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南宁1小时体育文化圈”构建的内涵与优劣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7 共4452字
论文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快速多变,体育发展呈现出发散、多元局面,人们对体育与文化结合的需求越发迫切与广泛。在文化氛围下体验运动健身,在运动健身中寻求文化发展,是当前身心健康发展的本真诉求,也为体育文化发展构筑了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终身体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将体育融入生活,让体育更具有文化气息成为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城市体育文化圈,科学构筑市民体验体育文化的实践模式,成为未来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探索,也为城市休闲健身提供了有益的载体选择。

  1“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内涵构建

  “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是基于近来广西有关政府部门、体育部门在实践领域尝试构建“南宁市1小时体育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区域文化元素,试图构建为城市居民健身、健心服务的休闲健身活动的理论模式。

  1.1“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时间构建

  本文所提及的“1小时”概念,指以南宁市为中心,乘交通工具尤其是家庭汽车高速公路1小时的时间间距,该提法也是取决于南宁近十年城市发展规划实际的。2005年,南宁市交通工作会议上,将提出的口号定位为打造“一小时交通经济圈”,与此同时,同年南宁还要继续推进公路主枢纽运输场站和港口建设,形成以公路主枢纽场站为龙头的客货运站点服务体系。正是以此为依托,南宁能够在这近10年当中真正形成“1小时经济圈”,也正是这种长期的城市规划,从而为构建南宁城市体育文化圈创造了现实环境,这也构成了“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最外圈。由此往内圈走是“30分钟”概念,主要指沿城市大道车程半小时之内覆盖南宁市6城区的距离,也就是城区扩大前的郊区围地;然后是城市道路15分钟的距离,也就是市民从居住地到各个健身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场馆的距离。最后是走路或骑自行车3到5分钟的小区健身距离。

  1.2“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空间构建

  在“南宁一小时体育文化圈”构建的体系中,空间概念是将以南宁市为构建体育文化圈的中心,约1个小时或120公里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内,全力打造体育文化品牌。从空间结构来看,城市体育文化圈是多中心的。因为其服务对象是相对的,就一个城市体育文化圈而言,有一个日常体育圈、周末体育圈和长假体育圈;对于县市的居民而言,他们的体育圈相应地发生改变;对当地人而言是日常运动圈,对南宁市民和柳州、百色、河池等居民而言则变成周末运动圈,区外游客、居民来说可能就是长假圈。

  其具体框架应该体现为“一心两圈六区十县”组成。一心:南宁市区运动休闲产业中心;两圈:即是环南宁的内圈与外圈;内圈———即南宁外环以30分钟车程50公里范围为内圈,衔接南宁六城区运动休闲旅游;外圈———指以南宁为中心,1小时车程,半径距离120公里范围为外圈,主要起串联环南宁周边的十个县(市);六城区:南宁城区所管辖的六个城区,分别是江南区、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十县区:南宁市管辖的六县及环南宁的其他县(市),分别是横县、宾阳、上林、武鸣、马山、隆安,以及扶绥、上思、平果、大化。

  论文摘要

  1.3“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体育项目构建

  “南宁1小时体育文化圈”这一项目将把广西南宁市各城区和周边11县(区)打造为以特色体育休闲文化为核心,联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运动休闲圈。南宁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独具特色。而其具体的构成框架则是以各个区域的特色体育休闲产业为核心,形成以南宁城市的某个中心为轴,各个区域为点的区域化建设。详见表1、表2。

  论文摘要

  1.4“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文化资源构建

  本研究通过对南宁6区及周边的10县资源景点实地调查、调研等方法,并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南宁旅游资源8个大主类齐全,31个亚类中南宁有25个,占到了80.65%,在155个大基本类型中,南宁有86个,占56.48%。南宁不但旅游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而且旅游资源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1]。并就可利用资源开发出的体育旅游类型进行分析。具体南宁旅游资源类型体系见表3。

  论文摘要

  2“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构建的优劣实证分析

  传统意义上,我国城市体育发展存在诸多主、客观优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日新变化,城市人在体育锻炼时遇到了内外困境,尤其人类自身觉醒后对身心一体化发展的全面求索变得紧急而需要。因而,建立城市体育文化圈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作为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在建立体育文化圈的现存实证上,尚存在区域性的优势与劣势实证。

  2.1“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机遇实证

  社会环境机遇。近些年来,社会、文化、体育以及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城市体育以及建立城市体育文化圈的良好外围环境。此外,国内外旅游环境进一步推进,体育旅游、艺术旅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资源,将逐步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62元,南宁市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元[2]。从广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情况分析,广西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出行旅游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交通方面,2013年高铁网络成功步入广西也使得人们将会对广西的时空概念进行重新认知。今后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从南宁城市中心到南宁市的县市必将形成高铁直通的状态,使得“1小时体育文化圈”变得更加便捷可行。

  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广西具有良好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如传统的羽毛球、气排球、农村万人篮球等,加之新成立的广西威壮职业篮球俱乐部以及每年的邕江冬泳和“万科杯”半程马拉松赛等项目都能够成为全国瞩目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尤其是2014年上半年举办了全国体操锦标赛和10月即将举办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使得城市居民不仅能参与日常的体育休闲活动,也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广西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和山水多姿的旅游休闲资源。这些都将成为建构城市体育文化圈的鲜活“原材料”。

 论文摘要

  2.2“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挑战实证

  广西建立城市体育文化圈上存在很多不足和挑战,以体育赛事观赏为例,当前广西三大球职业赛仅有的威壮篮球俱乐部处在刚成立的境地,竞技水平相对国内的CBA甚至知名的NBA,一定显得水平较低,而且其发展还较多取决于俱乐部的运营和广西政府、南宁政府的扶持力度。百色市平果县体育城举办的赛事多为东盟体育竞赛,其水平也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区,民族文化一定是各领域的重要特色,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特色没有较好的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甚至有被现代都市体育文化所“侵蚀”、“蚕食”的迹象。

  3广西城市体育文化圈的发展模式构建

  3.1体育特色与文化品牌相结合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清澈见底的湖光山色以及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广西已具备广阔的地域特突出的旅游资源。为此,当对广西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要注意这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将重点放在打造具有地区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上,突出其山水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推出山水旅游项目。下表为广西部分城市的旅游资源品牌与体育文化圈构建分布。

论文摘要

  3.2休闲旅游与体育文化相结合

  “环南宁运动休闲圈”是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共同实践的一种体育文化行为,两部门的合作恰恰反映出目前构建城市体育文化圈的领域属性。休闲健身视角下开展体育文化圈的构建,依托于城市休闲旅游与体育文化资源的交汇结合。而要将体育文化真正构建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就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纳和专业的项目划分,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文化真正融入到旅游资源中[3]。目前欧美和国内一部分体育社会学专家和旅游市场研发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表现了一种体育行为。因此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构建体育文化的产业基础,体育文化圈所能涉及到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资源息息相关。广西是传统的旅游胜地,其盛名的山水自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广西多民族共居的民族区域自治特性,广西数民族节庆活动中包含的无数体育文化活动,已经在久远的历史年代把休闲旅游与体育文化进行了实践上的完美结合。而城市体育文化圈的构建,只是在过去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城市人对健身修心、寻文化的多元诉求,实现二者在更高层面上的完美结合。

  3.3自然布局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从全局看,城市体育公共资源是构建全民健身体育的核心环节,而依托旅游资源是一种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也是体育文化圈构建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4]。在一般的城市区域中,很多体育活动资源与旅游休闲资源都有既定的自然积淀,依托这些既有的体育文化资源,结合当前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与特性,规划地修建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休闲场所,是建立城市体育文化圈的紧迫任务。

  城市体育文化圈构建的关键词是“分层”理论。以城市居民居住地为中心,修建不同空间距离的体育活动与休闲区,是城市体育文化圈构建的基本设想。如第一层,日常锻炼区,距离生活区3至5分钟步行距离,以日常的跑步、散步、球类、操舞类等为主;第二层,骑车、开车30分钟的路程,以到市内体育公园、体育中心锻炼,观看体育赛事;第三层,开车1小时的距离,以城郊和郊县的民俗、民间体育、节庆体育等为主。此外,也就构建更外部意义的一个圈层,即开车1.5至2小时以上距离,进行户外探险、拓展、攀爬等自然体育活动。

  3.4赛事运作与日常运行环境建设相结合

  城市体育文化圈的构建既要以相关的体育文化赛事为契机,更要运行好日常的体育文化行为。这里的日常运行环境是基于广义而言的,包括:构建匹配的法规、政策环境,鼓励旅游、体育、文化行业的结合与复合型体育产业发展;加大宣传与促销,开发适合体休闲健身的体育产品提升市民及外地游客的参与力度;努力培养出适合体育文化行业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服务于广西地区体育文化开发的应用型综合体育人才;加大对体育文化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抓住区域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投放,扩大体育休闲健身发展的多渠道融资;设立专门针对体育文化开发的管理部门或管理机构,实现体育、旅游、文化三者的有机、完美结合。

  4结语

  城市体育文化圈的建设,是为服务城市居民健身、修心以及体验休闲文化的立体化设计,该设计是以居民生活区为“圆心”,以不同锻炼路程为“半径”,以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多层“同心圆”框架。这种结构能有效满足不同社会分层的运动主体,也能满足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不同的体育文化体验,有利于实现城市居民多层面、多角度的身心健康与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尹泽生,魏小安等.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83.
  [2]广西新闻[DB/OL].
  [3]马玉堂.现代体育的产业化趋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5,(5):79-82.
  [4]李晓辉,康筝,马宏敏.体育产业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行业探讨,2009,(6):150-152.
  [5]杰弗瑞·戈比(美)着;田松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
  [6]陈东岗,刘文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趋势和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100-101.
  [7]刘青,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