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有关微信朋友圈的论文(精选范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8-10 共6608字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文中是有关微信朋友圈的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有关微信朋友圈的论文第一篇:微信朋友圈文化中用户表演性生存的内涵研究

  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和熟人之间的“强连接”,与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的“弱连接”有着本质不同。用户在微信朋友圈这个舞台上希望通过表演,营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自我”。由于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兼顾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虚拟环境,用户的表演性生存会致使舆论引导具有一定困难。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以微信朋友圈中表演性生存的现状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并解决微信朋友圈用户表演性生存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场的目的。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表演性生存;虚拟环境;戏剧理论;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移动网民已经达到7亿多,微信的全球用户已经达到10亿左右。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腾讯传》里这样描述微信从0到1的三年: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到2014年1月24日的“抢红包”引爆,这三年是属于微信的“创世纪”时间,它的光芒掩盖了互联网领域里的其他一切创新[1]。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依托于微信的社交平台,是在2014年的微信4.0版本更新上线的。微信朋友圈逐渐成长为当前极富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社区[2]。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一书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比喻成一种“戏剧”,人的各种行为视为表演,而社会中的公共场所是这台戏剧的表演舞台[3]。在这个舞台上,用户总是想展现给观众一个完美的角色。观众所看到的不是这个用户个体,而是他所表演的角色。由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一些技巧来表演,从而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这个表演的行动就是“印象管理”。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给人们提供表演场所的舞台,用户在发布消息的时候,可以选择分组可见、提醒某人看、不让某些人看等,而这个设置可以满足用户主动选择为谁表演,也赋予了用户印象管理的权利。

  媒介依赖是指过度依赖媒介,同时用户在使用媒介时难以解脱的现象。其核心是用户依靠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来满足自己源源不断的需求和目标[4]。浏览微信朋友圈获取朋友的生活信息、参与到近来发生热点的讨论、认知获取、自我呈现,信息发布后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心理,都是朋友圈用户媒介依赖症的原因。

  面对目前存在的微信朋友圈信息“纯”度不足、“正能量”弘扬欠缺等现实问题[5],基于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和传播学中的媒介依赖理论,以微信朋友圈中表演性生存的现状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并解决微信朋友圈用户表演性生存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场的目的。

  二、表演性生存的表现形式

  戈夫曼认为,表演者、观众是一个完整的表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而表演所需的舞台是社会,表演者事先想好的剧情组成了剧本,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不同的形象。在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朋友圈的表演性生存形式在以下几方面显示出其典型特征。

  (一)参与心理。

  在微信朋友圈之前,大家常用的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APP,在看完博主的文章后,如果有人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进行相关评论,这本身是喜欢参与表演的人的做法,而大多数被动的人则只看不评论。但微信朋友圈中的评论仅好友可见,这一功能使很多用户有了想回复的冲动和义务,化被动为主动。戈夫曼提出过,关系好的交往者通常会维护彼此呈现的面子。用户可能会想,朋友发表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动态,有共同好友的人大都点赞和评论了,如果自己不去评论的话,就会被隔离,所以也会去评论。

  因为害怕被群体隔阂,所以用户积极参与到朋友圈发布信息者的演出中,而在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和演出形成了互动,使演出者在表演的时候获得了被关注的快乐。虽然这种互动是由被动转化而来的,但是也能让演出者获得被关注的快乐,而观众也会想到当自己发布这样的信息时,别人也会为自己点赞或者评论。

  (二)印象管理。

  戈夫曼认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另一方的行为,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印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做出的行动就是印象管理”。同样在微信用户也有相关印象表现。一是表演出自己梦想中的形象。这是微信朋友圈用户普遍使用的一个表演方法。就是发布很多自己梦想中的美好形象,展现自己生活中伟大的一面。二是故作高深的表演。表演者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语言,在微信好友面前塑造出一幅看破红尘的样子,想给观众留下一种自己水平很高的印象。三是为现实尴尬做解释的表演。有的表演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做了丢面子的事情,然后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这些事情,找到倾诉的对象,反而让对面子的事情得到了释怀。

  三、表演性生存的主要目的

  舞台表演是需要预先安排剧本的,影视作品是需要预先脚本的,但生活中没有剧本或脚本,所有行为都会立即呈现。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开始扮演某种角色并展现其特色时,总希望观众会认真对待这种独有印象,最终获得大众认可。换句话说,表演者是具有某种目的性的。那么,微信朋友圈用户的表演性生存是为了取得什么成果呢?

  (一)追赶潮流,塑造理想自我。

  朋友圈用户的表演性生存也是人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自我表演越积极,表演的生活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过程中获得的赞赏与回报率越高,更能符合社会化的需要。实际上,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人们的表演去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使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各个角色都得到他人的认可。朋友圈用户的表演性生存的推动力是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从而和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降低社会焦虑感。

  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社会高节奏化、个人隐私化、空间阻隔化等特征很容易促使社交焦虑症群体的产生。朋友圈用户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娱乐的行为,还是一种自我呈现的行为,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获取他人认可的行为。通过展示理想中的自我来获取他人赞赏,是营造与他人和谐关系的手段之一。朋友圈用户的表演为实现自己预期的形象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存在感的提升,降低了社交焦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1.png

  四、表演性生存的主要问题

  微信朋友圈可以创造的人际关系可以实现他人对自己认识和尊重的需求,可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是随着发展,也会出现信息“纯”度不足、“正能量”弘扬欠缺等现实问题。

  (一)信息安全问题。

  朋友圈的可见功能可能使非好友获取私人信息,朋友圈中发布的表演信息可能会被他人盗取,引发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智能手机的普及实现了日常表演的网络化更加便利,人们倾向于在网络空间里面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自己的个人形象不断优化扩展,容易造成某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过分包装问题。

  在流量至上、眼球所到之处皆经济的时代,自媒体为了让人们在朋友圈转发,不惜歪曲事实,标题夸张。而微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会促使自媒体的观点快速传播,并且在传播的同时为了塑造某些形象,还会附和某种观点。

  (三)过度依赖问题。

  根据媒介依赖理论,朋友圈的大量使用用户也会产生一定的过度依赖,用户将主要的信息交流都放在了网络上,或多或少会导致现实人际交往功能的退化,这也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警惕的[6]。

  五、表演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目前人们的人际交往已经全面进入到微信时代,各种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只有解决好目前用户表演性生存的问题,才能为现代人际交往和互利互信提供新的舞台,建立真实、良好的自我形象展示空间。

  (一)合理有度的引导与审核。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大背景下,朋友圈是基于熟人的社交,人们在这里感觉到隐私没有被晒到互联网的大广场中。所以朋友圈舆论应该合理有度的引导,从而保持微信朋友圈舆论的私密性。大多数用户会在朋友圈里面转公共号的文章,对于他们而言,公共号文章的撰写者和运营者就是他们的意见领袖,如果公共号文章内容浅薄,以非理性的评论来博取阅读量,就会快速地给公众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建立相应的微信公共号内容审核机制刻不容缓,这样能引导公共号运营者撰写出高质量的内容,传播出正能量的舆论。

  (二)培养公众的媒介素质。

  媒介素质教育的本质不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媒介素质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媒介环境问题认识层面的培养。对于微信朋友圈而言,只有净化好这一隐形的舆论环境,将信息的把关权下放至个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媒介素质。通过加强媒体素质教育,并定期发布有关欺诈或谣言信息的警告,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并增强用户的自我检查能力和自我引导能力。如果相关培养得当,将比外部舆论监督更为有效。

  六、结语

  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达到满足情感的表演需求。但其中也存在信息安全、过分包装和过度依赖等社会问题。朋友圈用户的表演性生存方便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通过加强审核并培养优秀的媒介环境,可以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从而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腾讯传(1998 ~ 2016)[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2:78

  [2]周晔,郭雅倩.社会比较视阈下的微信朋友圈影响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2):145~ 150

  [3]张长磊戈夫曼"戏剧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表演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7,15:15

  [4]曹冉媒介依赖视域下社交媒体"点赞行为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18,7:22 ~ 24

  [5]周明星.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当代中学生的双重影响及优化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17,22:32 ~ 34

  [6]荆玉梅.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J].传媒, 2017,5:83 ~ 85

  有关微信朋友圈的论文第二篇: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微信作为目前人们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凭借其社交便利、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等特点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青睐。而微信朋友圈部分模糊不清、不切合实际、不负责的言论也为公共事件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传播特征进行分析,从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潜伏期、爆发期、持久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客观看待公共事件。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高校;公共事件;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高校内或者与高校有关的公共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形成一个具有社会公共性的话语事件。根据微信广告朋友圈2020年第二季度广告招商合作计划数据,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人数12.03亿,微信朋友圈日活跃用户数达7.5亿以上。微信作为当前流行的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迅速对高校公共事件表达态度、情绪、信念等,舆情极易被煽动与发酵。面对繁杂多变的微信环境,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探索高校微信朋友圈中高校话语权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

  (一)微信朋友圈的熟人传播特征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在用户发出信息后,其朋友圈好友通过对该信息进行回复、转发等行为进行互动。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网络平台,对受众来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对较高,用户在浏览信息时戒备较低,好友之间经常模仿互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由于熟人网络的传播特征,朋友圈中出现基于情绪、心态等关于公共事件的不当言论时,好友容易被熟人圈子的关系所误导,忽略理性的冷静分析,被动地接受这些不客观的信息,甚至转发扩大影响。

  (二)微信朋友圈的精准传播特征

  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或话题而形成的朋友是构成微信通讯录好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朋友圈用户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认为其他好友同样有需求时,会有较大概率产生信息分享行为,借此来获得愉悦、成就感。在转发公共事件时,朋友圈只能对消息的内容进行转发,无法像微博等平台一样获得消息发布者的信息,信息转发者可以不用顾及影响及来源自由转发。微信朋友圈仅对部分朋友可见的功能,允许用户在分享信息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更加符合切身利益。

  (三)微信朋友圈的易失真和易扩大传播特征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增加,微信逐渐变为高校学生必不可缺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信息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当消息的传播者无法客观地看待事实或者不了解实情时,一些模糊、不切合实际,甚至偏激的言论就可能出现在朋友圈里,使得朋友圈的信息更容易失真。这些失真的信息通过朋友圈的快速传播,有可能形成群体效应。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如果这些失真的信息得到权威人士或者高校老师的转发、甚至是偏激性的评论,这些行为会通过“微信聊天截图”“微信朋友圈评论截图”等形式进一步扩散,甚至形成负面舆论。

1.png

  二、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引导策略

  (一)朋友圈公共事件潜伏期

  朋友圈公共事件潜伏期由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舆论工作的重点应侧重于发现。朋友圈的“部分可见”功能,使得朋友圈在发布时可以仅选择部分朋友,甚至选择指定的个人可见,这极大增强了潜伏期的隐蔽性。如果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听取学生的心声,可能导致学生情绪激化,引起朋友圈公共事件的爆发。此时应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朋友圈分享信息的源头,快速处理解决。同时高校教师应积极关怀学生、疏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实验室心理联络委员应该主动聆听学生的想法,将朋友圈中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至少持续一周留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朋友圈公共事件爆发期

  基于微信好友之间相互信任的心理,在未辨明事件真伪的情况下,仍然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转发和评论,使公共事件迅速扩散。由于进入爆发期往往是迅速的,高校管理者或教师应沉着冷静,迅速作出正面回应,防止舆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立即开始调查舆情的真伪,积极客观正确地回复与解释事件,还原事情的真相。高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舆论,在学生微信朋友圈中传播正向的信息,及时阻止舆论的进一步扩散。

  (三)朋友圈公共事件持久期

  微信公共事件的爆发是迅速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有效地阻断传播,爆发期后即进入持久期。持续期越久,越不利于校园的稳定,甚至会从网络事件演变为现实事件,给高校及师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关系到高校荣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当进入持久期,高校应立即下沉处理,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进度,积极正面地回应学生,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事件热度。

  (四)朋友圈公共事件恢复期

  在朋友圈公共事件的恢复期,事件已经基本解决,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高校学生利益关联性降低,事件热度降低。此时事件已经基本进入平稳阶段,但公共事件仍有复燃的可能。高校管理者仍然要保持警惕,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防止公共事件的二次爆发。微信朋友圈网络公共事件终究是起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广大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所以要通过收集公共事件中高校学生的诉求,分析公共事件从爆发到结束处理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建立公平公正的权益维护系统,预防舆论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高校应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宗旨,引导高校学生奋发学习,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建功立业,而非用于网络事件的发酵。

  三、结语

  网络舆情多有大量不明真相的评论者、转载者,造成短时间的快速发酵,校园舆情往往也有相似性。客观、真实的信息能够避免大部分校园公共事件的发酵,对于应对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建立由学校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微信网络安全队伍,第一时间发现、阻断、处理、引导微信朋友圈舆论事件,从而降低广大师生、高校的利益损失,建设相对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之静高校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特征与建构路径[J].高教探索, 2018(06) : 31-35.

  [2]微信朋友圈广告资源详解[EB/OL].https : //ke qq.com/course/360397?taid=2839639102947277,2019.

  [3]孔倩.从微信的互动模式看互联网群体传播的互动心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20,42(05) : 155-158.

  [4]谭春辉,王一君.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情报, 2020,40(02) : 84-95+102.

  [5]赵建明, 施锋锋微信朋友圈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7(11): 85-88.

  [6]王军杰,黄黎辉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策略[J].传媒, 2020(14): 77-8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