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翻译交流中模糊语言学的运用

时间:2014-05-17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本文字数:3512字


论文摘要
  虽然提起“模糊”一词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含糊不清”,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了解模糊语言的重要作用,其中贬义的成分也在不断淡化。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非常大的语言,它在表面上是模糊的,但是在本质上确实明确的,此外它还有表达内容明确指定和表达形式灵活多变的优势。

  一、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遵循合作的原则,这样交流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准则,即数量准则、明了准则和质量准则。数量准则要求交流双方贡献的信息量符合当前实际所需,即不要让用于交流的信息多于实际需要的信息,这样双方才能抓住彼此语言中的重点与核心涵义,避免了被其它不重要方面所影响。明了准则要求交流双方在表达时要避免晦涩难懂和易造成歧义的表达,比如少用或不用当地的方言和多涵义词汇;交流要分为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时间尽可能短暂,从而能使聆听方对内容的记忆更加清晰;交流还要是有序的,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内容进行排列,比如在了解双方国内情况时,可以从文化、教育、科技和农业等方面分步交谈,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质量准则呼吁人们提供真实的信息,不得故意说谎或歪曲事实,不得在交流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要求诚实不仅意味着交流的可靠性也避免了因虚假陈述而带来的灾祸。

  2.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宁愿使用模糊词语或取消或降低会话中想要表达的含义,为什么他们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的偏好模糊语言是因为礼貌原则的缘故。人们在交流时会有意识地考虑到礼貌,这种行为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和较少谈话中的尴尬感。礼貌原则包括多个方面,第一要减少自我赞美增加他人肯定,这样能使表达双方更加谦虚,同时来自于他人的肯定与赞美更能激励自身在交流中对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第二要注意聆听他人,不能一味地擅自决定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式,这样才能降低彼此之间的反感,增加交流的趣味和舒适度,从而使交流双方都能从谈话中得到收获;第三要遵循同情原则,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要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避免或减少分歧,比如说我感觉我应该告诉你这个坏消息,这对你以后的事情有帮助,但是却不能堂而皇之地将其公之于众,而应该私下告知即可。

  3.保全原则。保全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即保全说话者和聆听者双方的颜面。演讲者希望能够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免失去自己的颜面和挽救听话者的兴趣,使用模糊语言能使演讲者的承诺比实际上不清楚和帮助发言人否认有关责任,从而使说话者的颜面得以保全,或者当他们不知道和不了解某一学科知识点时,他们往往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来进行会谈和交流,从而避免尴尬。例如:一个体育评论员在世界性的评论节目中希望某一运动员得到冠军,但是考虑到这名运动员没有得到冠军后他的颜面问题,评论员就可以使用模糊语言来掩盖他们的不知情和不确定。在交际中,根据礼貌原则说话者会尽量避免使用威胁性或者确定性语言来保全聆听者的颜面,人们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因为利益问题而使用模糊语言来取得人们的尊敬和好评,同时聆听着也不会因为听到讽刺性或者威胁性的语言而感到尴尬,比如借钱时询问对方“你能借给我500美元吗?”,通过使用“左右”留下更多的余地给聆听人做出选择。

  二、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1.改善交际气氛,隐瞒信息。在沟通时,模糊语言往往是为了向聆听者隐瞒某种程度上的信息,比如,领导者询问职员:“你能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这一工作?”职员回答:“可能三到四天内完成工作,至多不会超过5天。”这种“三或四天”的说法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无益的、不够丰富的。另一方面它还可能是回答者真的不想明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好,所以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模糊表达式也起到隐瞒信息以达到某种效果的目的。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外国人高度重视隐私,所以当你跟一个外国人交谈时,你不应该问一些关于他们的年龄和收入的问题,但是中国人常常忽视这一点。但是为了使谈话进展顺利,外国人会给出 “女人不喜欢谈论年龄问题”或者“我的收入足以维持生活”等等模糊而简短的回答,这不是用来节省时间,而是表达一种心情。其含义是“我年龄多大(赚多少钱)与你无关。”当人们不希望听者了解一些情况或意识到他的意图时,就会使用模糊的单词或表达式来隐瞒一些信息,这种模凌两可的表达方式看似并没有尊重对方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缓和了问题中的尴尬气氛,给话题转变提供了可能,促进了谈话气氛趋于缓和。

  在一些比较正式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模糊语言能够帮助表达者顺利地隐瞒一些敏感而机密的信息,从而帮助交流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周总理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答记者提问时,一位西方记者贸然询问中国银行有多少人民币,当中国外与会人员都感到无比尴尬时,总理面带笑容地回答:“十八元八角八分”,并解释中国人民币发行的面额加起来总共十八元八角八分。这样一来既解答了记者的提问,又维护了我国的国家机密,这种没有硬邦邦回答无可奉告的模糊语句应用形式也遵守了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使用的礼貌原则。

  2.填充语言中的间隙。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视为一个缺点但更多是作为一个优势出现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时,聆听者会使用模糊的单词或者短语将表达方语言中的涵义传达出来。这种情况在中外交流时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的成语、歇后语和俗语,这些词句表意精炼、字数较少,因此在翻译成外文时往往会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填充其中的空隙,比如增加主语和定语等语法成分,营造内容发生的外界环境和说明主体表达人等等。例如一个中国人在给外国人描述当前国际社会动荡不安时,他想用中文中无法无天这一成语形容犯罪分子的猖獗,但是当他用英语表达这一意思时就要加上“一个人”这一主语来辅助进行翻译,这里的主语“一个人”并不是特指某一人,而是广泛地指所有进行恐怖活动的人,虽然没有特别定义主语的身份,但是并不干扰国外人对于对话内容的理解。

  3.使语言表达更加婉转,充满礼貌。人们沟通效果的成功实现,礼貌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彼此都彬彬有礼、相互配合,试着尊重彼此的感受,以保持他们的谈话能在礼貌的气氛中进行并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表达人使用模糊单词或词组使表达的内容更委婉、隐蔽和礼貌,从而使听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信息内涵。尤其是在讨论某一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事件时,使用模糊的单词或表达式是不仅能很好地传达人们的意图,也可以用来尊重他人。在日常对话时,中国人更偏向于将自己处于比较低一点的地位,比如称呼自己为“鄙人”,自己的家为“寒舍”,尊称对方为“老人家”等等,这并不是要表现自己有多卑微,而是出于一种中华传统礼貌原则。相比较之下,外国人更加重视自己在事件中的主导地位,比较偏向于使用直接性语言,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比如B叫A帮他到商店带一点东西:

  A :So you ’d like some apple?

  B :Or something.Anything eatabl will do.在这里A有意识地消弱了对B的命令,其实最后B仍旧会带苹果回来,但是这样的对话会给B内心被尊重的感觉,也礼貌地表达了A的真实意图。

  4.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量,是语言表达更加灵活。跨文化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具体表现为数量准则、明了准则和质量准则三个方面。

  其中数量准则要求人们所用于交谈的语言要包含准确的目的信息,不能提供超出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对方感到疑惑和产生理解偏差。以一个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北京为例:

  The Tian An Men Square is about 500 meters far from here。

  在这里,北京本地人并不知道外国人在听完介绍时想要采取何种方式前往天安门,但是也不能将每一种交通方式的路程都一一列举出来,因此就采用了模糊语言进行回答。“500 meters”表示确定的中心思想,无论是否有偏差,真正地路程也不会比500米多或者少太多,而“about”模糊了确定的空间距离,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信息量,在这里外国人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多而疑惑,同时也不会完全没有明白对此地到天安门的距离。

  三、结语

  本文从模糊语言的特点出发,梳理了模糊语言学在跨国际交际中的应用原则,最后介绍了模糊语言的一些具体应用途径,希望能给从事模糊语言研究的人员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相梅. 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学应用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04+110.

  [2]赵艺红.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积极功能[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49-52.

  [3]李惠敏.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探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88-9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