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中如何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作者:林启堂
发布于:2017-03-08 共2791字
  摘要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表达[1].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2],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强的[3],但如果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时,教材中提到了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并将其引为案例教学。笔者在完成教学要求之后,以《孙子算经》中“荡杯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教师简略向学生解释意思:“有一妇人在河边洗杯子,官吏问夫人:’你洗那么多杯子是来了多少客人?‘妇人回答说:'2 人用一只碗,3人用一只汤碗,4人用一只肉碗,一共使用了65 只碗。’”笔者让学生运用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知识进行解答。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会觉得有趣,另一方面会产生好奇。这样的题目真的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答吗?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荡杯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皆可以采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思考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融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同时也发散了思维,达到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之所以抽象,除了因为数学领域包含着各种图形和符号,还在于它具有大量的定理和概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结合实际,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圆”时,就涉及了数学领域的多个概念,如“弦”“弧”等。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必须要在理解定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如“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线,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4]在这条定理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圆的“弦”和“弧”,单靠概念想象,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模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图形来解惑。如根据以上概念,可以画出图 1.
  
  运用图形讲解概念
  
  借助图 1,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弦”指的是AB 这条直线,“弧”指的是ACB 这段弧度,而“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线,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的意思就是穿过圆心的直径平分AB这条直线,且同时平分 ACB 这段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图形的展示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概念在脑海中构建图形,最终也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领域中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和定理,但和语文概念不同,数学概念是对某个数学定理或数学解答方法的高度概括[5],它包含数和形的想象空间,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就难以明白。教师结合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向学生授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置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对错能力反映了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同时,学会判断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6].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概率初步”中,关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虽然容易理解,但将这条定理运用到实践中却不容易辨别。如教师询问学生:“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吗?”如果学生不懂生物常识,可能会认为“生男孩生女孩问题”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因此,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以下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①箱子中装有3个白球 3个黑球,白球和黑球拿出来的概率是一样的。②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出剪刀、石头、布的概率不一样。③一个骰子扔五次,出现 1点到6 点的概率不一样。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最终也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计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述完某个知识点之后,要设计相关作业,通过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率”这一章节时,学生刚开始接触概率问题,教材主要指导学生会使用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课后作业:①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 次,至少有一次出现1 点的概率是多少?②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 次,有两次出现1 点的概率是多少?(注:以上两道题目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解答)
  
  在以上题目中,教师提出了让学生采用三种解答方法,也就意味着学生除了要使用教材中提到的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还要思考另外一种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会进行思索,最后一种解答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高中的“统计概率”知识,可能不知道第三种解答方法,会带有疑惑,期待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将作业收上来之后,随堂向学生解惑。
  
  ①题中的第三种解答方法为:
  
  1/6+1/6×5/6+1/6×1/6×5/6=91/216
  
  看到这样的解答方法,学生会产生疑惑,思考过后询问教师这样的解答原理是什么?教师向学生解释:“一个骰子一次性扔 3次,至少有一次出现1 点的概率”也就意味着三次都出现 1点的概率,而我们如果将骰子只扔一次出现1 点的概率为1/6,不出现 1点的概率为5/6,依照题目的意思,最终答案就是91/216.教师讲述完第一道题的解答思路之后,让学生根据第一题的思路解答第二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二道题目进行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就运用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概率问题本就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的问题,如①题中“至少有一次出现1 点”,“至少”二字包含了逻辑的理性思维,它考查学生要理解“至少”的意思是“三次都出现”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提升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7].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寻找一套能行而有效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学生使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采用逻辑思维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郭名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4(5):13-14.
  [2] 谢云琼。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速度,2016,5(5):164-165.
  [3] 王鹏鹏。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2016,6(5):32.
  [4] 徐雪莲。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初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4,12(10):57.
  [5] 李纯兵。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法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5,4(9):28-29.
  [6] 马隆。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J].都是家教,2016,10(9):191.
  [7] 郭跃峰。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8(16):76.
原文出处:林启堂.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18+22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