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的历史关系与功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0 共4425字
论文摘要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化,在全面反思“落入俗套”了的现代化生活之后,提出了为人们寻找“精神生息的家园”,努力要使人们摆脱精神贫困的僵局。体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什么方式和功能呈现的? 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目前怎样建构新的体育文化体系?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寻到一些规律和启示。

  1、 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界定

  不同的人给文化的定义不下2000 种,概括而言,文化的内容上应该包括物质,精神和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构上应该是三种关系: 即人和自然的关系( 物质文化) ,人和人的关系( 制度文化) ,人和现世关怀或终极关怀的关系( 价值文化) 。

  体育文化的概念因人们知识背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民族差异的不同所反映出的体育文化概念也不尽相同。本文把体育文化当作独立的文化体系研究,即它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的三个层次: 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价值文化三个层面。在探讨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的文化历史轨迹时,主要是沿着体育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和结构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其中体育价值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2、 中国正统思想文化概说

  中国正统思想文化主要定义为官方思想文化或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文化。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包揽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成为儒,释,道三家,从此后这三家统治中国正统文化思想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从“戊戌变法”李鸿章兴办新式学堂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中混合了一些新的元素,这些元素中包括西方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列宁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文化主流,但由于几次历史事件有一些迂回,如十年文革。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方思想再一次交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更深更广,而这一次的交锋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3、 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的历史关系与功能

  3. 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夏,商,西周)

  3. 1. 1 中国神话中“天子”观念的原始内涵

  《尚书》中的《尧典》篇有这样的介绍: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服明,协和古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里的“帝尧”即有“天子”的位份,代表中国“天子”应具备的典型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人格。即他能够明澈地领悟宇宙之秩序,并以自己的神性和人性将天人沟通。在这种沟通中,人得到上天可靠的指示,从此得到了合乎神意的安稳,和平,幸福的生活。

  3. 1. 2 这一时期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特点: 天人和谐的自娱表达和教化

  这一时期的体育项目是祭祀、娱乐和教化性的。项目主要有欢庆舞,狩猎舞,乐舞,娱神舞和礼射等。教化性主要来源于“造棋教子”的典故。说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为人倨傲,凶狠,嫉妒,残克,兄弟之间争吵不休,尧心里焦急就制作了围棋教育丹朱,希望用“棋道”来转变他的品性,希望他能达到“天子”的悟性和德行。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与正统思想文化是合一的关系,是隐含着朦胧的终极关怀的朴素自然的天人和谐的体育观。

  3. 2 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时期

  3. 2. 1 “内圣外王”之道与“圣贤本位”思想

  随着殷王朝关于“天子”上帝血统的神话的破产,中原大地进入了一派礼坏乐崩群雄争霸的纷乱局面。残酷的战争令人们怀念统一而带来的安定,无论是从统治欲出发还是从利益的自保出发,霸主们都渴望由自己去统一中原。论证大统一的合理性,探讨统一的战略和策略成了必然,而这些只能由当时的文化阶层———士,来完成。士们巧妙地提出托古改制的构想,以天子为素材提出了圣贤理想人格的“内圣外王”之道。

  在秦汉大一统的王国形成后,“内圣外王”的理想破产了,董仲舒适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学说,巧妙地完成了“以位定贤”的转换。“以位定贤”把圣贤理想权力化,把人们对圣贤理想的追求变成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以位定贤”思想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时,表现出了以辅佐帝王,普济天下,无我无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固守封建伦理规范当作人格的最高升华。这样的文化特征统领了中国整个的大一统的帝国王朝时期,虽然在唐朝,明朝,元朝,清朝的鼎盛时期有一些异质文化的介入,但大多数都流于民间,对大一统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圣贤本位”思想”的文化特征没造成任何的威胁。

  3. 2. 2 这种背景下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特征: 附儒附道

  从整个帝国时期的历史脉络寻找体育文化的踪迹可以看到,体育文化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总体价值是附着包裹在儒学本位的价值体系中,是儒学本位价值体系附魅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体育项目多样,无论是娱乐体育,军事体育还是教育中的体育都有长足的丰富和发展。体育文化在文化结构的制度文化层面也得到了丰富和建立,如宋朝时期武术理论的发展和武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体育社团的出现是体育文化成为独立文化体系的标志。而这一时期的体育价值观却是儒学本位价值观的附魅,道学的延伸。无论是学校体育教育,养生体育,武术技艺还是军事体育,都呈现这一文化特征。如孔子私学中“遵礼”的体育思想和“扬礼”的体育实践; 荀子私学中“怡情益性”的体育观; 墨子私学中“非攻”,“兼爱”的教育观。

  以上体育观无不带着“内圣外王”的圣贤观,项目上也以礼射养生游戏为主。唐,宋,元,明,清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稍有转变,武举带来武术的大发展,也和“圣贤本位,以位定贤”的思想有直接关系,因为辅佐帝王,普济天下最好文武兼备。其中,武举是儒学中“以辅佐帝王,普济天下,无我无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升华。而流于民间的养生炼丹修道练气之术则是道学思想的传承和延伸。

  3. 3 1900 年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3. 3. 1 儒学本位思想受到基督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统领了意识形态

  鸦片战争,西方的炮火敲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从“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办学校,将西方“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思想引入课堂。

  1902 年,满清政府正式颁行张百熙草拟的中国教育史第一部近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4 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编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两部学制的颁布和实施结束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及科举制度。1912 年民国成立,取消了清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1923 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1919 年的五四学生运动,使知识分子对一些传统、思想、伦理、制度皆欲重估。新文化的领导者深受西方几种文化思潮的影响: 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等。其中陈独秀的唯物主义,胡适的实验主义,钱玄同的疑古主义影响最深最广。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从纵多思潮中脱影而出,统领了意识形态,结束了五四以来各种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出的爱国热情却一直延续。

  3. 3. 2 这一背景下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合儒补儒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国学校体育虽出现过军国民体育的目标体系,国粹体育的目标体系,体质的目标体系,技能的目标体系等,但这些目标体系中,仍存有儒学思想的烙印,与儒学思想的混合中起着补充儒学思想的作用。只是个体不再单单为“忠君”而奋斗,而是上升到为国家民族而奋斗。体育文化仍以群体文化群体利益为主,没有过分注重个性与个体的利益。而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形态,依然保留着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道学特征,所以,这个时期的体育呈现着合儒补儒的特征。

  建国初期,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按照“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3. 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

  3. 4. 1 中心价值崩溃后的精神危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乃至延续至今,中国的大多数人似乎处在某种精神危机之中。西方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乃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主导的“原欲”式的道统文化的重生之途一起冲击着国人的头脑,许多人甚至来不及思考就将自己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大观园”中,金钱以其巨大魔力疯狂摧毁着一切价值成为新的偶像。“高大上”成为社会公认的新风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自然身在其中,这样的文化景观下,体育文化无疑正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危机。

  3. 4. 2 这一背景下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特征: 脱儒重构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大有铺天盖地之势,许多专家学者大谈特书体育文化的功能,体育文化似乎从边缘一跃而成了社会主流文化,从服装鞋帽到各式运动器械装备到体育明星所做的广告,体育简直是无孔不入,遗憾的是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所唤醒的全中国人的爱国民族热情的热烈场面似乎再也没有再现过。体育精神中包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热情精神正在拭微,体育伦理失范,体育道德也渗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甚至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推进,也带出了从博彩到网络赌球的犯罪现象。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中所提出的“快乐体育”“保健体育”等目标观也有迎合现代知识分子提出的“原欲”道统重生之途的意味,学生兴趣至上,快乐至上,纵观八、九十年代学生体质下降的幅度就让众多有识之士堪忧,而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学生的身高虽有所增长,但体能下降的幅度更大。“快乐体育”,“保健体育”目标的提出对学校体育教育似乎也没有多大改观。体育文化被金钱侵蚀和破坏,媒体揭露的体育俱乐部的一幕一幕,球星高昂的身价,黑哨假球,体坛明星成名后的走向留给国民太多的思考和回味。而这一时期的体育成了装点个性和张扬个性的手段,个人成功的途径,释放原欲的渠道( “快乐体育”) 。体育精神渐渐从儒家的礼与义利之辩趋贤达圣的“忠君”之道中脱离,但究竟走向哪里,这是困扰体育界的一个问题。

  结语

  纵观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碰撞交融的几千年历史,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就如一个联体婴,始终血脉相连,同呼吸共成长。文化的价值重构是文化更新重生的关键。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构无疑也是体育文化重构的核心问题,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关照体育文化不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也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学者说“文化是人类的遮羞布”,这直接带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人观”。我们中国人的人观是“圣善”“乐观”的,我们根本不需要“遮羞”,而“遮羞”只适用于西方的“原罪”式的人观。是否该重新审视我们中国人的人观,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体育文化是和人直接相关的一个概念,离开人谈体育文化就如离开空气谈呼吸一样荒谬。真实客观的认识人是真实客观论述体育文化倡导体育文化方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童昭岗. 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 北京: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3]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 体育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刘广明,王志跃. 中国传统人格批判[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 洪治纲,主编. 冯友兰经典文库存[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