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2 共67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探究
【第一章】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贵州民族文化资源透视
【第三章】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类型解析
【第四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五章】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贵州民族文化业推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和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体,有着独特的产业价值、广泛的领域及深厚的增长潜力,是全球经济和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将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产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坚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的要求。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要求"强化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能否富强、民族能否振兴与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息息相关,需要贯彻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针,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视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融合文化和科技,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报告中同时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落后,位于西部的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处于落后地位。因此,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西部乃至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贵州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历史、文化传播角度研究民族文化产业,更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制度、产业政策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研究,剖析其内在机理和规律,采取有力措施,构建起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成文化强省,使民族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产业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等三个圈层。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他们在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状况时,以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口吻从艺术和哲学价值的角度提到了"文化产业".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观念有所变化。

  从历史演进来看,文化产业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产业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同义语,被赋予了批判性意义。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大规模的生产,消解了艺术和文化的个性和纯度,人们接受到的只是大众化的文化产品;第二阶段是用"文化"来定义商业产业。标志性事件是英国想通过实用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来刺激和促进城市的发展,寻求用文化重新界定商业产业;第三阶段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成为信息业和娱乐业的混合地带,文化产业从理论的争论走到实践层面。文化产业的社会作用逐步得到了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的整合作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进入 21 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其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概念从提出到争论再到认同,从其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其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变化。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其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不同,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概念定义。例如,美国是一个版权产业大国,他从国家利益出发,把版权产业以知识内容、市场权益来分类,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的归属,是对总体文化创意产业的概括性表述;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认为创意产业是从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出发的理念,它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所以推出创意产业概念;日本等国家则从产品自身的内容出发考虑,主要关注当代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十分重视"内容产业",秉持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以网络高新技术、互联网与数字化为基础产生的理念。

  1.2.2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市场性、产业性等特点之外,有其显着的一些特性。

  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以提供信息、文字、音乐、艺术等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企业以营利为首要目标,但双重属性意味着文化产业不可能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并不是矛盾的,文化企业的经济属性在产业内得到发挥,而在产业外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互动的社会结构也将制约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作用的发挥。

  商业特征性。在叶郎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中,花建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具备三个特征:首先,文化产业需要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开展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活动。其次,文化产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最后,文化产业是以企业为主贯穿的产业链条,将文化产业活动的参与者连接起来,由此生成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并促成文化价值传播。

  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领域,文化产业的产品输出离不开商业价值的追求,尽管其中具有一定的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但商业特征居于主导地位。

  高附加值性。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今天,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性体现在创意赋予文化商品的注意力价值,文化产业通过新观念、新技术进行创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其中信息、知识、技术、观念等都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对原有文化产品的附加,通过这种创造产生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服务性与盈利性。文化产业与一、二产业相比,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无形的服务,因而带有服务特性。第一、二大产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文化产业是把人类知识的、艺术的、智力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变成供人们消费、享受的商品,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时,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增值,因而具有盈利性。这两重性就使得文化产业具有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民族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共同生活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经济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以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衣着特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为特点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性和风格的文化。每一种文化传统和特点文化的存在、繁衍及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积淀、传承和更新着的精神内容与观念体系,一种文化是凝聚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它贯穿在每个民族的历史命运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它记载着民族历史的信息,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如历史长河中遗留、传承下来的民族服装、建筑、饮食生活习惯、生活工艺品;民族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某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族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是民族利益、风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民族文化的制度形态,是宗教制度、道德及约定俗成的规范等。其中精神形态是其内在的约束机制,行为形态使民族文化生活化从而实现了民族文化代际间的传承,制度形态将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定型化,使民族文化循着一定轨迹运转,物质形态则是民族文化的直接外化体现。

  1.2.4 民族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的一种过程,因时代和区域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也相对复杂,因而对民族文化产业也可以有多种理解。

  但对民族文化产业应注重其实践性,而不应过分纠缠于学理上的讨论,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各个民族的人们共同体所进行的文化生产的活动。我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民族文化产业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是全民族的文化产业,但在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所指的民族文化产业,实际上是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也可以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论述的角度不同来说,可以有不同的概念和范围,但是最起码应该尊重民族的特性,进行民族文化产业的外延。

  1.2.5 国外研究状况。

  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各国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性,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使用这一概念。因此,文化产业也被称作"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版权产业"等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国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首先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德罗和霍克海默提出,他们在其着作《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认为文化产业通过追求形式和内容、内部和外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制造了技术上特定的统一语言,并强制影响到整个民族语言,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他们对于文化产业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文化产业的批量化及格式化,与文化本身的个性的、一次性的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显现的活力和推动力越来越突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丰富,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态度也趋于更加积极。其中,文化产业相关理论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问题,特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以及文化产业中特定领域的发展问题,成为较集中研究的课题。

  1.2.6 国内研究状况。

  国家统计局于 1985 年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指明第三产业包含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具有产业性质。同年,《人民日报》上也首次出现了"文化产业"的词语。学术上,1987 年李军在《试论文化艺术的商品性及其调节机制》

  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随后李建中在《论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中专题研究了文化产业。1993 年国家文化部领导的讲话在《中国文化报》上刊发,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在我国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80 年代,我国的文化产业批判文章大多数是阿德罗等人观点的重复和引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环境的开放,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王宁在《全球化及其导致的后果》中指出,顽固不化的坚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状态,酝酿的结果只能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双双衰竭,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就要顺应市场的经济规律,形成良性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态势下外来文化来势汹汹,此时一方面要杜绝腐朽、劣质文化的侵蚀,一方面要勇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平衡文化扩张和文化交流。

  我国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创新,运用文化全球化机制大力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提高文化竞争力。陶东风在《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文中认为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应本土化,他批评了当时大众文化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盲目照搬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状况,并提出在运用任何一种西方理论时,都不能脱离中国的特殊实际,都要将其语境化和历史化。

  国内一些学者致力于文化产业基础研究。如,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着有《文化产业概论》,该书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产业的资源与分类、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功能与机制、文化产业的新经济业态、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项目评估,并且还具体分析了纸质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广告产业、动漫产业、休闲文化产业、艺术体育及其他产业等具体文化产业的现状、特色等。

  张晓明等着有《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反映了国内首个文化产业的研究类专项资金"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成果,众多专家学者从"文化投资"、"文化贸易"、"文化消费"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

  蔡尚伟着有《文化产业导论》,全书论述了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及发展历程。通过对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文化产业的功能及基本特征与运作规律、文化产业的成长与扩张、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体制及政策与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论述,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理论创新,表达了一些对文化产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个性化见解。

  张立波着有《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此着作系统研讨了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分析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要素、主要流程和实践方法。重点介绍了文化产业项目的团队建设、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等基本管理环节。本书将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对文化产业项目运作过程有清晰的理解和切实的把握。

  丹增撰写了《文化产业发展论》。该书主要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九个重大问题和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选择问题。通过对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的剖析,对文化经济与文化生产力从理论上的分析,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认为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最直接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之一;此外,还重点分析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当然主体,并提出了强化文化产业的人才、科技支撑的若干思路;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提出了西部地区必须立足于自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蒋晓丽着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该论着对中国文化产业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并在些基础上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对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状况做了深入分析,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不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对现行政策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把握,还为今后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顾江教授撰写的《文化产业经济学》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者之间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文化企业市场力量是如何形成和作用的;文化企业竞争策略及行为是如何产生和实施的;文化产业市场绩效与规制是如何表现和决定的等等。这些研究,对于如何培育和发展壮大文化企业以及政府如何根据文化市场结构和产业环境来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此外,蔡尚伟、孙华着的《"西部文化产业特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思路》、李炎、林艺着的《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杨何着的《对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的思考》、熊澄宇着的《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陈少峰着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如何打造》、丁树群着的《浅谈当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文章,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以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数据为支撑,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归纳了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然后通过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和发展的挑战四方面进行了较翔实的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法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收集和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并分析和归纳整理来研究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一是对相关书籍中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分析;二是对国内知名研究专家的文章进行分析;三是对国家重大会议及行业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调查研究法。通过前往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统计局等部门实地调研,掌握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取得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SWOT 分析法。本文运用该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为后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供基础。

  1.4 创新点与不足。

  本论文中的数据直接来源于相关部门,严格控制了误差。本文研究视角新颖,创新地从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带等角度出发,针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对贵州如何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篇幅等原因,虽本文有提及他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但是缺乏贵州同云南等民族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深入比较研究。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