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网络新成语盘点及其特点和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9 共3852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十动然拒” 、“不明觉厉”、“人艰不拆”……2013年,这些产生于互联网“草根社区”的网络新成语不仅在网络新媒体的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传统媒体中也大行其道,给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交方式带来冲击。虽然在报刊和新媒体中已有一些对网络新成语的相关评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这些网络新成语作专业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意在对这些新成语进行深入探析,以引导和规范这批网络新成语的使用。

  二、网络新成语盘点。

  (一)十动然拒

  ①解释: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她)。用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

  语源: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一位大四男生写16 万字情书光棍节表白,结果被拒。

  例句:人生有一次“十动然拒”也很美丽。

  (二)不明觉厉

  ②解释:虽然不明白(某人)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语源:周星驰的电影《食神》中的对白。

  例句:不明觉厉,直到膝盖中了一箭。

  (三)喜大普奔

  ③解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 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 含有幸灾乐祸的性质。

  语源:百度化学吧。

  例句:他知道这个消息可以喜大普奔了。

  (四)细思恐极

  ④解释:仔细想想就觉得很恐怖。

  语源:无从考证。

  例句:这么乱! 怎么办! 我细思恐极啊!

  (五)人艰不拆

  ⑤解释: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语源:林宥嘉歌曲《说谎》。

  例句:人艰不拆,求别说。

  (六)说闹觉余

  ⑥解释: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

  语源:无从考证。

  例句:我觉得有时自己真的很说闹觉余。

  (七)啊痛悟蜡

  ⑦释义:啊,多么痛的领悟(蜡烛)。

  语源:辛晓琪歌曲《领悟》。

  例句:美女不是你想追就能追到的,啊痛悟蜡。

  (八)火钳刘明

  ⑧解释:是“火前留名”的谐音词。 火钳是民间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或者煤炭的一种使用工具。火钳刘明是古时候一位有名的铁匠。 现指在所发的帖子火之前,先留个名。

  语源:百度贴吧。

  例句:不多说,迅速来火钳刘明。

  此外,还有“男默女泪”、 “社病我药 ”、 “冷无缺”、“ 请允悲”、 “语死早”等网络新成语,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一一赘述。

  二、网络新成语的特点

  将收集到的网络新成语和传统成语对比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批网络新成语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特点

  传统成语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定型性,具体表现为:(1)构成成分固定,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替换。(2)构成成分的次序固定,一般不能随意变动。 (3)成语的结构固定紧密,一般不能拆散开来,也不能随意插入其他成分。

  这批网络新成语则明显采用了西方缩略语的方法,修辞学上称为 “节缩”,也叫简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谈节缩辞格是这样的: 它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减短和缩合, 于意义并无什么增减。 由于字音字形比较短少, 说起来写起来比较简便, 听起来比较简洁。 “节缩”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删节型。 即将原短语删节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留下另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清华大学”节缩为“清华”、“中国人民解放军”节缩为“解放军”。 二是归并型。 根据语义的组合原则, 从原短语中选取其中几个语素重新归并组合以构成词语“节缩” ,例如“人民警察”节缩为“民警”、“检查修理”节缩为“检修”。

  不难看出,上述网络新成语是在原句基础上通过“归并型”节缩得来的。 “不明觉厉”是从原句“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中分别提取语素“不”、“明”、“觉”、“厉”组合而来。 “人艰不拆”是从原句“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中分别提取语素“人”、“艰”、“不”、“拆”组合而来。 和传统成语相比, 这些网络新成语的语素提取较为随意,结构也较松散,“人艰”和“不拆”之间的凝固性不强,构成成分没有完全固定,“艰”可以被“难”替换,说成“人难不拆”。从这个角度说,与其称它们是“网络新成语”, 还不如说是由四个语素临时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语素组合体。

  (二)语义特点。

  1.网络新成语联想性不强

  传统成语的意义多是在受语法规则支配的基础上又受修辞规则支配而产生的,字面意义由语法规则产生,引申义或比喻义是靠修辞规则产生的。

  如“狼奔豕突”的基本意义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引申开来就具有“成群的坏人到处侵犯,乱冲乱闯”的特定完整意义。这里的“狼”、“猪”和“坏人”之间的联想性强,因而由其基本义很容易得出引申义。 而这批网络新成语的联想性不够强,如看到“十动”很难想到“十分感动”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单看字面意义简直是不知所云,理解起来也就艰涩难懂。

  2.网络新成语概括性较弱

  传统成语因其结构的凝练性而具有很强的概括意义,可谓见字而识义,如“百孔千疮”中的“白”、“千”概括数量多,“孔”、“疮”喻破坏,组合起来表达“破坏得非常严重,或毛病很多”的整体义。和原句的语义内容相比, 虽然传统成语在表层上减掉了一些内容,但从语义深层来分析, 那些已经消失的语义内容与表层语义内容仍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或者说具有一种隐性的逻辑联系。传统成语凝缩和概括了原语句的语义内容,从表达效果看,比原语句更简明、更含蓄。

  而以“十动然拒”为代表的网络新成语虽然在形式上更简洁,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却很松散,那些消失的语义内容与“表层”语义内容缺乏逻辑联系,因而概括性很弱。 “十动”不是“十分感动”的概括义,“不拆”不是“不要拆穿”的概括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不易大范围传播和流行开来。

  三、网络新词语的成因

  网络新成语的制造者主要是网民,青年网民尤其突出。 从这批网络新成语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出发,可以归纳为以下成因:

  (一)创新心理
  
  作为创作主体,青年人“追求时髦,乐于创造,喜欢标新立异;同时,他们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大,较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的交际符号”。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有新生时代烙印的心理特征在各类群体中陆续呈现,这类情感在现有语言中根本找不到适合的表达词汇。 于是,一些特定的网络热词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下进入现实的社交世界,并被快速炒热。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翼青这样看待网络热词的出现。正因为现有的词汇很难准确表达特定情感,网民们便别出心裁,炮制出了这批网络新成语。

  (二)时效心理

  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率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 因此,为了满足网络上“快、简、明”的要求,网民们很少用长句、复句,节缩成语应运而生,尤其在网络聊天中,大大提高了打字效率。

  (三)从众心理

  很多网民, 特别是中小学生网民, 认为使用网络词语是一种潮流和时髦,便盲目跟进,乐此不疲。 他们不但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这些新词,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口语,甚至作文中也使用。2013 年 8 月 15 日中国经济网⑨发表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流行文化还是生拼硬凑? 》一文中说道:“这类词语的泛滥引发不少老师和家长的担心, 害怕导致孩子的语言表述能力下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语文老师说,近期在学生们的作文中也发现了这些词语,但也只能引导他们尽量减少使用。 ”

  (四)放纵心理

  网络世界具有虚幻性和隐蔽性, 在这种特殊语境下,在网上聊天的网民们也就更容易、更无所顾忌地大胆创新,在语言使用上敢于蔑视传统规范,突破常规。

  四、网络新成语的评价

  网络新成语出现以后,各界评论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限于篇幅,这里列举了几条代表性的意见。

  2013 年 8 月 13 日台海网⑩发表了《网络频现“缩写”新成语:是语言丰富还是退化》一文中列举了不少专家和网民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院长接受采访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

   呵呵感言:不必大惊小怪,无端制造恐慌!我坚信中国的汉语语言源远流长, 丰富而多彩地健康发展着。

  绝不会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而面临退化!阎笑古:不能一概地认为语言退化了。网络语言有其鲜活灵动时尚的一面,也有失范低俗的因素。 远离网络的提法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某些语言失范低俗现象,也不能归咎于网络,而应当努力提升人的素质、品味和追求。

  2013 年 8 月 13 日《中国文化报》的一篇《“不明觉厉”等网络新成语玩的不是“智商”是“寂寞”》文章指出:《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上说:“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已走上囧途,既没有吐槽、卖萌的创造力,也没有‘白骨精’‘蛋白质’的幽默感,纯粹是生拼硬凑,无趣且无聊。 ”

  2013 年 8 月 23 日新民网②转载了新华网的 《网络成语微博上风行 小伙伴们“不明觉厉”》一文,文章指出:对于“网络成语”现象,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创意为王”的地方,“在网络上,只要你够新、够创意,就很有可能火起来,但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数也就是一阵风的事情,只要网上有了新的热点,这些‘网络成语’大多数很快就会被遗忘”。

  五、结语

  网络新成语的出现满足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和他们对网络交际快速、简要的需要,但是这些词语带来的大量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也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

  对于这批网络新成语的使用,我们应自觉地适当限制,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 如果无限制地进入中小学生作文,或者进入新闻报道、公文等公共服务领域,势必造成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也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安丽卿.成语的结构和语音特征[D].兰州大学,2006.
  [2] 白曦.汉语成语“节缩”论析[J].学术交流,1991(3).
  [3] 史均翰.汉语成语定义新解[J].:南 阳师专学报(南 都学坛),1988(1).
  [4] 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 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5] 韦铭,张昊.“解码”网络热词流行背后[N].南京日报,2013(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