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8 共49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解决台湾问题中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研究 
【前言  第一章】文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中华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中华传统文化在加强两岸交流与统一的作用 
【第四章】中华传统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中起作用的条件 
【第五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传统文化在两岸统一中的意义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的关系

  2.1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历了近百个朝代的代代相传的丰厚遗产,它曾长期领先与世界的其他文化而曾使中华民族位于世界之巅。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对中华民族有这样杰出的贡献,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性:民族性、包容性、完整性和发展性。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特性,中华民族才能长久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1.1 民族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以黄河流域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慢慢的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或者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逐渐渗入其他民族文化,在这个长期的融合和渗入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期间也有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在这外域文化当中,有的被中华本土文化吸收同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有的自成一派成为了中国式的外来文化。所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同化形成的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同化力和融合力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力。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惟一历经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人类原生形态“母文化”,显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延续力和生命力。

  民族文化的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统一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大一统”的政治价值取向经历历代统治阶级的付诸实践逐渐升华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民族情结,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祖国主人翁意识开始融入每一位中华民族的成员当中。从“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民族热情;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精神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族意识。正是有了这种在上千年历史中从没间断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概才使得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取得胜利。这种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

  2.1.2 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发生在内部各民族文化之间,在和外部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更是不断包容外来优秀文化。在内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撞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充实、壮大,使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庞大的体系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外来文化也在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接触中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的营养,使得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次中外文化的交汇,并不是所有这些文化的交汇都以某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的形式告终,虽然这些文化交汇有时会伴随着一些文化的消亡,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碰撞中不断博采众长,不断成长,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需要,从而成为历史的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比较着名的两次是晋唐时期与南亚国家之间的佛学文化交流、明清中国封建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交汇。正是这些文化交汇让中国走进了世界,让世界发现了中国。这些文化交流乃至今日,在工业高度发达,世界格局多样化的环境下,也从未停止。

  2.1.3 完整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的完整性、内容的完整性。正是这种完整性才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海纳百川,长久不衰。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无间断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质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未像世界其它“母文化”因异族文化入侵而中绝或消亡,中华传统文化保存了其至始至终的完整性;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流经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随后,在全球各大流域陆续产生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等许多古文明。这些古文化在各自的地域盛行、发展,但其中有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文明却因为各种原因走向了消亡的命运。有的由于其所在流域地貌变迁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灭亡;有的由于受异族入侵而灭亡;也有一部分古文明的灭亡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唯独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流。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融合已是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它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领域、文学领域、伦理道德、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史学研究……等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其中以哲学体系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和为贵主张和谐发展的“中庸思想”以及强调实现自身价值增强自控能力的“克己修身”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它们不仅仅成为了中华其他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甚至对于中华民族以至于外民族的发展和强大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1.4 发展性

  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开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随着朝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儒家思想为适应时代需要也稍作变革,但从未改变其实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状况。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代表封建通知的儒家文化已解决不了现实当中的社会问题,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开始了重大的变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开始放眼世界、变革创新。物质上开始了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文化变革;制度上维新派通过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宣传有力批判、抨击了封建专制势力;思想上开始提出个性、民主和科学。正是这种潜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使中华传统文化包容万象,不拘泥与形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未能被西方文化所侵蚀,中华民族未能被西方世界所压制。

  2.2 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

  2.2.1 同源性

  整体而言,当代台湾文化有两个重要源流,一个是中华民族文化,另一个是外来侵略文化遗留。自三国以来大量中原文化传入台湾,这些优秀的中原文化开始在台湾岛上传播发展,并在台湾岛内的文化意识中占主导地位,而近代以荷兰侵略带来的“海权6”文化,日本的殖民统治所实施的“皇民化运动7”等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台湾文化产生了短暂的影响,只有极少数被历史遗留而至今尚存。然而正是这部分历史遗留的这一小部分文化却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抵制“台独”份子所用的不良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影响台湾当局大力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别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节日文化,在台湾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孔孟之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历朝各代都有祭孔的仪式,台湾也继承了这一优秀的传统,台湾当局十分强调尊孔,并把孔子诞辰 9 月 28 日定为教师节,宣扬尊师重道。在一系列的政治性文化活动下,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在台湾全面普及,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节日上台湾当局也极力保护和推行。

  2.2.2 多元性

  在外来的侵略文化中,对台湾影响最深的可能就是日本在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实行的“皇民化运动”.在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初日本在台湾开展所谓的“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出版各种汉字报刊杂志,妄图消除台湾同胞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强迫台湾同胞将汉族姓名改成日本姓名,在台湾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强令台湾人民按日本生活习俗生活、强制台湾同胞改变宗教信仰等等各种强制手段来消灭台湾岛内任何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东西,在全岛全力灌输日本的臣民意识,消除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以达到愚弄台湾民众,实现永久殖民统治台湾的目的。但是台湾人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强力抵抗日本的“愚民运动”,他们用各种方式保留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不被消除。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和抵抗,日本的“愚民运动”失败了,但是这些运动也的确在台湾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有一批亲日份子也妄图延续这一运动,不顾全民反对、违背民族意识掀起了“台独”这个独浪。直接影响了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成为中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2.3 台湾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大陆早期文明就经沿海地区而传入台湾,在三国时期孙权就开始关注台湾的状况并派将士开发台湾。宋、元时期开始在台湾设官建制,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1855 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台湾文化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台湾同胞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台湾的历史也是从大陆人民到达台湾后才开始有记载的。一切历史痕迹证明,台湾不仅在版图上从属于中国,在文化上台湾文化更是与大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从来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基础,也从不存在所谓的“台湾文化独立”,虽然台湾在近现代史上几经风雨,但这从未改变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文化从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

  2.3.1 中华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有着源流关系

  台湾考古发现的“左镇人”是目前已知的台湾最早原始居民,它所属的时期大致与大陆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相同,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

  经过对“左镇人”的考古发掘发现“左镇人”可能是一万多年前大陆原始移居过去的。这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提前的一万多年。“长滨文化”是台湾学者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先陶文化,它距今有 1.5 万年。通过“长滨文化”中发现用砾石打造的石器研究发现,这些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左镇人”和“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大陆与台湾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以追溯到 1.5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8.

  随后发现的“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中发掘出来的石器和工具都和大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岔坑文化”同大陆“河姆渡文化”很相似,可以说“大岔坑文化”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在离大陆较远的台湾东南岸发现的新石器文化也有很多和大陆文化特质相同的地方。所以,在台湾早期文化创造的住民当中,多数受到了来自大陆东南原始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些文化在台湾继续发展和延伸成了后期台湾土着文化的重要来源。

  2.3.2 台湾地域文化根在大陆

  台湾的本土文化与大陆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内涵非常丰富,但究其文化根源都是在祖国大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休戚与共的感情,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为原因,这些血溶于水的亲情长期以来只能隔海相望,但这隔绝不了台湾文化根在大陆,台湾人民根在大陆的事实。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开放,台湾人民与大陆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为回归故土的怀抱,寻回自己的根基,在台湾民众当中逐渐兴起了寻根拜祖的热潮。

  豫、闽、台千年以来是一家。自晋人衣冠南渡和唐末陈元光、王审知带众入闽以来,中原河洛文化风化闽台,开山辟道,发展农业,隆工商、兴文教,循礼、守信,使闽台民风民俗同与中原。尤其是唐人传承谱牒文化,使豫闽台人文根系相连,使“闽台祖地光州固始”代代相传。文献记载,台湾地区前 100名大姓中,有 87 姓族谱上清楚标示祖籍在河南光州固始。而在台湾的汉族居民中有一半是来自福建泉州,同样的先祖,同样的信仰,同样的文化传承,使豫闽台等地的文化、民俗等方面拥有很多相同的特点。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更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为展示中华儿女念祖思亲、弘扬民族精神,表达对黄帝的怀念之情,在 2011 年 4月 5 日清明节这天陕西和台湾就成功实现了陕西黄帝陵公祭典礼与台湾遥祭黄帝典礼的卫视现场直播对接,展示了两岸共祭始祖的盛况。2012 年 3 月 20 日,为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民族情感,共祭始祖黄帝,陕西向台湾恭送与黄帝陵庙院和祭祀大殿供奉一致的轩辕黄帝圣像,将在台中“壬辰年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上供奉,此举进一步展示了两岸同根共祖、血脉相连、共祭始祖黄帝的赤子情怀。2012 年 3 月 24 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偕其夫人戴美玉出席了壬辰年黄帝故里陕西拜祖大典并向轩辕黄帝敬献了头香。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台湾文化根在大陆,台湾民众渴望通过寻根祭祖活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