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网络新成语发展脉络及特点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3255字

  2013 年 12 月 27 日新华网刊登了《2013十大网络出炉新成语》①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早在2011年郑俊涛、马长林在《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一文中对“网络新成语”进行了定义:四个字固定组合,有比喻义,暂时被部分人接受使用,且语言载体为白话文。大部分的“网络新成语”是网友在评论部分网络新闻中自发将长句浓缩而成的,借以表达对新闻与时事的态度。本文从网络语言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网络新成语”现象在网络语言发展中的突破和创新之处。

  一、网络新成语传播与使用现状

  为了解网络新成语的普及情况,本文以陈佳璇在《社会语用学案例研究》②对“新词语知晓度”的研究方式,以接触率、含义理解率、出处了解率和使用率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20人,有效问卷 120 份,其中 85%的人几乎每天上网,较常上网的人数占总数98.33%.由调查数据所示,23个网络新成语的平均接触率为 31.67%,平均使用率为13.33%,平均含义理解率为26.59%,平均出处了解率为16.67%.这与我们所预想的情况基本一致,接触率肯定在四组数据中最高,而对含义的理解要低于接触率,对网络新成语来源的知晓度要更低,使用率最低。

  从接触率看,接触率最高的新成语为“十动然拒”“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这几个词接触率都超过了 65%,而其他新成语的接触率都在3.33%到43.33%之间。通过对接触率的调查可知,这23个新成语的接触率呈现两级分化趋势,接触率最高的5个网络新成语的平均接触率为80.67%,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比例,但其他新成语的接触率仅有17.25%.从理解率看,含义理解率略低于接触率或持平。同样,5个高频网络新成语的含义理解率为72.33%,而其他18个网络新成语含义理解率仅为13.53%.对网络新成语来源的知晓率仅作为一个参考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能够了解其来源出处的一定了解其含义,而了解其含义却不知其出处的情况,可能来自于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等情况,因此,对来源了解率数据不做过多分析。

  从使用率看,使用率较高的依然是5个 高 频 网 络 新 成 语 ,平 均 使 用 率 达47.67%,而其他网络新成语使用率仅有3.23%.值得注意的两点是:第一、接触率和理解率都较高的“十动然拒”一词使用率较低,仅有30%;第二点是“图种熊菊”、“焦锐奶化”“体亏屁思”“啊痛悟蜡”“不约而同”五个网络新成语的使用率为0%,其原因将在后文分析。

  将接触率、理解率和使用率的数据综合分析发现,高频率的网络新成语的确很流行,但很大一部分新成语无论是接触率和理解率都很低。固然,网络新成语的“新”就在于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触了解,但理解率与接触率之间始终存在着5%的差距,以彻底了解其来源和内涵上看,存在着15%的差距。

  二、网络新成语发展脉络及特点

  把握网络语言的发展脉络要从其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从形式、含义、表达和使用范围四个维度去综合考量,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网络新成语结构方式上的创新、网络新成语理解阈限的提升、网络新成语态度呈现的强化、网络新成语适用范围的扩大。

  1、结构方式:由象形的解构走向语法的解构

  首先,以往网络语言主要是从汉字的字形上加以创新和改变,而今,却大胆地在语法构造上大刀阔斧,回归纯文字。过去的网络语言走过了由象形符号、谐音混用、多音\多字合一、拼音缩略和词缀化的发展过程,但我们发现,这都只是在语音和符号的形式上加以创造,通过看形读音比较容易理解其内涵,如:0rz、7456、弓虽、PLMM、大叔控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火星文”,主要在文字形式上夹杂了各种外来语、方言、外语、符号、符码、繁体字和冷僻字,是符号的视觉化,从形式上反传统汉语。包括词语的合音如“表”是“不要”的合音,“酱紫”是“这样子”的合音等,在语法上仍保持与规范的语言一致,只要读出文字在听觉上可以轻易理解。与传统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新成语无论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很含蓄,极少能够从形式上猜测其义,甚至必须要借助搜索引擎和询问他人。这与我们调查显示的理解率低于接触率一致。

  其次,网络新成语在构词上创新。汉语简称现象较为常见,一类是减缩,一类是紧缩,很大一部分简称在长期的社会沉淀和语言延续中逐渐固定下来,使用频度甚至超于全称。但网络新成语的特点与之截然不同,无论减缩亦或紧缩都是将“全称词”简化成“简称”,将“长词”简化成“短词”,是在相同的语法单位里相互转换,但“网络新成语”却是将“句子”减缩为“词”,跨越了“短语”和“词组”两级语言单位,并且是形式规整的“网络新成语”,是反汉语传统语言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如并列复句减缩词:男默女泪(男生沉默、女生流泪)、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顺承复句减缩词: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细思恐极(仔细思考,恐怖至极);转折复句减缩词:不明觉厉(虽不明,但觉厉)、社病我药(社会生病,让我吃药);解说复句减缩词:累觉不爱。这种现象的动因就来自于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随着已有网络语言的新鲜度逐渐下降,网民们急需创造一种新的网络语言,以此来强化和再现其新鲜感。

  2、理解阈限:提高理解门槛,设置语言障碍

  网络新成语不仅在语法上提高了理解的难度,也从语用层面上也提高了理解的难度。它是借对已发生事件的态度来表达对其他事件评论的一种态度,本身无关乎质量准则,也比较符合关联准则。但网络新成语有意违反了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它没能够从字面上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也较为晦涩,个别新成语包含两重意思还会在语义上产生歧义,如:“不明觉厉”既可以是对某人高谈阔论故作深沉的调侃,也可以是自己韬光养晦,装作不明白的托词。因此,“网络新成语”产生了会话含义,由于这种违反是明显为之的,接收者需要结合语境或者有相应背景知识加以推理,才能获取表达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网络语言也是一个语言社团,社团的成员需要跨越一个“门槛”才能被这个语言社团所接纳和认可。只有理解或使用“网络新成语”的人,才能进入这个共同体,这无疑将缺乏背景知识和未曾接触网络新成语的群体拒之门外。

  调查中对于“你想要了解网络新成语的含义吗?”这一问题,57.66%的回答者表示很有兴趣了或想去了解,而56.67%的回答者认为“当周围的朋友、同学使用听不懂的新成语时会觉得自己落伍”,而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网络新成语”的搜索甚至达到了7,830,000条,这又充分显示出网民对“网络新成语”所设置的“门槛”乐于去学习和了解。

  3、态度呈现:由现象的表述走向情绪的表达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人际交往的结果,20%取决于有声语言,80%取决于无声语言。日常生活中,人们情绪的表达往往有赖于无声的语言,比如体态语、表情、音调等等。但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我们唯一依靠的就是语言,语言的功能被网络发挥到了极限。可以说,网络就是语言世界。”

  ③过去的网络语言为了准确表达情绪往往借助于表情和符号,但网络新成语则回归纯文字,对发生的新闻或文章概括成诉说情绪的复合长句,再将长句简缩为四字新成语。

  每次使用网络新成语,也同时调动了新闻或文章所表达的情绪。

  4、适用范围:由网络语言走向日常语言

  网络新成语从2000年产生起,不仅常见于网络论坛和社交平台,甚至在生活中也成为年轻人口中的“流行语”,表现出了网络新成语与通用语逐渐交融的趋势。据调查显示,86.67%的回答者表示或多或少的使用“网络新成语,”其中58.33%的回答者会在日常寒暄谈话中使用,仅次于在网络交际(76.67%)中使用的人数。可以说,网络新成语天生就具有与日常语言相结合的优势,由于网络新成语是纯文字,完全可以用口语来表达。

  “啊痛悟蜡”这一成语甚至逆向而行,用“文字”去表示“图像”,“蜡”就是网络社交中“蜡烛”图案的表示。

  结语最初的网络新成语来源大多是评论时事,然后走向自娱,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变化通过语言的改变呈现。“语言作为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维护与修改长期被看作是某一些人的特权”④,而网络新成语挑战了既有的语言制度甚至是网络语言制度。过去,新词只说明一种现象,而现在,词语会表达态度。网络新成语的适用人群也从普通青年网民过渡到“大V”等知名人士。网络新成语还在生产,它的生命力还很顽强。它是否具有真正的多产性还尚需时间与大众来检验。同时,还应注意到网络新成语中不乏粗俗不雅的字眼,是否将这个部分纳入研究,是否要规范部分网络新成语,仍是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