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中的女性歧视现象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5407字
摘要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语言与性别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内容之一是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所谓性别歧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对它的解释是: 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the unfair treatment of the people,especiallywomen,because of their sex) ,通常指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长期以来,男性总是居于社会的中心支配地位,而女性处于一种被男性审视和关照的从属地位。语言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凝聚体,男女两性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关系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性别歧视性语言。丹麦语言学家 Otto Jesperson(叶斯柏森) 在《英语的发展与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一书中曾指出: 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社会语言学家的大量研究结果也表明,英语语言以男性为中心和规范,偏袒男性,贬损女性。本文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社会角色分工、言语交际特点、姓氏名字、婚姻称谓及谚语五个方面,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中所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中的歧视现象

  1. 性别歧视在社会角色分工中的体现

  男女有别是一种客观存在,两性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文化现象又是语言现象。当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后,男女角色进行了一定的转化。男人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占据着绝对的主宰地位,而女人则成为依附于男人生活的配角。她们通过婚姻从属于丈夫,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家庭,”妻子“和”母亲“成为社会赋予女性的传统刻板角色。由于占中心统治地位的男性已成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代表,象 doctor、professor、engineer、lawyer 等这些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的职业习惯性地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这些职业被男性所垄断,成为他们的专利。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但如果女性要从事这类男人们的职业,在提及他们的职业身份时则需要在这些词上加上女性标记词,如 women doctor,la-dy lawyer 等; 或者在后面加上 - ess, - ette 后缀,如 manag-eress,editorette 以示女性。与之对应的,一些诸如 nurse,secretary,receptionist,housekeeper 等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则天经地义认为属于女性。此外,以 - man 为后缀表示职业的复合词如 spokesman,fireman,policeman,chairman,businessman 则更显露出英语社会中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事实上,这些词所描绘的职业角色既可以由男性也可以由女性充当,但在语言表达中却用男性词对男女两性进行泛指。这些不对称的职业名词在某种程度上秘而不宣地被赋予了社会性别化内涵,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社会对男女性别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认识,女性在男权为主体的社会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她“成了被隐含的那一半。

  2. 性别歧视在男女言语交际特点中的体现

  ”无权地位“使女性产生自卑心理,在语言交际上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弱势的语言风格。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她们需要使用包括语言在内的符号系统,来显示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的发音,更多地使用合乎语言规则和较正式的语句。由于在社会体制中处于依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女性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多地使用疑问语气或结构的句子来维系与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女性还经常使用一些闪避词或模糊限制语,如 I'm afraid、I guess、you know 和 maybe、kind of 等用来表达模棱两可的话进行试探从而避免话语过于直接、唐突或武断。而男性却多用陈述句或祈使句来表达其自信与可靠。在日常交际中,女性很少使用冒犯性语言,而是更多地使用委婉语或有标记的礼貌、客气用语,如please、thanks、you are so kind 等来表达她们的温顺恭谦,从而更好地展示出男性的社会价值。总而言之,在言语交际‘中,女性语言要比男性语言更加委婉、踌躇、含混,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能够满足人们对面子的需求.女性语言通过把自己的话语打上女性标记,从而减弱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其实质是父权制社会根深蒂固的”男主女从“的偏见性影响在语言中的反映。

  3. 性别歧视在名字中的体现

  名字,作为识别个体的信息符号,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不同性别的价值评判标准。Frank Nuessel 在 The Study of Names 一书中提到,英语国家父母给男孩取名时,尽量回避性别含义含混不清的名字,如 Sidney、Lee、Robin 等,而对女孩命名时却没有这样的困扰,由此可见男性特质仍然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此外,男女取名的不同还充分映射出英美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期望与价值定位的差异。男子的名字如 Henry(统治者) 、Richard (坚强勇敢) 、Alexander(人类的保护者) 、William(意志) 等,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在权利、力量、品行、毅力等方面的期望值与价值定位。而女子的名字如Lily(纯洁美丽) 、Amy(可爱的) 、Tina(娇小玲珑的) 、Cherry(樱桃) 、Ruby(红宝石) 等,一方面展现了其温柔美丽、娇小可爱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会仍以女性的容貌特征为中心,强调女性对男性的顺从和依赖,并把女性视为供男性欣赏戏玩的对象,从而使女性的名字自觉不自觉地含有隐性歧视。

  4. 性别歧视在婚姻称谓中的体现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女性一直被视为是男性的附属品和附属财产。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英语婚姻称谓的差别充分体现了男女两性间以男性为中心的附属关系。在传统的西方婚礼仪式上,当牧师宣布: ”I now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 (not“husband and wife”,结了婚的男士还是“man”,仍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独立性。而结了婚的女士却已经变成男性的“wife”,其天地只能缩小到家庭这个狭小的空间相夫教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无论婚前婚后都用不表示婚姻状况的 Mr 冠于姓氏,而女子则不然,未婚的用 Miss 冠以父姓,而结婚后改从夫姓由 Miss 成为了 Mrs,婚姻状况暴露无遗。较之于男性,女性似乎没有保留个人隐私的权利和自由。离婚后,男性仍可保留 bachelor 的头衔,而女性只能是 divorcee.当夫妇一方死亡而导致婚姻结束时,丈夫不幸故去的 wife 被称为Widow,如 Mary is John's widow,虽然失去 wife 的 husband可以被称为 widower,但却无 John is Mary's widower 的说法,这说明女性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是男性的所有物,在称谓上仍然显示男主女次的附庸关系。婚姻称谓上的这些歧视现象反映出男性是社会秩序的主体,女性只是男性的延伸或附属,婚姻是一根缰绳,将女性的一生都紧紧束缚在男性身上。

  5. 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体现

  作为“语言活化石”的谚语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物,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对男女两性的不同态度。莎翁在其名剧《哈姆雷特》中的“Frailty,thy name is woman.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一语道出英美文化中男强女弱、男优女劣的性别观。带有对女性偏见的谚语在英语语言中比比皆是。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大多数女子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女性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无知愚笨、缺乏思想的,如 A woman's advice is never to seek. (女人的建议一文不值。) 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视作软弱、多愁善感和眼泪的代名词,如 Woman is made to weep. (女人天生好哭。) Glasse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 (玻璃易碎,姑娘易毁。) 此外,英语谚语中还大肆贬损妇女,视女性为祸水,在品性方面给女性贴上了“邪恶、虚荣、善变、堕落”的标签,如 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 (妇人乃是万恶之源。)Dear bought and far - fetched are dainties for ladies. (爱慕虚荣是女人的嗜好。) Women are wavering as the wind. (女人心思犹如风之多变。) 等。以上这些谚语是两性差异在语言中的突出表现,带有大男子主义的印迹,充分反映出“男尊女卑”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

  二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产生和持续的根源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 Palmer 所说: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性别歧视现象虽然体现于语言形式,但其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社会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 父权制下“男尊女卑”历史源远流长

  英语语言所呈现的两性差异及歧视现象与英语社会长期处于父权制统治紧密相关。在父权二元对立制度下,女性和男性被分割开来。男性被赋予正面的价值,他们是权利的拥有者,是主动者,胜利者; 而女性只是被用于证明男性价值的“他者”,她们是物,是财产,被男人们所界定。这样的体制规定使男性天经地义地把握语言的操纵控制权。

  女性在男性的语言体制中,只能交出自己的话语权,被迫保持沉默并被动地接受男性制定的语言。

  2. 社会分工影响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男女两性不平等社会地位的必然反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社会逐渐从母权制转为父权制后,“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应运而生。由于在生理、身体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男性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处于独立、统治的中心地位,而女性则越来越失去自己的地位与尊严,被置于从属及陪衬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由于男女两性社会分工及地位的差异,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潜在的社会心理与导向,当“男权中心”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及行为规范时,人们在观念上也已形成对女性固有的偏见与歧视,并在语言中得以影射。因此,男性语言的主体地位与女性语言的附属地位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男女两性在人格和社会生活中的附属。被附属的社会关系。

  3. 宗教文化刻画男女不同的价值形象

  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贬斥和诋毁有两大渊源,一是基督教文化,二是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圣经·旧约》中,上帝首先创造了亚当,又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于是,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男性就是作为“物种之范”出现,女性只是对男性的从属或附依。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男人才是完全意义的人,而女人只是男人的变异或正态的偏离。

  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另一负面评价是将其列为万恶之首。同样在《圣经》的“创世纪”中,夏娃禁不住撒旦诱惑,违背上帝禁令,并引诱亚当一起偷吃禁果,成了罪恶之源,对人类的堕落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创造了美丽动人的少女潘多拉。但潘多拉却打开神赐予的装满灾难的魔盒,释放各种各样的罪恶贻害人间。夏娃和潘多拉分别是基督教教义和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但她们都被赋予了“万恶之源”的形象。

  此外,半人半妖专门用美妙的歌声诱惑船上的海员,从而使船在岛屿周围触礁沉没的海妖 Siren,以及用“golden ap-ple”进行挑拨离间从而诱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特洛伊战争(The War of Troy) 的女神 Eris 等等,这些神话传说形象使女性被视为祸水,对西方社会畸形的两性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三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变革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随之发生不断的变革。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妇女解放及女权运动,在推动政治教育和就业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语言。美国有些出版部门已经颁布了使用无性别歧视语言的规则,拒绝发行带有歧视语言的书籍。反对语言性别歧视的呼声也影响了宗教界,作为宗教圣典和文学丰碑的《圣经》在新译本中也作了部分修改,以避免性别歧视。一大批如波伏娃、克里斯多娃、西苏等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猛烈抨击,倡议“无性别语言”以实现在语言使用上的男女平等。

  一些含有性别歧视的由 - man 或 - man 构词的合成词已被中性词所取代。如用 people 或 humanity 代替 mankind,用artificial 或 synthetic 代替 man - made,用 firefighter 代替 fire-man,用 chairperson 或 chair 代替 chairman 等。女权运动者们还创造了一个不表示婚姻状态的缩写称谓词 Ms 与 Mr对应,巧妙地维护了女性的婚姻隐私权,实现了与 Mr 的平起平坐。而与“housewife”对等的“househusband”一词的出现,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变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转变。此外,谚语中开始出现的尊重、赞美女性的句子,如“women hold half the sky”“The wife is the key ofthe house”等,反映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并逐渐被社会认可与尊重。

  语言本身并不存在性别歧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中所折射出来的歧视现象是特定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现今,随着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发展,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引起了充分重视并开始有所改善。然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根除,单靠从语言形式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逐步消除盘存在人们头脑中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并实现男女两性真正意义的平等。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共同缔造,因此性别歧视语言的探讨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还具有社会学意义,有助于两性之间相互尊重,并构建两性和谐的语言及社会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英]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2]Jespersen,Otto.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Language [M]. Bristol: Western Printing Services Ltd,1938:58 - 76.
  [3]潘建。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43(3) : 14 -16.
  [4]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9 -21.
  [5]黄蔷。 以语义学为视角解析英语语言中的女性歧视[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2) :62 -67. 13 - 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