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2014年上报的10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22 共2713字
摘要

  药物防治疾病的同时又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危害人类健康。儿童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比成人更易发生ADR,且危害更大。为减少儿童ADR的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现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5例ADR报告,对105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诊断、药物不良反应类别和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

  1.2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05例ADR中,男80例(占76.19%),女25例(占23.81%),男女比例为3.2∶1.患儿年龄最小为13d,最大为14岁,其中0~3岁的婴幼儿49例,占46.67%.

  2.2ADR与给药途径

  105例ADR中,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99例(占94.29%),其次为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给药,分别为5例(占4.76%)和1例(占0.95%)。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结果见表1、表2.引发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为34例(32.38%),其次为造影剂23例(21.90%)和中枢神经系统药12例(11.43%)。抗菌药物引起ADR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抗菌药物又以头孢菌素类最多,为13例(38.24%,13/34),与引起ADR其他抗菌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青霉素类,5例(14.71%,15/34),植物类抗菌药物和抗真菌类药物排名并列第3,均为4例(11.76%,4/34)。

  2.4ADR累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3.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涉及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共68例(64.76%),临床表现为皮疹、丘疹、皮肤瘙痒等,与其他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分别为21例(20.00%)和9例(8.57%)。累及皮肤黏膜损害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有31例(45.59%,31/68),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ADR的转归105例ADR中,经停用可疑致过敏药物或抗过敏治疗,治愈83例(79.05%),好转22例(20.9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后遗症。

  3讨论

  3.1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引起药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未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未注意药物配伍等都可能引起药物不良事件。人体的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反应表现不一,药物引起的ADR难以预防,因此,需要我们对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加强ADR的监测。

  3.2ADR发生与年龄

  本研究中,105例ADR发生在0~3岁的有49例(46.67%),与陆晓彤等[1]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婴幼儿的生理特征有关,由于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低,易受感染而患病,增加用药几率;同时由于各器脏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者缺失,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具有特殊性,也增加了ADR发生的几率。

  3.3ADR与给药途径

  105例ADR中静脉用药引发的ADR数量最多,为99例(94.29%)。这与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是儿童最常见给药途径有关。同时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内毒素以及给药速度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发ADR的直接原因[2].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肌肉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静脉给药"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以预防或减少静脉用药引起的ADR.

  3.4ADR与药品种类
  
  105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有34例(32.38%),与国内的报道一致[2-3].这与儿童抵抗力差,原发病多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有关。抗菌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分别为13例(38.24%)和5例(14.71%)。可能由于患儿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选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为主,故这两类药物引起的ADR较多。因此,为预防此类药物引发的ADR,在使用前,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患儿的既往过敏史,有过敏体质或既往有过敏史的患儿选用这两类药品时应慎重;使用这两类药品前应做皮试,阳性者禁用;还应注意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给药速度、给药频次等。

  本次调查中,造影剂引起的ADR占较大比例,有23例(21.90%),位居第二。主要为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碘普罗胺18例;碘帕醇5例。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与王彤春等[4]的报道一致。目前认为,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离子型,较为安全,因此广泛用于心脏、血管造影和CT增强扫描。但随着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广泛应用,其ADR的发生率随之增加。研究表明,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ADR发生率与碘浓度、注射速度、既往过敏史相关[5].因此,在使用该类造影剂时,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控制造影剂的用量和注射速度,不应追求高浓度、大剂量和快速度,以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3.5ADR累及的系统及器官

  由表3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ADR临床表现的首位,有68例(64.76%),这与国内的相关报导一致[6].皮肤的损害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瘙痒等,可能与皮肤的损害较为表浅而易于观察有关。造成皮肤黏膜损害的主要原因有[6]:是否为过敏体质及既往过敏史、病毒感染、患儿免疫状态、药物剂量、给药疗程、药物相互作用等。因此,用药前临床医师应按规定合理使用药品,详细询问过敏史,以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儿童用药ADR的发生,儿科医师应充分考虑临床用药的适应证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的特殊与复杂的药物作用,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如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径、输液速度等,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用药。此外,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指导家长正确使用药物,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并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为临床医师药物的选择提供合适的参考;完善药物ADR监测制度,加强监测力度,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晓彤,刘海涛,张健,等。35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2):39-41.
  [2]何莉梅,彭翠英,张海霞,等。32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3):172-175.
  [3]窦克莹,韩静,秦小平。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5):45-47.
  [4]王彤春,杜文民,王宏敏,等。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不良反应Logistic回归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3):167-169.
  [5]马祖文,许良,朱瑾。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3):290-292.
  [6]赵佩云,徐哲。药物相关的小儿皮肤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393-39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