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5 共7187字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自我诊断需求不足,缺少主动性,鉴于体质测试是接受检查和上报上级部门所需的一个规定程序,它往往被当做一个行政任务来完成,于是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成为体质测试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的或忽略的部分,其无论学校还是学生,测试的焦点是如何顺利完成,为测试而测试;第二,体质健康测试评估指标侧重于对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的研究,而对心理方面的研究不足,尚未建立被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的评价标准及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现有的指标体系中某些健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较差等。第三,传统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单纯追求测试的证明功能,缺乏健康意识和健康导向作用,忽视测试后对数据的利用、分析、反馈和对学生的指导,学生无从进行体质健康的自我诊断;第四,一年一次的体测所获得的体质诊断往往是一次性,缺乏动态的持续的改进性诊断,缺乏测试结果横向和纵向的连贯性研究,缺乏结果运用指向于健康决策,诊断成为一种归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体质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体质健康测试评估的价值,探索对自身健康发展目标进行监控的更有效机制,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被认为是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与学校体质健康测试评估相比,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它是由学校发起的、系统持续收集并分析体质健康相关信息的过程,旨在分析和判断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状况、现存的问题以及可能改进策略。与学校体质健康测试评价相比,学生自我诊断结果均来自学生自身健康信息指标,反映了自助管理和健康增进的价值观念。

  1 国内外关于体质健康测试评估的发展趋势
  
  1.1评价与测试指标导向健康指标与健康标准==当前,各国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都转向全民健康。现在,身体健康素质这一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包含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等越来越多应用于各国的学生体质健康乃至全体人群的国民体质健康的评价之中[1].

  目前,在美国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的测试指标包括1英里跑/走、体脂含量(% B F)、身体质量指数(BMI)、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另一个是AAHPERD在1998年公布的测试方法Physical Test,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这两组测试指标的选择都与人体的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①心肺功能;②肌肉力量与耐力;③身体柔韧性;④身体组成[2].日本新的体力测定指标体系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删掉了台阶试验、引体向上等 测 试 指 标。 在 耐 力 测 试 项 目 上,除 男 子1 500m、女子1 000m外,还可以选择20m往返跑;设置了各年龄组通用测定指标: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新的体力测定指标体系,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改变以往的体力测试以体力要素中的“运动体力”为主的做法,强调了“健康体力”的因素[2].

  我国自2013年秋季开始,对耐力项目、肌肉力量和柔韧项目的测试已经规定为必测项目,而身体成分测试在我国是缺项。

  纵观国内外有关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研究,评价重心从单一的体质评价向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转变的改革趋势得到普遍认可。

  对于评价标准参照效度,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采用常模参照,而非健康标准参照,并不能反映学生个体真实健康状况。以健康标准参照为依据,学生通过测试反映的是个体真实的体质健康的信息,而不是与同类的比较,是真实地与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会迫使学生对自己饮食、体育活动等产生反省,才能激发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在评价标准参照方面,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尽早建立流行性疾病患者的身体成分、有氧能力和肌肉力量柔韧方面的数据库,进而建立以患病风险为基准的标准参照,取代以主观划分百分位等级为基准的常模参照,使学生测试评价反映的是真正的健康信息,与患病风险密切相联系,从而提高体质健康评价效能[3].

  1.2重视评价效能的改进与建设,发挥评价健身价值教育
  
  体质健康评价效能,是指通过体质评价在多种程度上可以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的设计目标[4].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标准》综合评定采用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虽然可以反映体质健康所处的等级,从某种意义来看,《标准》采用的是一个“广义”的一般性评价尺度。但是,这种体质评价方式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种“等级”或“语言的抽象”,没能从更个性化、从认知激活、从心理感受的紧迫感或者是从心理震撼效应上促使学生对自我健康的关注或产生相应的锻炼行为。即使在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反馈中提供全部单项测试项目数据及单项评分,但基于学生对体质健康指标与体质状况关系的理解程度不足,依然会产生面对全部数据的茫然感,难以使学生理解个体差异与自身体质健康某些方面的不足[4].谢红光借鉴健康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体质健康“预警评价”方式,通过提供不同的色彩对比,对体质健康各单项指标进行标示,强调了对“关键的”、“重点的”体质健康信息的突出表达,达到了有利于学生对自我健康状况进行迅速理解,提高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重视程度的效果,并研究认为“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处于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终端环节,对体育行为意向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效应,并对行为习惯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效应[4].

  美国有学者表示为增加体质项目评价的有效性可增加体质测验项目的知识测验,体育教师教授学生与体质相关知识应该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5].

  可见越来越多研究者期待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关注、重视,期待体质健康测评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或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起促进作用。

  1.3强调体质健康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与健身运动处方运用的研究
  
  鉴于学生对传统的体质测试工作普遍没有兴趣、获得体质评价信息的渠道单一而且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网络综合评价体系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健身指导方法的状况[6],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的体质测试信息、健身效果的评价、健身运动处方联系起来,做成一个处理系统,就可使学生在健身锻炼中能方便地根据测试信息,得到正确的自我体质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合自我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同时能够及时对锻炼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从而提高大学生健身锻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6,7].周学兵等认为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发布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8].黄玉山的健身软件研究还能够对一所学校、多所学校或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对体质进行评价、监测以及评估对比,并提出健身运动处方以发展心肺功能、发展力量、控体重(增重、减肥)、发展柔韧性、发展灵敏协调、发展速度、全面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8大类[9].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功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传统的证明转变为改进,给学生提供更加详细的体质状况信息和健身指导意见,成为体质测试的主要功能。

  1.4体质测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归结指向决策与培养体育行动与能力
  
  我国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仅是一项体质健康测评制度,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激励和教育手段,旨在通过开展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0].

  美国的研究认为体质测定是一种结果测定(状态),体力活动测定是过程或行为测定[11].目前很多研究将体质测定转向体力活动行为测定,在体育教育领域也有从单纯的体质测试转向促进体力活动行 为 的 趋 势。 其FITNESSGRAM/ACTIVITY-GRAM作为一个教育评估与报告软件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数千名教师及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学生中使用,帮助教师跟踪学生体质和体力活动的情况,并生成个性化的评估报告反馈给学生及其家长。美国青少年体质测定正从单纯的体质测评转向体质测评、体力活动评估与体力活动促进相结合的健康促进系统[12].还有研究认为体质测验应看作为作业,不应阶段性完成,而应保持长期化。教师可与每个学生签订协议书,制定体质测验卡和身体锻炼卡,通知家长并监督学生完成课外身体活动。教师与学生本人在身体锻炼卡上确定每周身体活动项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7].

  戴霞等人的研究认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比如,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创立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等,从而也可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13].浙江有些高校将学生平时的健身跑记录与体质成绩评价挂钩起来,达到以评促练,评练结合的目的,也使运动达到日常化、生活化。

  确实,体质测试不能为测试而测试,为评估而评估,也不是为分数而测。其实,测试本身就具有健身价值及教育功能,让测试回归到生活实践是诉求,也是本质。在生活实践中来评估,由评估来促进体育健康行动与能力的决策与养成已成为共识。

  2 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模式建立
  
  2.1确立全面体质健康评价内容,开展体质健康项目测试,获取体质健康有效信息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内容除了为国际上广泛被认可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体质健康和反映锻炼效果的“身体素质”指标外,同时增加与锻炼的态度及参与体质测试态度方面问卷和相关的心理问卷[1].标准制订的思想应当从常模参照标准转向正常参照标准。以健康标准参照为依据,以真实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的信息,真实地与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用少而有效的指标全面反映个体体质健康,运用合理、快捷简便的评分系统对个体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迫使学生对自己饮食、体育活动等产生反省,激发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

  当然,为了使测试结果科学准确,测试前除了做好必要的客观防护措施外,还需对各种影响结果的准备活动、测试顺序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态度和认知水平等主观因素告知学生。

  2.2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比较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建立健康信念,学习行动策略并获取健康行动能力
  
  学校对待健康管理问题的总趋势是从“依赖型”向“自助型”转变,自助型的核心是个人新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相信良好的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心理状况、营养等可以增强体质[14].因此,体质健康评价所提供的结果反馈是期待体质测试者了解自我体质健康状况,根据体质健康状况采取更为积极的健康行为。

  在体质健康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将体质测评与健康状况联系起来,也要将体质测评与体力活动促进联系起来。大学生体质评价信息除了具体测试数据信息外,还应有体质健康评估(包括体质健康预警)、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等信息的反馈与获得。因此需建立一个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体质健康评价管理平台,其信息渠道可选择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QQ留言、不同层次体质水平的微信群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科学、细致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传播;也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收看电视等传统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15];同时,通过开设以运动学、养生学、运动人体科学、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内容为主通识课使体质健康教育进入大学生课堂也是大势所趋[14].

  另一方面,体质健康评价的管理平台应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培养建立课后经常锻炼的行为模式。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个人因素是影响锻炼行为的最直接和主要的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知识态度和信念,心理特点和行为技巧等因素。行为学理论还告诉我们行为技巧是影响锻炼行为的因素。

  锻炼所获得的健康益处是建立在人们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一前提之上,偶尔的锻炼是不可能获得这种健康益处的。因此锻炼的坚持十分重要。为了能长期坚持锻炼,人们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为技巧。

  健康信念模型认为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严重性,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的认知,以及健康动机可影响其行为的采纳。因此是否有效地在学生心理上建立起自我锻炼的内部约束机制是大学生坚持健康行动的关键。而长期地重复一种锻炼项目,人们可能由于单调而对之逐渐失去兴趣,最终放弃锻炼;人们进行锻炼都有一定动机驱使,有一定的目标目的,如果锻炼一段时间后目的未达到,目标未实现,那么可能会因此失去信心而放弃锻炼。为此需要采用一定手段的进行自我激励,如自我动机、目标设置、自我强化、过程的自我监督及自我控制技巧。

  其实,已有学者做了专门研究提高锻炼自我效能的工作实践[16]:增加学生对体育课中所学技能的成功掌控体验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控感;同时向他们讲解有关身体练习负荷及有氧训练、营养学和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对锻炼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积极合理的解释,同时教授一些应对各种身心反应的技能,可以从机能适应和超量恢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解释,让他们了解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对于学生在学习新动作和参加考试时的紧张感觉,可以从倒U理论对学生进行解释,同时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放松技巧,以提高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带来身心反应的应对能力;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也可以对学生的体质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另外还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及如何进行正确归因;针对提高心肺功能的锻炼,教师可通过讲解变速跑比匀速跑对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锻炼效果来引导学生采取实际的目标行为,这种通过锻炼方法的“性价比”介绍,不仅新颖,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变原有的慢速。

  2.3从体测数据变化中挖掘有用信息来形成动态诊断模式
  
  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的目的不是“一次性”的,是为了促进自身健康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因此,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的开展也应该是连续的,并能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

  学生在进行完一次自我诊断后,应该保存好在自我诊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以供与以后的自我诊断结果做比较。在进行自我诊断后,学生应发现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方案。

  判断改进方案是否有效的依据就是看体质指标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改进目标。通过对体测健康信息进行持续的跟踪对比,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过程,能够分析学生本人运动和健康管理理念、条件、环境的改变对自己的影响。从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中挖掘有用信息,并形成动态的体质健康自我诊断模式是保证学生自我诊断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的健身锻炼过程是不断进行数据分析、方案实施、再分析、调整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运用计算机技术,把身体测试信息、身体运动健康诊断、运动方案的制定、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方案的实施与效果相联系。把锻炼的过程和效果始终置于科学的监管下,使学生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锻炼给自我体能发展和保持健康带来的实际进步,从而坚定锻炼的信心,形成“体质测评-有针对性的锻炼-再测评-锻炼”的良性循环,并最终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7].

  再则,学校也应建立学生“综合体质评价卡片”以及存放每次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的数据库,能保持体质评价的连续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四年体质变化的曲线,有利于资料的积累、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学生。当然数据库也便于学生查询。而且学生可以对自己多年的体质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形成体质变化曲线,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体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判断体质健康的变化既可以通过对比量化的指标,也可以对本人运动行为进行观察。例如,一些学校在体育馆及校园运动点设置运动锻炼与测试的设施平台,以记录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频率、强度等状况,管理者从后台电脑收集的这些信息反馈,能够分析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需求、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据此判断各个学生的运动锻炼是否足够或者是否合理等,同时学生也能通过相应平台接收、查询。这些信息的获得能帮助学生用科学的体育理论和健康的知识、方法指导运动和生活实践,能自己去摸索运动与锻炼对人体的作用,按照自己的价值心理安排健身计划和科学地生活,并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内化”,形成一定的体育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当然,无论是学生的体质变化还是运动行为或态度变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自我诊断获得制度上的保障,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管理测试数据制度,执行严格的数据管理程序,杜绝虚假数据的形成。及时、准确地对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如实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8].并且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指导方案,以及通过动态的测试及方案调整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指导模式,通过细化而又不断更新的手段和措施为大学生的健身锻炼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谋林,虞荣娟.中、美、日3国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变革的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6):48-52,56.
  [2] 陈伟芬,郭际.国内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198-201[3] 岳建军,阎智力,季浏,王建琴.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7):35-48.
  [4] 戴霞,朱琳,谢红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效能的反思与优化---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75-82.
  [5] 伊向仁.美国学生体质检测标准应用与影响因素定位[J].体育学刊,2007,14(8):68-73.
  [6] 柴娇,邹继香.大学生体质测试态度的现状调查与网络评价系统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14-117.
  [7] 陈治强,康亚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网络运动处方系统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2):120-122.

相关标签:体育与健康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