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实施情况与完善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4 共4675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下行压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没有实现就业、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就业,而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就业的刚性需求,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失业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这就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措施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

  一、我国失业人员的现状和原因

  1、我国失业人员的现状

  (1)从数量上来看,失业人员数量大并且呈上升趋势
  
  ①城镇失业人数较多,就业压力大。从统计数据来看,1995 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 2.9%,失业人数是 519.6 万,而 2012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到了 4.1%,失业人数是 917 万,总体来看,失业 人数和失业率增长幅度都是很大的。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失业率将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②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耕地的减少导致农业排挤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这部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根据 2012 年的统计年鉴,中国乡村人口总数是64222 万人,为全国总人口的 47.43%,乡村的总就业人数是 39602万人,其中在私营企业就业的是 3739 万人,在个体就业的是 2986万人,还有 24620 万人还没有就业,除去老人、学生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外,农村中富余人口数目还是很大的。 ③高校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大。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应聘人数和社会需求岗位数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突显。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一方面,由于 1999 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在校学生逐年上升,导致从 2002 年开始高校毕业的学生急剧增加,2013 年高校毕业生将近 700 万。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岗位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2)从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再就业困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很大,但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需求,造成总量上的结构性失业。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第二、第三产业,农业所需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但这部分劳动力由于自身技能原因和社会需求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造成再就业困难。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再加上很多高校毕业生择业时不愿意去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落后地区及农村,导致城市很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而农村和落后地区缺乏人才,出现结构性失业。

  (3)从生活心理角度来看,失业人员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较大

  失业人员失业后缺少基本的生活资金,影响了个人生活水平,尤其对单个就业家庭来说,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活难题,一些失业人员不得不消耗积蓄甚至借贷,购买能力下降,影响了家庭医疗、教育等基本支出。由于面临经济压力、择业压力、自我定位方面的困扰,造成了短时间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

  2、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1)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多。2012 年底,全国总人口是 133972 万人,16-64 岁的人口是 100403 万人,占总人口的74.1%,同时每年都有将近 1000 万的新增劳动力。

  (2)技术进步引发的失业。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代替大量人工,以及使用高效的机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生产时间,也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另一方面,相对于资本、技术、设备而言人工的相对价格是上升的,为了降低成本会减少人工的使用。

  (3)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困难。政府目前对个体、微型企业的经营存在很多限制,同时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承担很重的税负,融资难现象突出、缺乏金融支持,各部门存在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现象,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很难扩大规模拉动就业,也就难以解决失业现状。

  (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盲目扩招,形成了巨大的毕业生基数,供求矛盾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二是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脱离当前社会需要,学生欠缺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眼高手低,对自己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工作的要求较高。

  二、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实施情况

  1、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措施

  第一,就业援助措施,政府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等措施给予失业人员资金支持,减轻失业人员的负担。政府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安置、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失业人员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实现灵活就业,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减少失业。

  第二,失业救助措施,当劳动者因失业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时,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帮助他们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资金和物质帮助。

  第三,就业信息宣传,通过互联网、报纸、宣传栏等媒体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失业人员了解、查询、投递简历。目前各地都建立了各种宣传栏、出版关于就业方面的报纸和书籍、开通就业信息网,部分地区还把失业群体的信息进行网络登记、分类,开辟专门的在线就业咨询专线,失业人员通过网络就能把个人情况和求职意向发布出去,让用人单位看到求职信息。

  第四,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针对那些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失业人员社会救助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一,社会救助通过给予失业人员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失业人员维持基本生活,保障他们在失业阶段能够维持好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二,通过社会救助的各项措施,例如网络援助,方便了失业人员重新寻找工作,同时缩短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扩大了寻找工作的范围,有利于失业人员尽快进入工作岗位。

  第三,失业人员通过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帮助,获得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再次就业。但是社会救助对失业人员也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劳动力通过获得社会救助形成对福利的依赖,导致工作动机下降从而不愿意去工作,造成失业的恶性循环。

  3、现阶段我国失业人员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失业救助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在失业救助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制度体系,但是还很不完善,失业救助待遇较低,领取限制条件太多,失业者很难维持正常的收入水平。

  (2)救助主体单一。我国针对失业人员的社会救助主体主要是社会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救助参与的力量比较集中,缺少必要的补充体系。现阶段失业人员数目增多,所涉及的用工种类增加,而现有的政府救助系统力量不足、救助单一。

  (3)户籍制度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失业社会救助如同一般制度一样,都有明显的地域限制,不同的地区享受不同的失业救助措施。户籍问题导致失业人员必须要到当地的社保机构登记,才能享受福利待遇。户籍制度问题严重阻碍当前失业社会救助措施的推行。

  (4)失业登记制度不完善。一般职业介绍救助中心,只是针对登记的失业人员给予相关的救助政策,而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将不能享受相关的社会救助政策,并且失业登记救助中心介绍的工作多是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工作,稳定性较差,很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三、完善我国失业救助措施建议

  1、注重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

  法律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社会救助法,其中规定了失业人员的救助原则、标准、范围和条件,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骗取救助金、救助标准不统一、人情救助、挪用资金等,需要依据现实情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法,使失业救助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制度方面,国外特别重视制度上的建设,除了良好的失业保险法律外,还建立了针对不同失业人群的失业救助制度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援助制度,同企业合作建立起的就业培训制度、企业用工奖励制度等,给予失业再就业人群资金支持和制度倾斜等。我国也应该完善相关制度,激励失业人员再就业。

  政策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有效的调节。在财政政策上,税收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通过税收上的倾斜来调节就业和投资,减轻失业人员的税负可以降低其支出等于增加了收入,保证基本生活。在货币政策上,借助货币供应量和银行存贷款利率手段从宏观上刺激经济。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银行贷款利息的办法来加大社会投资,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解决失业问题。

  2、分类完善失业登记、救助措施

  现阶段失业登记所涉及部门多、审批繁琐、没有时效性,下一步要进一步简化失业登记程序,提供快捷高效的失业登记措施。增加失业情况统计,发挥基层作用,加大对辖区属地内失业情况摸查,及时弄清失业人员信息。针对不同的失业类型,分门别类的划分失业群体,同时做好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失业救助,减少排除在制度之外的劳动者3、加强就业培训和改善岗位形象。

  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做法,针对不同的劳动者进行不同专业技能、不同知识层次的再教育,加强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使自身不被机器所代替。

  4、激励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

  通过给予失业救助金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培训外,应该更加注重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激励。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如果当失业人员重新找到工作后适当延长发放失业救助金的月数,这样能够激励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5、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补充作用

  要重视发挥社会团体组织在失业救助上的补充作用。一般都是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慈善机构、基金会、社团等。社会团体一方面可以为失业人群提供适当的失业救助金和介绍工作,提供适当的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这些社会组织还能协助失业人员及时得到适当的援助,扩大就业信息的搜集,充分发挥失业救助机构的职能作用,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6、建立全国联网失业救助系统

  失业救助措施的实施就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但是我国的人口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每一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应该建立统一的全国联网的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模式,这样能够从更大范围来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改变区域限制导致部分失业人员无法享受社会救助的现状,有利于形成高效、便捷的救助模式。

  7、给予失业人员心理辅导

  当前经济形势下,在做好失业救助保障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失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实现对失业人员心理救助。首先,要增强就业信心,鼓励失业人员积极找工作,不要因为一次失业导致心理创伤,极力使失业者避免产生低落或者过激的表现,让他们树立起积极自信的就业心态。其次,要正确引导失业人员去适应不同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当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遇到新类型的就业岗位,或心理落差较大的工作时要敢于直视困难、踏实工作。

  最后,要免去失业人群的救助依赖心理,对失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那些安于现状、不愿继续就业或依赖现有救助保障的人群,要坚决予以心理上的纠正,从而激励他们寻找工作重新就业。

  参考文献:
  [1] 陆林、杨睿 .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返乡农民工失业救助体系构建的思考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5).
  [2] 孙珙娜 . 中美社会失业救助制度比较 [J]. 经济视角(下),2012(9).
  [3] 吴洁 . 我国城镇非自愿失业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河南大学,2011.
  [4] 汪戎 . 对我国长期失业现象本质的再认识 [J]. 思想战线,2013(39).
  [5] 王超、齐飞 . 中国社会救助概论 [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6] 唐斌尧 . 美国社会的失业问题及相关救助制度 [J]. 人口与经济,2005(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