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3169字


论文摘要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它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1],  涵盖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学、运动营养学及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  广泛地应用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的医务监督,  运动创伤的预防、诊治、急救,  运动伤病的鉴别、诊断、处理以及运动员伤病的体育康复等实践工作中.  所以,  在体育保健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体育保健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但往往实验课的课程设置没有吸引力,  一些同学敷衍了事或疏于动手,  操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不能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  有的院系实验课安排的课时量很少,  实验场地以及仪器设备的配备均不足,  使得学生无法完成一些自己设计的实验,  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1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弊端

    1.1   教学模式单一,  课时量少

  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院系仍然沿袭一贯的老师讲一下理论和简单的实验步骤,  学生在实验室里照做一下,  敷衍了事,  实验报告千篇一律.  学生从第一堂课听讲,  做作业,  做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  然后考试,  没有多少主观能力性发挥的机会,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课时较少,  而且时间固定,  有的老师按理论课的进程穿插固定的一次实验课,  多年不变,  有的则在理论课完成后集中安排几次实验,  固定安排好时间班级,  下课时间到,  实验课程就结束了,  均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1.2   内容陈旧, “三性”实验比例小

  实验课程的设置多为验证性实验,  如血压测量、按摩手法练习、包扎止血等,  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简称“三性”实验)比例较小,  多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三性”实验占总实验课时 50%的最低要求,  更没有对外开放和社会实践,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3   实验设备稀缺,  实验方法落后

  传统体育保健实验室仪器设备简单,  如按摩床、红外线治疗仪、针灸铜人、牵引床等,  有些配备了心肺复苏模拟人,  但多没有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自然也就限制了新实验的开展,  不仅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更无法进行有价值的科研,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限制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1.4   考核简单,  无关痛痒

  传统实验考核在教学中无关痛痒.  一般考核实验成绩就是综合几次实验报告的成绩和实验课的考勤情况,  或者开设一两个实验的简单操作以及实验内容的考核,  成绩按 20%甚至只有 10%折算在期末的总成绩中,  根本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学习情况等,  也得不到学生甚至老师的重视.

  2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改革探讨

  2.1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医体结合

  建立“医体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和社会医疗活动,这对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目前开始的医体结合,多是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  运用实验法有意识地引导医学学生进行“医体结合”领域的知识拓展和交融,  使部分学生对这种结合有所认识并逐步产生兴趣,  从而走进了全国各大体育院校(  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医体结合”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行列[2].  而我们体育院校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改革,  如开辟实习医院,  实验小组按自己的需要借阅骨折、脱位等X光片,  MRI(核磁影像)等,  分析损伤情况,  写出处理方案;  或实地见习医院医务人员对损伤的处理、包扎甚至手术等,  用最直观的方式接触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损伤的临床和处理方法[3].

  2.2   组成科研团队,  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告别紧凑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本科学习,  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自由组合成 3~5 人的实验科研小组,  可长期合作,  也可根据不同实验研究内容的需要重新组合,  在后面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共同完成每一次实验.

  2.3   重组新的实验教学模块

  将实验课分成自修实验、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三个模块,  由老师介绍本学期将要开展或可以开展的实验课,  全面地介绍体育保健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  包括其他共享实验室如运动生理实验室的高科技仪器等.  自修实验为根据理论课自行完成的实验,  如:  一般健康检查,  包括血压、脉搏的测量,  体温的测量等,  就以实验科研小组为单位自行前往指定的社区医疗服务站义务为患者、社区群众进行体温、血压、脉搏等简单检测,  并记录下每个被检测者的各项数据作为实验报告,  既完成了实验、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必修实验则是重要的核心课程,  如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治疗与康复、常用按摩手法等等.  选修实验课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结合实验室(包括所有共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的实验,  由专业老师指导完成.  这样的自修–必修–选修的实验课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学习的自主性,  能使得学生自觉高效地完成实验并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2.4   内容改革,  增加实践

  实验课的课程设置中,  尤其是必修实验要增加实践的时间,  要从实验室的对理论课内容的精简重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如医务监督,  就可以以实验科研小组为单位联系定点指导的中小学校,  结合这些学校或本校的运动会,  担任队医,  负责指导运动员的赛前准备、比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赛后通过运动按摩手法帮助其较快恢复,  以及比赛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处理[4].  同时将科研小组成员的准备、实践和意外情况的处理等详细记录作为实验报告.  促使学生在担任队医之前自觉主动的做足理论准备,再通过实践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一方面完成了实验课程,  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提高了学生的应变和应急能力.

  2.5   考核改革,  综合评价

  传统的实验课多没有设置专门的考核制度,  一般都只要求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并且常常报告内容都很“一致”,  老师无法从实验报告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  结合新的“医体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把在实习医院、社区和定点指导学校进行的各项实验或实践记录汇总,  并将自行设计的模拟病例的解决方案等形成实验报告上交,  期末的时候以实验科研小组为基础根据本队的实验经历,  整理每次实验、实践所得的数据撰写科研小论文.  老师从基本实践技能考核、实践设计、病例分析、病案处理、实验创新、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结论

  现在很多体育院校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课时少、设备简单、考核无关紧要等,  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应急能力.  各体育院系虽然都把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各专业的主干课程,  但实验教学时数以及考核力度都相对较弱,  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通过“医体结合”的新模式,  设立实习医院,  定点指导中小学校和定点服务社区进行各个方面的专业实习,  老师从基本实践技能考核、实践设计、病例分析、病案处理、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应变应急能力,  以使其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处理体育运动中的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姚鸿恩.  体育保健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傅兰英,  杨晓林,  凌文杰,  等.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1): 96—99.

  [3]  赵永刚,  刘锦飞,  李卫星.  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5(11): 177—178.

  [4]  卞伯高.  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其实效性评价的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09, 28(3): 52—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