] 赵丽莉.弗莱及其《批评的解剖》研究[D].兰州大学,2008.
  [8] 张学成.论荒诞与荒诞性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5.
  [9] 朱 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