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市政工程论文

村庄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26 共6585字
论文摘要

  村庄空间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长期进行适应和磨合的产物,承载着村民的生活与生产,构筑了聚落的生命机能。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致使得一些村庄整体发展缺乏活力,管理薄弱,村庄中心衰败,外围建设无序蔓延,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所造成的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并且这种闲置空间在村庄空间形态中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村庄仍是大量农村人口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据点,因而改造村庄闲置空间,对聚落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对农村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 村庄闲置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村庄闲置空间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闲置空间还没有个学界一致认可的定义。1986 年特兰西克在《找寻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提出“失落空间”一词,并认为这是都市地区中对环境或使用者而言,没有任何正面价值与贡献,界定不清又缺乏明确界线的反空间。从定义看,特兰西克所说的“失落空间”实际上就是一种闲置空间。

  有学者从空间使用角度定义:“空间的闲置说明没有使用,没有机能的特质,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却不只一项。有些是原使用者已不存在或所有权人已经放弃的真正的闲置空间,有些却是管理不当的空间。”

  也有学者从空间需求的角度定义:“被遗弃的、多余的空间,由于过量的供给或需求的降低造成空间的剩余;是失去作用的空间,原先的空间因一时的外力改变而受损,无法正常运作。”还有学者从价值角度定义:“原有空间机能因不符使用需要,故甚少或停止使用的建筑及周边。一般而言,该空间具有历史、美学的特殊气氛,能诱发人们想象与认同,并期待合宜的转换,赋予符合现时使用的功能。”可见,闲置空间具有多样的含义,处在被创造与未使用之间的模糊和过渡位置,使空间呈现出功能不明确的灰色性质,强调其是未使用的空间,而不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空间。笔者认为村庄闲置空间的存在是我国农村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村庄物质空间形态被空置、废弃的表现,因此是村庄粗放发展导致村庄部分空间被荒废,原有功能消失,或使用功能不当而新的功能又尚未被赋予前处于休克状态的空间。

  1.2 村庄闲置空间的特点
  由于村庄闲置空间 ( 以下简称“闲置空间”) 是从村庄物质空间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它具有 3 个特点:①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村庄人口逐渐减少且不全是留守务农,闲置空间呈现扩大的趋势;②依附主体改变,随着离村庄中心距离的加大,闲置空间并没有消失,而只是依附主体改变,如可能依附于交通空间、休闲空间等;③呈现方式不同,随着离村庄中心距离的加大,呈现方式发生变化 ( 以下详细说明 )。

  1.3 村庄闲置空间的表现形式
  从宏观空间讲,闲置空间随村庄空间外延式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并以此影响村庄空间的发展。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单核型,即村庄中心呈现连续、大片的闲置空间,多见于传统、规模不大或外围有公路的村庄。另一种是多核型,是由村庄空间朝多个方向发展或多个村庄联系发展而形成。这种形式多见于规模较大的村庄或多个村庄距离较近的区域 ( 图 1)。【图.略】

  从微观空间讲,闲置空间是由于住宅用地或住宅周边土地的荒废而显示出的空间形式,并直接影响到居住环境。其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组团形式,多见于旧建筑的围合空间,对村庄空间的外延式发展有比较大的推动力;第二种是带状形式,多是由新建筑成排排列时对建筑两边土地使用的忽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对村庄空间的集约利用有比较大的影响;第三种形式是散点式,是由建筑周围或庭院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的土地荒废,直接影响着建筑景观 ( 图 2)。【图.略】

  1.4 村庄闲置空间的影响

  闲置空间是村庄空心化和忽视村庄空间集约利用的结果,对村庄的土地资源、景象及乡土文化有比较大的影响。

  (1) 土地资源浪费。我国许多村庄都存在大量的闲置空间,以武汉市黄陂区涂大村为例,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村庄占地 3.09 hm2扩大到 9.87 hm2,增长了 3.14 倍,而其中 48.87%的村庄用地处于闲置和废弃状态。

  (2) 村庄景象被破坏。村庄景象与其环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适应和发展演化而成,已成为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的景象。作为带给村民家园感、归属感、识别感的特色景象,是使村民凝聚成一个紧密集体的纽带。这种景象是依附于村庄特色空间而存在的,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等景观肌理随着现代村庄的粗放式发展而消失或失去原有特色;村口老树、夏夜的乘凉台、村中的古道等景观元素随着闲置空间的侵蚀,只存在于村民的记忆中。

  (3) 乡土文化丧失。传统村庄都是同族聚居,血缘关系成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这反映在空间元素上,表现为:以祠堂为节点的公共活动中心,以牌坊为标志的区域界线,以村后“风水林”为安全“屏障”的居住观念等。这些乡土文化维持着村庄的凝聚力,维持着村庄发展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加强了村落特色的不可代替性。这些乡土文化遗产正面临被严重破坏的威胁,经过了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文化 ( 文化认同 ) 将丧失。

  武汉市黄陂区的涂大村是正在被闲置空间吞噬的一个典型例子。涂大村有超过 1 000 多人,拥有 300 多户和 100 多年的历史,过去因良好的“风水”而闻名,但这种乡村特色没有随村庄发展被传承下来,而是随着空间外延的发展而消失。笔者有幸被邀请对涂大村进行规划发展研究,本文特以涂大村为例,探讨村庄闲置空间利用的问题,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使涂大村原有特色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策略。

  2“庭院经济”的策略分析

  目前,村庄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两种模式:搬迁型和改造型。这两种不同规划方法都能解决空间的集约利用问题。

  笔者所说的空间集约利用不单是紧凑式的建筑布局、较高的容积率及连续的建筑界面,还应包括经济、景观、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村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传承村庄空间的内在品质 ( 生产生活方式、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等 )而非外向增量扩展,由此演变出新空间形式使各个功能要素得到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益和效率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寻找一种既考虑经济、生态,又考虑美学与历史文化关联的村落发展哲学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前提。

  2.1 村庄闲置空间利用的目的
  笔者强调闲置空间是原有功能消失或使用不当而新功能未被赋予的“休克”空间。该空间蕴含着乡村美学的特殊元素,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手段能够唤醒其满足现时使用的功能。

  传统的村庄规划,大多注重从村庄空间体系和空间形态研究,延续了城市规划的设计手法,且在规划思路上加以了简化,对村民的实际需要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许多村庄规划只是纸上图案。

  而村庄空间规划应以物质空间改善和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也就是说增强村庄空间的生产功能,并有机结合景观、文化等要素,只有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才能成功的实现新农村建设。

  如果村庄规划能通过某种规划策略在对闲置空间利用的过程中将生产功能、景观、文化进行物质化的结合,使整个村庄空间资源实现最大化的集约利用,那么闲置空间的“休克”状态将被唤醒,村庄的生命力将得以延续。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了“庭院经济”策略,通过恢复村庄的生产功能,同时将其与村民生活生产方式、乡村生态景观和文化有机结合,来达到村庄空间集约利用的目的。

  2.2“庭院经济”的方法论
  村庄宏观空间结构中具有空间局部、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及联系等属性 , 这些都是闲置空间依附的主体。它们对村庄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通过对其注入乡村经济概念,并有机结合乡村景观、文化等,可以更有效地突出村庄空间特色和维护村庄空间结构的稳定与发展,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村庄微观空间 ( 建筑组团、庭院等 )中的功能元素更能体现闲置空间的利用过程 ( 包括劳作方式、环境利用等 )。在此空间中注入农业生产功能并结合村民的生活休闲习惯,劳作方式等,可以更方便村民生活生产,改善居住环境,使闲置空间产生经济效益。

  这种通过在宏观空间结构和微观空间领域中注入经济生产功能以实现对闲置空间的利用的规划策略就是“庭院经济”规划策略。“庭院经济”的规划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前两个步骤为 “庭院经济”的分析过程,后两个步骤为“庭院经济”的规划过程 ( 图 3)。【图.略】

  3 规划分析:闲置空间的提取
  
  3.1 空间格局
  通过对涂大村原有空间格局的研究,项目组对涂大村按中国古村落布局讲究“风水布局”的意义、村民对村庄空间布局产生安全感的要求,选择原具有生产功能的村庄空间,图 4 便是涂大村空间格局层次的闲置空间分布图。在涂大村宏观空间格局布置中引入“庭院经济”规划策略,研究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关系,可使整体生产格局和居住格局趋于合理,保障健康居住环境。

  3.2 开敞空间系统:公共交流场所
  公共交流场所是村民休闲、集会、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能充分体现村庄空间的活力和文化特色。开敞空间的闲置空间按照标志性、可达性、吸引力、空间品质、活动的重要性的原则选取。经过提取,得到涂大村最有价值的公共空间及依附其的闲置空间分布图(图5)。在这些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引入“庭院经济”规划策略,能使生产空间与公共景观有机地融合,增强特色空间的塑造和提高村民对公共空间建设的积极性。【图.略】

  3.3 建筑组团形式
  涂大村的社会结构较单一,以涂氏家族为主 , 有较少的夏氏家族。居住组团形式呈现较浓的家族血缘的意识形态,建筑组团之间不乏联系。这种建筑布局形式有较好的邻里关系,是乡村社会互帮互助的风俗体现。建筑组团的闲置空间按照组团空间的尺寸 (“庭院经济”的空间大小要求 )、对新建筑布局影响、建筑质量的原则选取。图 6 是建筑组团布局及依附其的闲置空间分布图。在这些组团空间设计中引入“庭院经济”规划策略,结合住宅门前的景观场地与村民的生活用水、雨水处理方式,能使生产空间与生活方式和家庭劳作方式有机的结合,增强半私密性空间的功能性与景观性,延续传统乡村式生活方式。【图.略】

  3.4 院落空间
  通过对涂大村的考察,项目组发现村里存在大量的院落式住宅且大多荒芜,有的空废率达到 52.1%。这种承载了乡村住宅形式许多年的院落空间形式,不能让它消失,必须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并整合到新的村庄肌理中,使这些原有建筑与院落空间延续乡村院落生活。院落空间的闲置空间按照历史记忆、院落质量、改造的价值的原则选取。通过在院落空间改造中引入“庭院经济”策略,能有效提高院落空间的集约利用,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4 规划设计:“庭院经济”策略利用的规划过程

  4.1“庭院经济”策略的注入过程
  4.1.1 村庄空间格局
  涂大村以前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中国传统村庄格局形式,即“前有灵水,后有靠山”,但现在村前“灵水”已变成了零星的水塘,村后的“靠山”已不复存在,被开挖的住宅用地和旱田所取代。项目组通过将旱田实行退耕还林,在村后的小丘和旱田中引入“庭院经济”策略,成带状种植经济果树,形成“神似”的靠山,不仅具有较强的防风功能,还形成了村民心理上的“风水林”( 图 7)。【图.略】

  4.1.2 开敞空间系统
  提取的开敞空间有村口广场、公共休闲广场、村中水塘。在这三个公共场所中引入“庭院经济”策略,通过种植庭院经济作物,使村庄的特色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图 8)。【图.略】

  (1) 村口广场景观体现了村庄形象,并能使村民产生归属感。同时,设计传统村口景观时引入“庭院经济”策略,通过种植高大具有经济收益的果树,塑造强烈的、独特村口景观,增强其归属感和领域感。

  (2) 公共休闲广场是村民经常进行休闲与交流活动的场所,是一些主要节日的庆祝场所,具有强烈的乡村文化氛围。设计时秉承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和交往空间、体现村庄的文化氛围和特色文化景观的目的,引入“庭院经济”策略,将经济作物作为公共休闲广场的主要绿化植物,并有机地与其他景观元素搭配起来。

  (3) 村中水塘是村民生活的重要平台。日常洗涤、茶余饭后的闲聊、夏日午夜的乘凉扑萤……都在这里进行。项目组针对村中水塘对于村民的特殊意义,引入“庭院经济”策略,在水塘岸线的规划功能中注入生产功能,种植相关果树,同时充分考虑了独特水景观的营造,设计出“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美景。

  4.1.3 建筑组团形式
  涂大村建筑组团形式为半围合式,即建筑南北西围合、东为开口。这种形式有较大的空间,比较适合“庭院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好的田园景观视线。

  对建筑组团的“庭院经济”策略设计有三个要求:①结合村民的生活和家庭劳作习惯进行设计。因为建筑组团是半私密性的空间,村民有许多交流和劳作是在自家的门口和庭院中发生的。如老人、妇女经常在自家门口洗衣、择菜、唠唠家常、晒晒太阳等。故项目组设计了宽为 2 ~ 3 m 的场地,作为门口活动场所,为住户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②结合生活用水和雨水的收集方式进行设计。

  大多村民的生活用水并没有太大的污染,可以收集起来作为灌溉作物用水。故项目组设计了生活用水和雨水收集池,通过小的沟渠联系起来,汇集到村东头的水塘,形成了较完善的节水和灌溉系统,并起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③有机塑造生活景观。生活景观能够展现出村民的生活品质,故项目组利用剩余土地设计了具有特色的公共景观,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4.1.4 院落空间
  传统院落空间正面临着现代住宅空间的挑战。现代住宅空间不需要太大的储藏、圈养空间和防卫功能,而且较大的院落不容易打理,容易杂草丛生。故项目组对院落空间进行了功能重组,增加了“庭院经济”中具有经济作物功能的用地的比重。

  4.2 整合与补缀
  通过对涂大村的闲置空间注入“庭院经济”策略,为该村的物质空间改善提供了动力,同时为满足村民现代化的需求,项目组在规划时还采取整合与补缀的方法。

  4.2.1 整合
  项目组将各空间层次的“庭院经济”策略的设计过程和规划功能进行整合,使其穿插于整个村庄空间,形成较系统的“庭院经济”模式,用以维护涂大村的生态、塑造特色景观、恢复空间活力等。

  此策略不但能够推动涂大村的现时建设改造,而且可以为未来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合按照网络化、复合化的原则进行:①网络化,在空间结构上,将相邻、相近与同条线上的“庭院经济”有机联系起来,使其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庭院经济”格局网络。②复合化,在功能布局上,将“庭院经济”策略与村庄景观、村民生活与生产习惯有机的结合,形成以“庭院经济”为主导的复合型特色空间。

  4.2.2 补缀
  以“庭院经济”为主导构成的空间功能还不能满足现代村民全部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应以补缀的方式加入新的功能使村庄空间更加的丰富与完整,如科技走廊、农业科技展览场所等。

  4.3 建设管理原则
  在建设与管理上,考虑到实施可行性和征求村民意愿,项目组对不同的空间层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管理原则,既保证实施与建设,又方便日后的管理。

  (1) 在空间格局中注入“庭院经济”时,采取了“公共投资,私人管理”的原则,并且在区域管理的问题上 ( 即“风水林”的不同分区管理问题 ) 采用就近原则,归距离最近的住户管理,并获得相关利益。
  
  (2) 在公共开敞空间层次,针对村民对其的建设管理不是很热情和闲置空间较多的情况,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并且适当的增加相应的用地比重,将“庭院经济”发展与公共景观环境建设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用地的复合利用,实现环境美化与村民增收的双赢。

  (3) 在建筑组团层次,为了“庭院经济”策略中规划功能的尽快实现,采取了土地“就地均分”原则,即以住宅的墙线和场地内的步行路为界将土地分给各个住户,由村民自己建设管理,村委提供技术支撑。

  5 结语

  笔者在相关村庄规划编制中体会到现代乡村规划多是“城市规划”,村庄建设采用的大多是彻底铲平和盲目填充的方式,几千年的乡村自然、社会和经济被“城市化”。当然乡村也并非需完全保留,而是需求一种符合乡村自身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策略使村庄的生态、经济、文化得以延续和再生。“庭院经济”规划策略的运用正是对乡村历史的继承、乡村未来的联系和乡村现代需求的回应。

  [ 参考文献 ]

  [1]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 [J].建筑学报,1999(11):12-15.
  [2] 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 [J].建筑学报,2000(11):19.
  [3] 黎逸科.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以广东省阳东平地村新村详细规划为例 [J].规划师,2006(8):22.
  [4] 唐燕.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规划为例 [J].规划师,2006(4):22
  [5] 李翅,刘佳燕.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 [J].小城镇建设,2005(12):88-89.
  [6] 顾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索—以云和县大坪村规划为例 [J].城市规划,2008(4):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