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新农村改造中对红色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07 共3812字
摘要

  1 前言

  中国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核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初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体育发展史的光耀篇章。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时间不断的流逝,老一辈革命先烈者不断的减少,我们更要珍惜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足迹和宝贵的精神文化。中国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二五”教育规划精神和落实“中央七号”文件,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境内新农村改造中红色体育文化遗产怎么去保护,怎么去开发进行了分析,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并继续在下一代青年人身上体现出新的光耀。

  新农村建设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表现。目前在全国各大新农村陆续进展,为了让红色体育精神永存及传承,在新农村改造中对红色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主要以河南省区域内豫南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革命老区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十多种期刊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国家体育咨询网,中国知网,围绕红色体育文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国内正式出版的期刊选二十余篇。

  问卷调查法:对豫南四市区革命老区共发放问卷 690 份,收回有效问卷 647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8%.

  数理统计法:利用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性统计。

  逻辑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新农村与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豫南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阐述及现实价值

  豫南红色体育是大别山地方文化和物质文化及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全民参与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在艰苦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党在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给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豫南红色体育文化是指在1921 年至 1949 年之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实践,并在豫南苏区革命根据地、长征时期及解放期间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传播。红色体育文化具有全面提高红军身体素质,增强抗战斗争精神意志力,体现了人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为:教育、凝聚、健身、传承、和谐等价值。

  3.2 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类型表现形式

  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有很多红色体育文化实物及战史都成为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部分。豫南是红色体育文化起源地和生存地,早在 1927 年 11 月就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30 年建立了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解放后留下了大量的红色体育文化实物样品。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类型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型、图片文字和遗物三种形式。由表 1 得知,南阳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生前使用过的体育用品 50 余件;驻马店竹沟革命根据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留下了革命将士作战的体育器械共计 340 余件;豫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或鄂豫皖首府旧址-新县,这里革命战士曾经使用过的体育用品物件 600 多,目前这些实物都存放在各大红色旅游景点陈列室。这些都是中国宝贵的物质文化。图书文字、遗物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看不完的故事片等,具体如表 1.

  3.3 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

  3.3.1 资源开发分析

  (1)历史人物

  在豫南境内走出去了无数的革命儿女,在革命战斗中牺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例如新县当时不足 10 万人口,为了革命牺牲了 5.5 万优秀儿女宝贵生命地,其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等,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 93 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留下了徐向前、董必武、李先念、徐海东、王树声等先辈的足迹,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2].为新中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红军的故乡,是将军的摇篮所在地。

  (2)历史转折

  1917-1927 年初期1917 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拉开了中国红色体育思想文化的序幕,标志着正式形成[3].1927 年 11月,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的黄麻地区的农民起义,在豫南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这是中国豫南共产党武装政权的建立,是红色体育诞生兴起产生的基础。

  1927-1935 年发展时期红色体育从 1930 年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特别是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时期,发展迅速。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自身防卫、锻炼身体,提高自身体质等特点。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锻炼、练习为主,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例如彭雪枫、杨靖宇、许世友等将军以及地方武装分子通过体育运动学会了一身好本领,组织了地方武装积极分子及人民群众,队伍逐渐壮大,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游击战争,粉粹了国民党及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豫南开辟了三十多个革命根据地,最大的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 1930 年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在苏区革命战斗中,毛泽东提出了“锻炼工农阶段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为苏区体育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苏区体育工作开展的方针[4].这个时期红色体育的开展对共产党未来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性意义。

  1936-1949 年抗日解放时期1936 年工农红军主力军到达陕北,在延安诞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正面豫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为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诞生起到了保障作用、贡献巨大,侧面豫南革命根据地大大消减了反围剿的力量。“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老百姓遭受耻辱,民间组织了大量的抗日武装分子,随着他们的出色表现,一部分参加了地方武装组织。由于长征时期,为了逃避国民党围剿,一部分红军留守在豫南根据地打游击战,再加上民间武装分子的加入,豫南根据地红军迅速扩大。在豫南,为了加强提高军队作战身体素质,开展了大量的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强了抗日战争的力量和作战能力。这个时期的红色体育运动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解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体育物品如刀抢剑棍等。

  (3)红色体育文化融入新农村

  新农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得必然表现。豫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怎样科学合理利用,突出地方特色的新农村,这是豫南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和特殊点,发扬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烈士陵园、博物馆、将军故里等革命遗址,有利于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了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增强了一代代居民对给共产党的认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3.3.2 利用与保护

  (1)构建红色体育新农村

  新农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具有代表性时代特色的农村住宅区,是居民生活、居住、休闲的活动场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的要求需求水平越来越高,豫南新农村可以借助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地方特色红色体育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蕴含丰富,是豫南新农村建设的首先文化,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能继承发扬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永存。

  (2)发展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旅游

  豫南自然环境优美,以大山和山丘为主,有山有水有文化,气候温馨,适合人们休闲健身度假、旅游观光、修心养性,加强大别山红色体育文化与豫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相结合,加强红色文化与红色区域民族体育相结合,加强旅游景区与红色体育文文化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地方新农村红色体育旅游村。为了更好地丰富游客居住、休闲、观光质量,新农村通过各时期历史人物,先进事迹,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体育活动,吸引大量游客的眼球,大力发展豫南区域红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3)新农村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

  豫南是共产党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先烈的足迹,这里献出了许许多多革命战士的鲜血,培育了许世友等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人物。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这里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保护地方特有文化,红色文化最为重之,新农村不断的兴起,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已成为现实。新农村开展社区红色体育运动会,有利于加强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及传承,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让更多的豫南新农村红色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突出各社区红色体育文化品牌的发展。

  4 建议

  (1) 豫南新农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地方红色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断的挖掘地方红色体育文化特色特点。

  (2)构建豫南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体育新农村,加强社区红色体育管理机构,健全制度。

  (3)豫南新农村社区之间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突出各社区红色体育特点,围绕红色文化区域建设新农村,构建红色体育品牌,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观光和体践。

  参考文献:

  [1]刘 显,熊晓正。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2)。

  [2]史 进,刘晓莉,于学岭,王 珂,吕欣徽。红色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

  [3]范 维,黄正廪,王 波。贵州红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5)。

  [4]张 娟。红色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价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

  [5]卢忠瑾,单宇航,王 宁。延安体育精神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可持续性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