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健身俱乐部经营困境研究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05 共79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鞍山市健身俱乐部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章】健身俱乐部经营困境研究前言 
【第二章】鞍山市健身俱乐部运营现状的调研方法 
【3.1  3.2】鞍山市健身俱乐部经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3】鞍山市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3.4 - 3.6】鞍山市健身俱乐部会员的调查与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辽宁鞍山健身俱乐部发展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出现了最早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健身俱乐部逐渐成熟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并逐渐在世界各地陆续兴起。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获得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对于体育健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俱乐部健身也随之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以俱乐部为载体的健身运动模式迅速为大众所热爱,并成为主要的大众健身形式,由此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健康效益、生活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陆续出现了体育健身俱乐部,最早出现的城市是在我国改革的窗口--深圳。之后,由于民众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全国各地呈几何状增长,规模也越来越大,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说明健身俱乐部的创立、经营方式正迎合了当下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健身的要求。通过健身俱乐部的聚集,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聚集到一起,展开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增长了运动热情,增强了运动积极性,将运动健身、娱乐身心整合到一起,因此,可以说健身俱乐部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更是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后奥运时代,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不再是“金牌战略”,激发和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的兴趣和热情,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由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体育健身产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健身俱乐部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大众体育健身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鞍山市是东北工业重镇,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素有“钢都”之称。鞍山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宁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良好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鞍山市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排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健康意识是旺盛的,这为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面对如此机遇,鞍山市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开拓体育产业领域,开发体育健身市场,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上,而这需要相关的体育健身俱乐部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体育健身产品与优质的专业健身服务,这样才能把握市场发展机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目前,体育健身俱乐部已经是构成鞍山市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向体育产业的支柱性要素迈进。据调查,鞍山市面临着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客观情况,人民群众的健身、健康需求远未达到预期。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鞍山市的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缓解了这一系列的矛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俱乐部的行列,随着人数的急剧增加,健身俱乐部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运动锻炼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鞍山市的健身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拓宽了人民群众健身运动渠道,推进了鞍山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将鞍山市健身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鞍山市体育健身事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状况以及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人力资源情况、会员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鞍山市健身俱乐部发展的现实状况,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有的放矢的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鞍山市健身俱乐部加快建设步伐、促进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为稳步推进鞍山市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建设俱乐部发展研究

  18 世纪末在美国辛辛那提由德国移民建立了美洲大陆的第一家体育俱乐部。俱乐部产业 1950 年在美国具雏形,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规模,成为主要的大众健身形式,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对而言国外健身产业发展的比较成熟。目前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程度很高,行业运转成熟,并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完备的连锁系统,达到较大规模。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健身也为这些国家所大力提倡,许多国家还制定保护国民健康的计划,如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制定了“美国2000年人民健康”计划;德国更是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制定的促进全民健康和体育训练的“黄金计划”

  执行到现在,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将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他们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有有效的健身俱乐部发展方略,有着成熟的运作机制,高水平的发展程度,整个行业形成连锁的链条,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在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理念下,健身俱乐部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阶段,其市场发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健身俱乐部的市场开发空间比较有效,可挖掘的市场领域相对狭窄,深度发展的潜力相对较小。

  1.2.2 国内建设俱乐部发展研究

  与之相比,我国的健身俱乐部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并没有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理念作为支撑,因此,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程度、发展模式上都无法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从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健身俱乐部尚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消费观念不断上升,体育健身市场的巨大潜力是难以估量的,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随着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开放,越来越来的管理、运营观念传入我国,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俱乐部进驻我国,对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形成了冲击,增强了行业竞争性。综合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来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人群增多,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不断提升,对健身服务品质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与之不匹配的是健身俱乐部数量相对较低,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所以可以说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可见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应当做好长期、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准备。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在于管理和运作,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必须对这些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区分和认真的对待,我国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运作重点更多放在场馆设施建设、客户消费能力、专业人员服务水平、专业技能培训上,而对于健身文化建设、经营理念创新、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忽略了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整体性,无法全面提高健身俱乐部的业内水平。综合现有研究我国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是涉及多方面的,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例如,监控健身活动不科学、健身目标不明确、健身教练业务能力不强、营养膳食指导不科学等,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是诸多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一环节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从整体到局部都应严格把控。从健身意识角度来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虽然得到蓬勃开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供群众锻炼的俱乐部数量太少,管理组织俱乐部的网络还未形成,造成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不相应。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参加健身俱乐部锻炼的人群也仅占18%.而在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均在30%以上。不可否认的是健身业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商业健身的全国性大市场已经形成。但是受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异,国内商业健身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从1987 年第一家健身俱乐部“北京利生健康城”在北京开张,到现在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开展实践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我国的理论界一直关注着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随着我国全面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后,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目标的提出,又掀起了对全面健身的实践开展和理论研究的热潮。在健身俱乐部管理与运作方式上国内的学者多停留在场馆的建设、服务质量、消费水平上,重视人员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经营技能、综合文化素质、经历与眼界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对俱乐部经营状况的影响。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学监控不足,不但达不到理想的健身目标,还会造成损伤;健身教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健身方案缺乏合理的安排及目标;营养师短缺,健身人群缺乏科学的膳食指导;针对性的身体机能监控、健身运动和膳食营养干预系统等方面的健身俱乐部软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1.2.2.1 健身俱乐部的理论研究

  健身俱乐部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市场需求的提高而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兴旺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己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气候,在各个大城市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是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健身俱乐部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王璐(2013)对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制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健身俱乐部在进行会员制度营销时,存在着诸如未能很好把握会员制度的实质,对于健身消费市场研究不足,健身俱乐部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充分,对于健身消费者利益保护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和重新定位,系统的构建了会员制度的营销模式①。周俊辉,周勇(2013)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对商业健身俱乐部虚拟经营竞争力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模式构建的基础,虚拟经营的特征是模型的关键,价值链管理理论是模型的重要理论参考,并提出了一般经营能力(包括组织结构与制度能力等 11 个二级指标)和合作能力(虚拟经营合作环境等 5 个二级指标)2 个主要的一级指标和 16 个二级指标的模型②。

  我国学者不但在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和运营方面有了理论上的突破,在评价和现代技术运用的领域也有了新的建树。朱利,宋嘉慧(2011)对体育健身俱乐部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在对信息网络化管理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网络化管理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应用的构想。认为健身俱乐部实施网络化管理不但能够很好的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很好的理顺和整合俱乐部自身的管理架构,与此同时还更加方便进行有关俱乐部各种信息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健身俱乐部与其他社会功能单位之间的交流①。王芹(2012)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现状调查,对评估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完善体育健身俱乐部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首先要正确认识评估,加强对于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建议建立一套相关的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信息的公开;第三,进行评估时要注意区别对待,进行系统的分类;第四,要加强和重视对于最终评估结果的反馈,体现出评估的价值;第五,为了保证评估的有效性,要建立必要的问责制度,将问题落实到人;第六,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要注重第三方机构的介入②。

  高玉英,薄雪松等(2010)通过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投资方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认为我国商业俱乐部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信息风险、市场风险、营销风险、硬件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和人员风险等。在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范对策,为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处理和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③。周强,李祥昆(2011)运用 SERVQUAL主流模型操作方法,对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和检验,提出了健身俱乐部基于“工作人员”等 5 个维度构成的假设模型,并进行了实践的检验和后期的修正,保证了模型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为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靠的工具④。

  1.2.2.2 健身俱乐部的实践研究

  关于健身俱乐部实践层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体育健身、体质健康要求的逐渐提高,如何健身才合理、科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在新的健身浪潮下,健身俱乐部如何走向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急需解决的客观问题,因此,本文分别试从健身俱乐部现状、对策、消费人群以及健身教练若干方面进行综合评述。

  1.2.2.1 有关健身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健身俱乐部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正在逐渐降温,原因在于健身市场不断已走向成熟和稳定。毛伟民(2013)以国内健身产业的基本情况为分析基点,对国内外俱乐部停业或者破产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涉及到准入、经营以及推出三个层次,在经营方面,分别从市场价格、营销策略、会员预支付、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较为翔实的分析,并且根据市场培育、规范和开辟等方面重点剖析,指出质量的重要性,建立开展多渠道、多维度的营销方式①。

  陈金鳌,相建华(2011)的研究中首先对我国现代化、商业化健身俱乐部的概念、研究范畴和商业类别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大规模的、高消费的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健身俱乐部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系统分析。刘国永(2011)②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社区健身俱乐部经营方式、经营策略进行逐步解构,对系统经营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不同俱乐部经营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并据此提出健身俱乐部长期的、持续的发展的建议和对策③。

  还有一部分专门省、市健身俱乐部运营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专门性分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金鳌,陆阿明等(2011)的研究以苏州市区的健身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健身俱乐部消费特点进行重点分析④。毛淑娟(2012)以安阳市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根据对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⑤。苏小波(2012)的研究中以河南省健身俱乐部发现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基础,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据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⑥。刘佳,罗普磷等(2012)的研究涉及健身俱乐部的消费群体、发展规模以及健身教练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讨论⑦。张山佳(2012)以许昌健身俱乐部运营现状作为研究重点,分别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经营策略、健身指导情况以及群众消费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现状的对策⑧。

  小结:国内健身俱乐部的起步发展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与经济发展、大众对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腾飞。国内健身俱乐部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推进,全国性健身市场逐步形成,商业健身业初具规模。日益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不断提高的服务质量,逐步深入的专业化程度,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商业健身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国内关于健身俱乐部的研究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仅仅只关注健身俱乐部这一主体,对于俱乐部会员以及健身教练员的研究也逐步增多。无论是从实践发展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有关健身俱乐部的相关内容都达到了一个较为发达的程度。

  1.3 健身俱乐部概念的界定和特征分析

  1.3.1 健身俱乐部概念的界定

  “俱乐部”又称会所,英文名为 Club,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的组织或场所,严格来说是让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社会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商业、体育、教育、餐饮等各类。体育俱乐部顾名思义是对体育有共同兴趣的人联合,集体从事体育运动的团体。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体育制度的革新,我国体育俱乐部日益增多,飞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向社会化及产业化转变。体育俱乐部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对各类体育俱乐部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张剑蜂(2002)“体育管理部门对健身俱乐部的概念界定为:健身俱乐部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要求,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基层体育组织”①。张雪飞(2004)在《我国体育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一文中提到所谓“体育俱乐部”,系“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体育目标,以某一相对固定的场所或设施为中心,自发或人为结合而成,在指导者组织指导下,按照计划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②。孙雷鸣(2012)认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以入会会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行高级康体娱乐服务设施,如高尔夫会、健身俱乐部、度假村、滑雪俱乐部、户外拓展等运动休闲活动③。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合,在参考其他学者对健身俱乐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所谓的健身俱乐部是一种经营实体,其主要以健身娱乐设施为依托,通过向会员提供健身、休闲以及娱乐等各种服务的手段来赚取利润的组织或实体,其具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且享有法人资格。

  1.3.2 健身俱乐部的特征分析

  1.3.2.1 健身俱乐部初期投资大,回收成本缓慢

  健身俱乐部初期建设、发展需要比较大的投资,其中最多的是固定资产,包括场馆设施建设、场地租赁,环境装饰,配套服务设施。在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场地维护成本、器械损耗等持续的、长久的需要投入的成本。但是客户消费的周期是比较长的,短期消费对俱乐部的资金回笼是有限的,因此,要完成成本回收,就要对销售产品进行升级服务,不断推出有特色、有吸引人的商品,让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以不断增加俱乐部收益,逐步实现俱乐部的最终盈利。

  1.3.2.2 健身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但交易周期较长

  健身产品价格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收入情况以及周边同等级俱乐部的价格等综合因素而制定出来的,每个俱乐部都会有差异,鉴于体育健身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俱乐部普遍采用预付费的方式促进消费者提前消费,而且为了增大提前消费金额,俱乐部通过折扣、积分等形式加大推销力度,让消费者投入更多的费用在俱乐部长期会员上,以构建比较持久的消费关系,因此,为了维护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俱乐部的价格变动并不大,通常是以比较稳定的价格持续销售给参与者。

  运动健身是为了体质健康,这不是一次或几次消费所能实现的,因此如果想达到比较好的健身效果,就需要消费者坚持长期的、规律的锻炼,因此,为了让消费者实现预期的健身目的,健身俱乐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促使会员能多次购买健身服务。

  1.3.2.3 体育健身产品的非实物性特征

  专业健身服务是体育健身俱乐部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这是体现健身俱乐部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专业健身经验、专业指导实践的健身教练的有关工作人员为参与俱乐部的会员提供更为理想的、实效的服务,以满足其消费的基本需求。专业健身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不具有实物的形态和品质,是无法像物品一样进行标准化度量的。但是它却又自身的特色,同其它的行业服务是截然不同的,它所要满足的是满足消费者对于体育健身的基本要求,但是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体育健身产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其他教育服务、艺术表演服务及医疗卫生服务是不同的,它满足的是消费者对于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但也是不能替代的。

  1.3.2.4 体育健身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

  消费者体育健身产品和一般产品的消费和生产过程有着一定的区别。一般的产品,尤其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其原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的推广、销售以及产品使用价值的体现--最终消费,是相对独立的三个阶段,产品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三个过程非常清晰。而体育健身产品则不同,首先其属于服务类产品,不具备具体的物质形态。其次,体育健身产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无法将其割裂开,健身俱乐部和会员之间通过环境设施、教练员的服务等途径即在生产着产品同时也在消费者产品,这一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同步进行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