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中药白芨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6 共2090字
论文摘要

  兰科植物白芨(Bletilla striata)的干燥块茎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主要产于华南地区,长江一带.白芨含大量黏液质、挥发油、芪类、菲类等成分.其味苦、甘、涩,微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之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吐血咳血、外伤出血、皮肤破裂、溃疡病出血、肺结核咳血等病症.本文综述了白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白芨的开发和研究提出新的见解.

  1 白芨的药理作用

  1.1 止血作用:白芨作为止血药应用由来已久.白芨水溶性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是白芨止血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这两个部位可显着提高血小板凝集率,促进血小板凝集[1].提取白芨中的白芨胶并制成膜剂敷于出血点,可立即与创面融合,起到快速止血、防止感染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芨止血作用的机制为,增强了血小板第 III 因子的活性,缩短凝血酶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从而止血.

  1.2 胃黏膜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白芨多糖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大鼠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白芨多糖可促进溃疡动物的溃疡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从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另有实验证实白芨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溃疡活性,可对抗束缚水浸应激型和幽门结扎型溃疡[2].

  1.3 抗菌作用:白芨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平板稀释法稀释白芨乙醇浸提液,1∶20 对枯草杆菌,1∶100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3].1g/mL 的白芨水煎剂可对变形链球菌起到抑制作用.从白芨块茎中分离的双氢菲类和联苯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癣菌 QM248及枯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结构与白芨抗菌活性有关,其对羟基苄化合物抗菌活性增强,对含甲氧基化合物抗菌活性减弱.

  1.4 抗癌抗肿瘤作用: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诱发的大鼠肝癌可使用白芨注射液进行治疗,肝癌抑制效果明显,电镜结果显示,DAB 诱发的肝癌细胞核膜弯曲凹陷且细胞核较大,而白芨给药组肝细胞结构正常,表明白芨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白芨是一种末梢型栓塞剂,可大面积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阻止肿瘤的再血管化,因此可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

  1.5 其他:有研究表明,白芨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作用,对治疗皮肤创伤早期愈合有重要作用[4].白芨胶可制成白芨代血浆,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白芨代血浆无过敏原,安全无毒,无热原反应,体内可停留 8h 以上.

  2 白芨的临床应用

  2.1 治疗体内外出血症:白芨胶可促使末梢血管内的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从而进行局部止血,显着缩短凝血时间,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体外出血症.研究证实,白芨对胃黏膜也起到保护作用,其能刺激胃黏膜合成并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因此,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肺胃损伤引起的咯血、消化道出血等[2].

  2.2 治疗烧伤、烫伤:研究表明,白芨胶涂膜剂可缩短热水和水蒸气烫伤大鼠结痂天数,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有显着作用[5].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为,白芨胶因其黏性大,可在伤口创面形成保护膜,控制和防止感染.白芨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链球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火焰烧伤深 II度、沸水烫伤浅 II 度.

  2.3 治疗肿瘤:白芨胶可减少侧支循环,延缓形成时间,具有强大的中心性、永久性血管栓塞作用,治疗时间间隔长,是一种理想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有良好的栓塞性能.白芨胶可选择性进入并聚集在肿瘤组织内,抑制肿瘤栓塞后侧支循环的再形成.

  另有研究发现,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可被白芨提取物抑制,从而使得肿瘤血管的生成受到抑制[6].

  2.4 其他:白芨胶具有诱导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增强天然杀伤性细胞的活性、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等多方面的免疫活性.另有研究证实,白芨胶可作为天然高分子药物成膜材料和助悬剂,且白芨胶可降低水相和油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乳化能力强,可作为天然的药物乳化剂[7].

  3 展 望

  白芨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药用价值高,用药广泛.但由于白芨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目前对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抗菌和促进皮肤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有待进行系统研究.国内外对白芨有效药用成分分析的研究也不够明确,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医中药的传统经验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逐步转向各种化学成分的研究,以期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白芨药用资源,为研制促进创伤愈合、抗菌等方面的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陆波,徐亚敏,张汉明,等.白芨不同提取部位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21(5):330-332.

  [2]林福林,杨昌云,杨薇薇,等.中药白芨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7):571-574.

  [3]Michinori K,Noriko S,Miho Y,et a1.Application studies ofRhizoma Bletillae(rhizomes of Bletilla striata)on atopicder-matitis[J].Nature medicine,2003,57(2):55-60.

  [4]施伟民,高飞,沈亮亮,等.中药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4):275-277,282.

  [5]黄黎明,孙成荣,康阿龙,等.复方白芨涂膜剂治疗大鼠烧烫伤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01.

  [6]冯敢生,李欣,郑传胜,等.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412-417.

  [7]徐花荣.白芨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在中药水凝胶巴布剂型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