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分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7 共86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文化语境下新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探究
  【引言】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分析引言
  【第一章】都市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深入挖掘
  【第二章】青春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深层表现
  【第三章】网络形态下女性文学的别样书写
  【第四章】底层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沉重聚焦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文化下的女性文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消费文化语境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国受到了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浸染。对时代语境变化最敏感的文学创作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也必然要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所表达、有所回应。因此,在探讨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演变之前,对其所处的文化语境追根溯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1. 消费文化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工业社会形态的迅速成熟中,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使用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大量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消费"已经成为一个影响范围极为广阔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概念。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行为和过程,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动力。消费不仅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实践最基本的内容和人类生活世界最基本的经验,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由世界观到价值观到存在方式等诸多层面。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化模式。"一般认为,消费社会的起始时间与"福特主义"(fordism)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时间一致。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创新、现代管理体系及资本运营的成就,使生产机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加快生产步伐的同时也加速了交换和消费的节奏,促成了消费社会形态逐渐走向成熟。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文化也在快速发展,消费社会由普通经济学意义转向了文化符号意义。因此,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的首要特征是生产机制和经济模式的转换,即从经济意义社会形态转换到消费意义社会形态,它深刻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

  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也是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人们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和形象价值。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被后人视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消费社会形成的物质前提是"物"的丰盛,消费社会的基本逻辑商品化,而消费逻辑的核心是符号操作。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生产出各种消费符号的社会,消费社会的生活则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实际生存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各种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人们所消费的也不是商品和服务的实用价值,而是他们在一种文化中的符号象征意义".

  人们沉溺于由符号价值带来的种种欲望快感,通过消费各种具有符号价值的商品而获得身份认同,从而在消费社会中形成一种基于符号消费的新的社会文化,我们称之为消费文化。

  广义的消费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类消费相关因素的总和。文化中那些影响人类消费行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都可称之为消费文化。"狭义的消费文化,是指"消费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并保障、规范和制约人们消费的各种文化,是由社会集团所创造,为大众传媒所传播,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为消费而消费的文化,包括各类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其他社会消费对象。"本文主要是在狭义的层面上使用消费文化的概念。消费文化试图打开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使"欲望"成为需要充分款待的真实需求,帮助人们通过消费来实现生活的美好愿望,达到向善和享受生活的目的。所以,在消费社会,"消费绝不仅仅是为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

  相反,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消费文化试图把一套新的意义体系赋予消费,诸如丰盛、平等、幸福和美好,让消费群体广泛接受,信以为真,并转换为基本的生活观念和信念。可以看出,消费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一种新型文化的出现,更深层次上,是一种新型话语权的诞生。在由以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意识形态体系来与之匹配,消费文化应运而生。

  2. 消费文化在中国

  西方社会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进入消费社会,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时间较晚,并且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决定了中国消费文化除了具备西方消费文化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的生活物品供应十分贫乏,大都是凭票、证定额供应,计划经济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停留在争取和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实用与耐用是消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与之相应,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极其单调。因此,人们的消费基本上是经济意义上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日常消费也从实用经济型向符号文化型转变。同时,在无孔不入的、强大的大众媒介作用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城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大众消费热点主要是家庭住宅的装修,购买数码电器、健身器材、私人汽车和旅游。人们热衷于奢侈消费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越来越多的人(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多数人的消费是根据广告所宣传的符号意义和身份象征去购买物品,却很少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物品能力,并且这种超前的奢侈品消费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普通家庭的高档日用品到豪车豪宅的销售,从高档别墅房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到时尚性奢侈品的流行,无不透出中国人在消费意识上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也对中国消费文化特点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炫耀消费和符号消费开始成为消费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城市开始逐步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而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中的情况则显示了消费文化在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国农村,电视取代广播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成为大众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电视,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风尚被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农民。消费文化在这里不再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灌输的结果。城市中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风尚被各种中介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农村,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缺少自发生长的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农村中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习俗并未彻底扭转,因此消费文化在农村的情况更具复杂性。在现代文明的吸引和消费文化的诱惑下,大量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感受城市的繁华而选择了进城务工,他们成为了城乡之间传递消费文化的有效媒介。但消费文化带给他们的还有空虚而迷茫的精神困惑、每天流水线作业的沉重负荷、没有人身保障的压力与危险、大量家庭的两地分居和空巢空村现象的普遍。同样还有消费文化所不能惠及的城市中的下岗、失业、婚姻破裂的中年女性,他们共同构成了消费文化不平衡性的另一端,也同样值得引起作家们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已成为了确定的社会和文化事实。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构成了中国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创作趋向。当代女作家对消费有着天然的敏感和独特的把握,因而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也为女性写作提供了资源和机遇。

  3. 消费文化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消费文化对当代文学最深刻的影响是使文学存在的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陈晓明总结过:"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直就处在频繁的变革之中,我们多次经历剧烈的暴力革命的改变,但这些都是在现代性的框架内的变革,对于文学来说,它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文学艺术始终充当现代性变革的前锋,因而它总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现代性的那些本质特征。文学始终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以宏大的现代性寓言化形式生动表现民族-国家的历史重构。如今,消费社会来临,文学一直怀有的历史冲动严重退化,那些个人化和私人性的体验成为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每个写作者都处在不同的方位,他们面前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学的历史前提。"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文化产业化现象和现代传播媒介手段的运用使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审美符号,文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并且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以往文学创作、传播发行等模式被新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模式所替代。消费时代人们对于大众通俗文学的热衷,使文学自身在审美范式和格调趣味上也发生了偏移。

  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说,女性是最好的消费对象。女性的消费欲望不止是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用,而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将自身也物化成为一个鲜明的时尚符号。消费行为已然超越了其本身的经济学意义,显露出文化意义上的符号性特征。女性在成为消费主体的同时也成为了男权文化社会中的消费客体。从女性的心理角度来说,对时尚敏感是女人的天性,女性从时尚中获得了个体上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她们的生活存在方式某种程度上依赖这种个性意识,时尚消费由此成为女性进入外部世界的有效手段和渠道,成为女性表达自我、证明自我、控制自我的话语方式。

  女性作家对消费活动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她们对消费的体察更为细腻,对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对生命的认识也更加自觉。消费文化对文学创作模式的改变让女作家独特的性别体验和言说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她们凭借女性感性、个人和大胆的思维方式而备受关注,在市场经济中比男性作家拥有更多的市场。

  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透过一个旧式女性的人生记录一个着名城市的历史变迁,陈染的《私人生活》收集着私人话语,营造一个静默中沉淀思考的内心世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则大胆面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冲突,坦率揭示内心的焦虑和渴望,《上海宝贝》和《像卫慧一样疯狂》则直白袒露女性的身体和欲望,在都市符号斑斓的色彩中高声叫喊和疯狂表现。女性作家们以女性独有的敏锐和独特的表达倾诉着对消费主义的热情。

  但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流变,市场的成功也促使女性作家在释放自身压抑的女性经验同时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性别特征"放大"、"强化",使读者获得"真实"感,产生刺激观看欲望的作用。此时的女性成为了一个消费符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消费目的,处于"被看"的境地,以求得在男性话语权力中心社会里的生存和发展。90 年代中后期涌现出的"美女作家"便是运用消费主义策略进行作品推介的典范。通过对"女性"、"时尚"、"另类"等标签的运用,市场重新定型了对女性的主体想象,这种符码营销的运用消解了女作家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女性文学创作陷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并使其文化政治意义大打折扣。

  首先,从作品内容来看,作者欲望化的表达成为女性写作文本的主要内容,很多作品都围绕着"身体欲望"为基点来作为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的方式。从王安忆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玫瑰门》,到陈染《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些作品将女性意识的启蒙和女性身体的描写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描述出经由身体感知的隐秘的女性生命体验。但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持续影响下,"身体写作"被推入到了极端的地步。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中流露出迎合读者的窥视、猎奇心理,为了增加卖点而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当做创作的重点,使女性写作出现了"下半身写作"、"欲望化书写"的倾向,"身体"已经不再承担有先锋和启蒙的意义,而完全沦为了一种消费的对象和一种无度性行为的载体。如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等。这些文本或者为迎合读者消费而作,或者在传播中成为畅销书,成为消费社会中的时尚符号。这种对"身体写作"的理解和界定逐渐成为当代主流话语。身体写作成为女性写作在消费时代的一种消费符号和消费策略。

  其次,从作品表达方式看,个人化写作和复制的模式化创作成为 90 年代女性文学的主要书写方式。自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发表之后,很多女性作家也开始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自身的个人生活体验。陈染的"个人化"的写作强调个人化的视角,强调个人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与体验,因而她所写的内容,无疑也在某种层面上带有着个人的情感色彩。这种写作特点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女性写作,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女性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传、半自传、仿自传"的性质,因而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这种书写方式的选择不再基于女性话语表达的需要,而部分是为了迎合市场消费者对女性写作的期待。如卫慧《上海宝贝》中的倪可是一个"仿卫慧"的人,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卫慧的影子。倪可是个有创造天赋的女子,并已经出版了《蝴蝶的尖叫》,这与卫慧本人的经历是非常相似的。由于女作家们将视角限定于个人化的生活当中,这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作品题材、内容情节、叙述方式、人物类型等等的单一化。如陈染《私人生活》里的倪拗拗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里的多米,就有着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包括两部作品在表现的主题内容上都几乎一样。另外,这种情况在同一作家的作品当中也存在,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情节和主题相似。比如林白的小说中的多米、北诺、朱凉等人物,她们在需求上,在人生面临的困惑中的表现等等,都存在着某种共通性,其表现方式上也有类型化、模式化倾向。90 年代女性文学的个人化写作和模式化复制将个人限定在了狭窄的生活空间当中,日渐失去了文学创作应有的深度和与世界的联系,同时,由于商业社会和消费心理的影响,个人化写作将女性个人情感和身体经历的表达物化为满足人们对女性窥视欲望的消费品,成为了消费的对象。女性写作在自我生活与文本的复制中逐渐使原有的独特韵味遭到破坏。

  再次,从作品接受方面,消费文化与市场经济开始成为女性文学转型的驱动力之一。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文学被一种难以遏制的力量全面推向市场,女性文学作品也以各种系列形式纷纷出版,占据着国内出版市场与各类文学刊物相当显眼的位置。女性文学抓住了消费文化提供的契机与舞台,由文学的边缘走向中心。但是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女性文学也被市场所利用,被物化为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与回报的、有卖点的商品,它既能激起女性读者了解自身的欲望,又可满足男性读者对女性生活窥视的冲动。女性在争取个性解放的同时,又被极端的个性出卖,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符号之一。

  新世纪以后,消费文化语境仍是我国最主要的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大众媒介日益深入人心。二十一世纪的女作家们,在经历了上个世纪 90年代对消费文化最初的反馈和狂欢、狂飙式的呐喊和集体突围的性别"战争"后,将视线投诸到消费文化波及下的都市、青春、网络和底层形态,新世纪女性文学进入了消费文化语境影响之下的多元化写作时代。

  (二) 研究现状

  从 2000 年至今的十几年,中国当代文坛同时活跃着从三十年代出生到八十年代出生的五代女作家的身影,她们活跃在文学期刊、网络、报纸和影视等平台上,作品数量不断增加。宗璞、张洁、叶广苓、王安忆、铁凝、方方、范小青、池莉、迟子建、张抗抗、林那北、卫慧、绵绵、魏微、鲁敏、郑小琼、安妮宝贝、张悦然,还有一些优秀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虹影等,女性作家创作群体一改以往由几位突出女性作家独领风骚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创作梯队。由于女作家们人生经验和创作视角的不同,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创作倾向、整体风貌都较之之前有所不同。由于本文写作的题目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新世纪女性文学》,而同时涉及"消费文化"、"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较少,故在本文引文中,首先着重介绍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新世纪女性写作研究分类,相关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其次,对本文研究的消费文化语境进行范围的收缩,介绍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女性文学之学术成果;最后,将视角缩小到消费文化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影响方面的学术成果,加以分析讨论。

  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作家的研究,如对张抗抗、铁凝等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析,有时也会将两个作家进行比较。如《新世纪女性主体的自由言说--浅谈赵玫近五年来的创作》,《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异质性--盛可以小说创作》.这一类型的硕博士论文也有很多,但是由于要梳理作家们的全部创作历程,所以在他们的论文中,所研究作家在新世纪时期的创作只是作为了其论文的一部分;第二类是对一个作家某部具体作品或某系列主题作品的分析,或是通过作品来阐明该作家某一阶段的前后转变,如《走出自己的房间-从林白<万物花开>看新世纪女性文学的转向》,文章通过小说《万物花开》与之前的作品对比来表现林白在新世纪出现的新的创作转向。第三类是对作家的访谈或是作家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如铁凝与王干的《花非花·人是人·小说是小说--关于<笨花>的对话》,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发表于期刊上优秀的单篇研究成果。《文艺争鸣》专门开设了"新世纪文学研究"论坛,一大批学者和批评家纷纷撰文,从各方面论证"新世纪文学现象".其中就有许多专门论证新世纪女性写作的研究成果。如李运抟《新世纪文学:经验呈现与观念退隐--论底层叙事女性形象塑造的非观念化》,王红旗《历史重构与"自我"超越--21 世纪女性写作十年回顾》,申霞艳《秋水共长天一色--新世纪女性写作考察》等。使新世纪女性文学的话题一时间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从硕博士论文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已知的对新世纪女性写作或女性小说进行系统梳理的有龙咏熹的《新世纪女性小说论》,曹晓华的《新世纪长篇女性小说叙事研究》,王僖的《论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主题转向》;以新世纪女性小说作为关注点,并就某一部分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学位论文有王银萍的《新世纪女性小说知识女性形象探析》,郝淑艳的《她者的言说--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女性写作》,尹逊芝的《底层写作·女性写作·别有意味的形式--新世纪小说散论》,杨萍的《新世纪 70 后女作家的叙事研究》等。就已知的学位论文成果来看,对于新世纪的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聚焦于其中对于底层写作和乡土叙事的研究,有的以女作家的年龄阶段为划分依据,侧重于对 70 后女作家写作经验的研究,有的以女性的社会阶级为划分依据,侧重对新世纪知识女性形象的研究,还有侧重于对新世纪女性写作官场小说、革命小说、网络小说、男性形象等诸多方面的梳理总结。

  在研究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同时,我们必然少不了分析新世纪女性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消费社会。随着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精神以及作家的写作观念也受到了来自消费文化的影响,同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与回应着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这种大潮中,女性作家因其对消费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及表达方式来进行女性文学创作,使女性文学成为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因此,以消费文化为切入点来研究女性写作的发展演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张凌江《物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女性写作的新症候》,房莹的学位论文《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合谋下的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等,多数研究成果是探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批评界普遍认为,女性写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繁荣固然可喜,但是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也因此走向困境和歧途,主要集中在对"身体写作"的批判,对"私语化"的批评。女作家们沉溺于对身体的表达、自我的抒写和欲望的描述中,作品的韵味趋于单调,主题空泛,并且使作品远离社会和大众,自我封闭,视野狭窄,女性写作被边缘化了。

  在九十年代女性写作呈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沉溺不能自拔、走向窄化和困境的同时,女作家们开始反思和求变,一方面思考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自我价值和精神依归,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和消费文化保持距离,以理性的眼光来探寻和质疑消费文化对生活的改变。目前已知的学术成果有史莉娟学位论文《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新世纪女性写作》,袁美美学位论文《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方方创作研究》, 《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等。已有的学术成果或论述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写作的伤害和不良影响,或单独就某一具体方面进行论述。正如引言开始所提到的,新世纪的女性文坛同时兼容了跨越多个年龄层次,具有多样的写作经验和持有不同的写作视角的多位女作家的创作,因此新世纪的文学环境是活跃而包容的。在消费主义文化渗透下,女性作家们对自己的创作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所以新世纪的女性文学也是多元化的。相关论述有陆冰的《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多元化趋向》,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张艳梅《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多元文化立场》等。"多元共存"是新世纪女性写作的一大特点。因此,本文以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多重视角和多元共存为观察出发点,试图梳理出其层次和特点,以及女作家们在新世纪对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的反应及原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