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边境城市语言使用调查的具体情况

时间:2017-01-14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24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珲春市民众语言生活状况研究
1.1 1.2:国内外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概况
1.3 1.4:边境城市语言使用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二章:珲春市居民语言使用背景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第四章:语言态度调查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珲春市语言交际情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3 调查的具体情况。

  1.3.1 调查对象。

  本文以具有珲春市户籍的并且长期居住在珲春市的居民为调查对象,主要研究珲春市居民的语言生活情况。

  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将调查的取样范围定为:三条商业街(珲春西街、首善路、龙源西街)、一个地下商场(珲春地下商场)、一所高中学校(珲春市第二高中)、一家语言教育机构(珲春市博宇外语学校)、三个农区村屯(红星村、炮台村、南山村)。笔者围绕珲春市第二高中139名学生,辐射其家长,并在珲春市商业街和地下商场等处随机发放问卷。这样的方式基本上能够保证被试的样本特征与当地的人口信息大体吻合。正因为如此,样本信息与代表性的可信度较高。

  1.3.2 调查研究方法。

  1.3.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一般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收集数据。通过向考察对象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作答。本次调查的问卷由笔者根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本文所需调查具体内容制作而成。通过珲春市当地校友协助发放。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在当地同学的协助下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其中的487份,其中473份问卷有效。

  1.3.2.2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从事物质的层面进行研究的方法,是语言生活研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本人所采用的深度访谈法,就是在走访过程中对珲春市言语社区内的居民按照事先预定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对珲春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中的典型、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好记录。根据对话内容和访谈笔录归纳整理出涉及主题的观点。

  1.3.2.3 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还可以称为"局内观察".这一研究方式根据具体操作程度的不同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半参与式和全参与式观察。

  其中,半参与式观察也就是在不打扰被观察者正常的生活状态的前提下,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进行观察。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半参与式观察法,深入到珲春市地区,在搜集了较全面和生动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力求对珲春市言语社区内居民的语言生活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

  1.3.2.4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本文在进行调查过程中同时使用文献分析法从而增强文章的理论支撑,釆用比较分析、分层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尽可能客观地对珲春市语言生活的情况进行描写。

  1.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珲春市语言生活研究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个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涉及语言使用和语码转换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为语言态度的相关问题。共计20个题目,全部为选择题。

  在具体实施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围绕珲春市第二高中的139名同学,并辐射其家长;同时,通过在以商业街、地下商场等人流较大的位置随机发放问卷。本次调查有效问卷比率高达94.6%.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这一现象随着语言的产生便开始存在,只不过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概念。"语言生活"这个概念在 1999 年国家语委工作会议召开后方才开始正式流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陈章太先生在多年的观察中提出,"语言生活就是人们在面对生存、交际和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对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

  从中可见,陈先生将语言生活近似地等同于语言使用情况。这个定义虽然简洁明了,但没有明确界定"使用情况",导致了操作性不强。李宇明先生另辟蹊径,希望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尝试阐释语言生活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情况是指人们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后来他还将语言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开发与应用等与语言相关的各种活动都纳入了语言生活的范畴。从中可见,李先生对语言生活的界定过于侧重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语言学导师谢俊英从操作性的角度对"语言生活"进行了定义。她认为"语言生活,指一个国家、民族,或者区域、团体、家庭,在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变化等方面所呈现的一般状态".与前两种定义相比,谢俊英先生所提出的方案显然在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两个层面更易被人接受。但这这种操作性也只限于一般状态,而忽略了那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殊方面。

  众所周知,语言生活是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时间是语言生活调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与时间相匹配的调查结果,才更具有现实价值。

  1.4.2 言语社区。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又被称为"言语共同体"、"言语社团"、"语言社团" 等,这反映出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不同的理解".

  英国学者赫德森(R.A.Hudson)在《社会语言学》这本着作中,"将各位学者对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论述进行梳理: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以语言为标准,认为 "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所有人" 即可称为言语社区;美国语言学者霍基特认为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称为一个语言集团,在一个集团内,他们使用共同的语言,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交际,这个语言集团便是言语社区".我们可见霍基特在赫德森的基础上,增加了集团内交际这一标准;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强调的重点由共同使用语言转移到交际上,认为言语社区是指使用言语进行交往的特定群体;美国着名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对言语社区的定义也强调交际方法,后来又加入了"语言差异"这一标准。1964年他认为言语社区是使用同一套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并凭借语用上这种有意义的差异来而区别其他言语集团的人群;社会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认为言语社区是在共同遵守的言语符号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在公开场合或是变异的抽象模式中观察到的准则,由此定义可见他着重强调的是语言态度。

  我国社会语言学专家徐大明先生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定义言语社区,并首创地提出了"社区第一"的观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言语社区的概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明确了本文做研究的言语社区的概念界定问题,即本文所研究的言语社区具体指由珲春市地域范围内的有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

  1.4.3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接触是一种社会接触,是操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通过往来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徐世璇(2003)认为"语言的相互接触,是语言之间,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语言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对语言造成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影响".

  胡开宝(2006)认为,"语言接触包括语言内部接触和语言外部接触,前者又称为直接语言接触,具体表现为口头交际形式;后者又称间接语言接触,表现为语言经文化传播产生的接触".

  语言接触是研究语言演变的重要理论。戴庆厦(2006)指出"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影响,既有轻度的或表层的影响,也有重度的或深层的影响".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语言演变一般包括:语言兼用、语言转用和言语功能变化。

  1.4.4 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需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这三个方面分别是: 感情方面和理智方面;个人和社会两方面;上加和下加的语言态度。

  首先,从人的感情方面所考量的语言态度,是指话语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表露出的对一种语言使用的情感或情绪,这种感情倾向往往与人习得语言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都密不可分。与之相反,从理智方面考量的语言态度其差别主要在于理智方面的语言态度主要是从语言的功能性出发进行考量的,它是人们对某种语言出于社会功能角度的价值评判。

  其次,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语言态度,其中个人的语言态度,主要指个体的感情方面和理智方面的语言态度情况;社会的语言态度, 指整个社会整体对感情语言态度和理智语言态度两个方面的反应和评价。又由于语言态度的重要地位, 各个国家都在通过制定一定的语言规划来对其施加影响。

  再次,通过考察是否有政府进行干预这一情况,"将有政府干预的语言态度称为上加语言态度,把无政府干预的语言态度称为下加语言态度".前者即有政府法令作为强力后盾,后者没有政府法令为后盾,由社会自然形成。但是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那么绝对。因此,政府制定的语言规划,或多或少地都会参考社会的意愿。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