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清末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变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9 共4652字
论文摘要

  为了深化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建立更科学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本研究使用历史追溯法,疏理百年来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理性地分析历史和当今体育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积极因素和进步之处,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为重新建构我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经验,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学模式发展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促使我国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变革。

  一、清末时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军国民教育是“兵式体操”的思想基础

  《癸卯学制》是清末时期洋务派效仿日本学制的产物,受日本军国民思想的影响,《癸卯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操课。1906 年,清政府学部拟订了五条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民众之最最缺,而亟宜针砭以图振起”。清政府学部在《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表明:所谓尚武者何也?东西各国,全国皆兵:自元首之子以至庶人,皆有当兵之义务……。实由全国学校隐寓于军律,童稚之时已养成刚健耐苦之质也……。由此可见,从《癸卯学制》开始,我国的普通学校具有明显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兵式体操”体育教学模式。

  (二)“兵式体操”的实施状况

  史学研究者认为中国体育教学诞生的时间应从《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颁布时的 1903 年算起。其实,从 1840 年起,就有洋务运动者、维新运动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办报刊和组织学会活动,宣传新思想,开办新式学堂。有些官员还开办了公立学堂,如 1895 年,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开办了天津西学学堂;1897 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开办了南洋学公,这是一个大、中、小学俱全的学校;1898 年,总理衙门筹办京师大学堂,下设高等小学和中学;1901 年,杭州府设立了杭州府中学堂。在这些设立的学堂中,有些早已开设了体操课。1899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明令把体操列为学堂课程。此时,在湖北和广东的美、英教会学堂中也开设了体操课程。因此,清政府下令广泛设立学堂,制订《癸卯学制》,实行教育改革和开设体育课,此时的体操课虽然已经是教育的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和系统的教学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所以体育教育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民国时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军国民教育阻碍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民国时期,体育教学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的教学模式。这种沿袭与国内外形势及民国初期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大规模的爱国主义运动开展起来,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出:“加强军国民教育,加强军事训练,加强体育教育,实行全民皆兵,以挽救国家危亡。”在这个时期,中国民众的军国民教育思想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有两份文稿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蔡元培发表的《对教育方针之我见》一文,表达了他在那个时期的教育思想,他将教育分为五个方面:“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将体育列入了军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实现全民皆兵。他认为,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虽然他认识到军国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中国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仍然需要采取军国民教育。1915 年,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表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的决议,这个决议提出了十条:小学生宜注重作战游戏;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师范学校及各中等学校之体操学科内,宜于最后学年加授军事学大要;中等以上学校之兵式操,宜于最后学年实行射击;中等到以上学校体操应取严格锻炼主义;各学校须注意学生体格检查;各学校应养成粗衣淡食之习惯,施行耐寒耐暑之操作,并奖励海水和冷水浴;各学校宜设体育会;各学校宜由教职员率同学厉行各种运动游技;各学校应表彰历代武士之遗像,随时讲述其功绩。

  这些军国民教育的内容及有关规定,反映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国民教育思想在中国民众中达到了高潮,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把军国民作为军事训练的代名词,影响了体育教育和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废除了“兵式体操”,建立了“三段式”教学模式

  辛亥革命后,封建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想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一批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1919 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1921-1923 年间,美国学者孟禄、推士、麦柯尔等人先后来华讲学,这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适合当时我国的国情,在我国的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1 年,在《第七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会议上,有十一个省提议改革学制。

  1922 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简称《改革令》);1923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简称《纲要》)。《改革令》和《纲要》的公布,不仅形成了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的新学制,也使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转变。《壬戌学制》关于学校体育的规定:“体操课”改称体育课,加授了生理和卫生知识,规定了总课时和学分,完善了教材体系(如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为主),提出了课程目标,废除了“兵式体操”的体育教育方式,推行了有生理学依据的“三段教学法”体育教学模式,把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运动、主运动、整理运动三个阶段。从此,体育教学研究的摸索阶段开始了。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多种教学模式的创立是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前苏联有大批的教育家和学者致力于教学论研究。他们认真研究了从乌申斯基到凯洛夫的传统教育思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逐步打破了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创立了大量的新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可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如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模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第二类是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第三类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兰木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第四类是非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既是各学科共有的,也是这些教育家和学者的系统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1950 年以后,对我国教育影响最深的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他提出要根据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这种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这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诞生,不仅是各学科的共同财富,也是创立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

  教育部于 1953 年和 1958 年分别组织了两次培训班,聘请前苏联专家为我国培训一批“体育理论”的学科人才。前苏联专家除了带来了体育教学的新理论外,还传授了一些实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如“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循环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分段练习法”、“变换练习法”、“负重练习法”等。经过几年的实践运用后,这些体育教学练习法编入了 1961 年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体育理论》教科书中,虽然这些教学方法还不能称其为教学模式,但是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体育教育模式研究的兴起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教育模式研究逐渐在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中开展起来,“系统学习”、“掌握学习”、“程序学习”、“范例学习”、“发现学习”、“暗示学习”等教育模式分别在各学科中进行实验和研究。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育科研成果不断出现,还构建了运动训练、课外活动、课间操等许多体育教育模式,它不是针对某一节课,而是针对某一个教育领域而构建的,如“两课、两操、两活动”、“阳光体育”、“体教结合”、“体育俱乐部”、“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等。

  “四段分组轮换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先进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和锻炼的观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教材与教法为内容,才可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段分组轮换教学法”出现之后,体育教学模式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其中,分段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体育学科的逻辑系统、学生身心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体育技能和技术。其缺点是: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制约了师生相互作用的能动性,影响了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进程。但是,分段式体育教学模式能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历经 60 多年的发展,以“常规教学”的形式流传下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并被广泛地运用和研究,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和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为实践基础。之后,一些城市教育研究分管部门为了规范“常规体育教学”,制定了统一的体育教学备课本,规定了分段式体育教学模式统一备课的格式和要求。总之,分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体育教学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以前苏联体育模式为主体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教材而编排的体育教学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刊登在《体育教学》与《中国学校体育学》杂志上(不包含重复部分)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基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外型教学模式”、“分层型教学模式”、“元认知—反馈强化教学模式”、“一主多选教学模式”、“辐射教学模式”、“知识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故事化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一主自选教学模式”“、必修+选修教学模式”“、合作学练教学模式”、“中专教学模式”、“动养之道教学模式”、“AB 型教学模式”、“指令式教学模式”、“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小社区教学模式”、“体育课教学模式”、“专题设计探讨特定目标模式”、“传授知识技术模式”“、自主设计、自我练习学习模式”、“分队训练—提高模式”、“大课—小班—选择模式”、“体育课外活动单元化活动模式”、“三种不同教学过程的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五段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模式”、“十段式教学模式”“、体质教学模式”“、技能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成功体育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小集团学习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等。

  2001 年的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掀起了空前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高潮,也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存和发展的局面,如“分段式”、“程序式”、“情景式”“、探研式”、“集体式”“、合作式”、“启发式”、“主题式”、“接受式”和“综合式”等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

  从以上门类繁多的新兴体育教学模式新名词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学者们认识到,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尤其是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会更加受到重视,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及之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以“兵式体操”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多种模式并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壮大,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科学的整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它的发展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创新的、合理的、实用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平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教学模式实质说〔J〕.教育研究,1993,(6).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