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4 共2811字
标题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没有精心预设哪来精彩生成? 新课堂呼唤生成的课堂,事先必须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 教师的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 “生成” 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把握,因势利导及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句话“预设”是指教师要备好课,“生成”是指教师要上好课。怎样才能上好课?个人反复研究教材和学生,集体备课,这是预设过程。 集体备课是集思资源共享, 预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能及时观察调控学生和教学流程,并提出新的问题, 把握课堂节奏, 学生积极思考,全面表达、探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较好地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巧设问题情境,学生轻松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得问得巧。 ”所谓“巧”,即问的艺术,它直接影响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教师要没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 设计开放、有趣、 富有思维含量、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索空间,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促进学生主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

  (二)巧设活动环节,学生体验感悟

  儿童天性爱动手。 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探究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操作的平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 ”时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图片,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 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给这些图片分类,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出一类图片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类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对称轴。 学生在操作中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又体验感悟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学生变“枯燥学习数学”为“兴奋感悟数学”,兴趣盎然。

  (三)巧设讨论时机,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 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质疑补充,互助互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迸发各种灵感。 如教学“角的认识”,角的大小到底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有的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有的说角的大小既与边的长短有关,又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想法不一,结论有别,教师不轻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际举例验证, 或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或批判别人观点的错误性,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交流,最后在事实面前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正确的结论。

  二、扑捉思维亮点,自主探究

  数学课没有了探索就没有了生命, 何谈发展? 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先导。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观察思考中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观察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时 ,预设一个简单教学情境: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 1/3,5/6,7/9,3/15……然后师生比赛: 看谁能最快判断出那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当教师获胜,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子,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驱动下,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二)在大胆猜想中尝试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究,实现知识迁移,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 学生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 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 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这一猜想。 学生在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后,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在操作实践中感悟

  动手操作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学生心理深层感悟的过程。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三、积极评价,有效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 教师教准确把握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教师敏于点拨,学生乐于思考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解题思路往往因人而异。 我们要深入浅出地点拨学生,开拓他们思维。 从学生杂乱无章的见解中巧妙筛选学生独特的理解,引导学生乐于思考。 实践证明,教师抛开空洞的表扬,用发自内心的肯定、鼓励和鞭策。 师生心灵的交流,会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学习和体验数学。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改实施中的作业在内容、形式、批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作业评价缺乏鼓励性, 评价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 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品质等方面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 所以对学生的作业应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

  总之,要切实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课堂就是主战场。 影响课堂高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是关键。 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