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1+1》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10778字

  第 2 章 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 1+1》

  本章主要论述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 1+1》。从《新闻 1+1》政治传播语境、政治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新闻 1+1》的政治传播学内涵。通过对《新闻 1+1》作政治传播学分析,本文认为与政治权力和谐相处则是栏目创新和改革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

  2.1 《新闻 1+1》政治传播语境分析。

  语境又被称之为语义环境。由宏观层面来看,可将之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由客观存在所构建起的外部环境。其二是由人们历史经验与观念与构建的主观环境。仅当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就语言形式的符号而言,才有特定的指涉。对《新闻 1+1》的研究,也要分别从主、客观的环境探究资源。于是就可以界定《新闻 1+1》政治传播语境的内涵:首先是各界人士尤其是学者与研究人员对《新闻 1+1》展开的针对性的解读与归纳。

  其次是改革开放后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也就是客观环境。

  在政治传播语境中对其进行分析,需要全面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政治说服、政治修辞和政治沟通。其中,政治说服包括政治宣传、政治广告、政治辞辩等,政治修辞以说服群众为目的,而政治沟通能整合政治文化、维护政治系统运作、维护政府形象、保证政治稳定。此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政治说服,就势必要用到政治修辞,而政治说服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政治沟通。

  2.1.1 《新闻 1+1》的政治说服语境分析。

  所谓的政治说服语境,指的是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对于公众的说服力。1999 年,议程融合论被正式提出,这种假设理论主要用于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选择方面。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们在从各种传播媒介中进行选择时是有自身考虑因素的,人们关注的媒体和新闻要从议程设置的各个方面去关注。

  首先,在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上,应该选择受众面广的、符合人们需要和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方面,比如突发事件、政治事件、民生新闻和国际新闻等;其次,在议程设置的主体选择上,应考虑不同群众的要求,注重多样化,使他们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新闻观点的开放度上,让更多的人积极的参与到话题讨论和发言上。很多新闻话题都牵涉到普通民众,让民众发挥个体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媒体给公众话语表达的一种体现,在这个方面,《新闻 1+1》做得比较好,相比其他的新闻评论栏目,其报道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大多数新闻议题只要和政治问题相关,民众的关注度就很高。如果不对政治报道进行选择,则可能会失去报道的有效性,无法达到政治说服的环境,也就无法让群众对政府职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说明《新闻 1+1》报道内容的多样性,现抽取 2011 年 3 月 2 日到 2015年 11 月 2 日期间的《新闻 1+1》的报道为样本研究。由图可见,《新闻 1+1》构成板块主要是以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为主,政治新闻以国内政治题材为主,这方面新闻的政治说服效果及作用不言而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新闻的选取,在这个方面,《新闻 1+1》

  栏目组煞费苦心,为了达到政治说服的目的,相关人员在选取社会新闻题材时,会有意地将选取重点放在能够传播相关政治理念的新闻题材上,而不偏重于普通新闻素材的选取。并且在播出过程中,《新闻 1+1》正式播出之前还会插播几十秒钟的广告,相关广告也是政治宣传方面的题材,受众在观看《新闻 1+1》的过程中,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党的施政方针与相关理念。

  2.1.2 《新闻 1+1》的政治修辞语境分析。

  相对政治修辞而言,其所涉及到的语境是政治主体为了申明自身政治权利的合法与权威性所立足的环境。这一语境不仅时刻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且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语言可谓是无处不在的。由于政治修辞是普遍存在的,正像人们均想要获得正义与自由等价值,故而人们便会不断地参与为了追求上述价值而展开的政治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势必会长久地存在下去。也就是说,这一语境同时有着修辞性与客观性的特征。

  和其他新闻媒体类似,《新闻 1+1》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新闻议题,在恰当的时间和情境下,运用不同的政治修辞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政治话语。否则会产生对政府(政治)的不信任。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正面地讲述和政治有关的新闻事实时,需要媒体进行积极地正面宣传,为政府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对于负面的一些新闻媒介也需要实事求是,为普通老百姓着想作为基点,针对政府和地方官员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严厉批评,真正做到公平、客观。笔者通过对 2011 年 3 月 2 日到 2015 年 11月 2 日《新闻 1+1》的报道中的内容和评论倾向做了抽样统计,得出了如下结论:

  尊重新闻事实、报道真实案例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现实大环境下,要做到客观和公正较难实现。为了维持政府的良好的形象,很多主流媒体一直以来以正面报道为主,反面报道为辅,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的威信力,另外一方面可以让整个社会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下,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政治不信任。但这些媒体却很少去关注这种做法所造成的后果:长期地、脱离实际地虚假宣传可能会引起更多的政治不信任,因为这些民众所知道的事实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有了明显的偏差,会影响人们对社会本质判断的偏差。综合以上几点,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到:在满足民众基本的信息需求之下,将正面报道和反面批评相结合,两者需要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在一定的时间内,正面报道可以多点,而在其他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增加负面的报道,这种报道当然是批评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 2015 年 5月 27 日《新闻 1+1》报道的"专坑中国人的韩国黑中介"为例,这期栏目关注了中国赴韩整容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问题,而在栏目中也提到了呼吁国内有关部门实施对受害人的帮助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法律对这些黑中介进行必要的管理。此类批评式新闻的播出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督促他们更快地完善各种长效机制。

  2.1.3 《新闻 1+1》的政治沟通语境分析。

  目前,关于政治沟通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沟通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理念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广义的政治沟通内容可以涵盖政治的各方各面,具有丰富的内涵;而狭义的政治沟通则是强调政治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即仅指政治信息的沟通。政治信息的沟通和其他信息沟通类似,需要必要的互动和不断了解,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政治沟通则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为政治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助力。政治沟通的媒介是现代的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政治活动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和具体,普通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政府的活动也能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政治信任的建立显得异常重要,沟通媒介便是加快推进当代新兴媒体和传统的新闻媒体的深度融合。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主流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没有树立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造成相关信息的失真,具体表现为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是加重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不信任感,因为新兴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和真实,它们所报道的内容和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相似内容并不完全相符,也就造成群众的认知模糊和不信任感;在报道内容方面,关于政治会议举行的相关新闻最容易让群众产生不信任感,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的较容易使人产生不信任感,与这些相对立的,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如衣食住行、养老、医疗等热点问题的报道则最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因为人们更容易从这些报道中找到归属感,关于这些问题的报道越多就越让人增加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感。而《新闻 1+1》栏目是主流媒体中构建政府政治信任感影响最大的一员,2012年 11 月 29 日,该栏目以"新常委的 15 天工作"为报道主题,细致地介绍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政治局常委从 2012 年 11 月 15 日到 11 月 29 日这 15 天内第一次集体亮相后的工作和生活,这也是中央媒体首次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中央领导中心展示在公众面前,消除了普通群众和领导人之间的隔阂。

  《新闻 1+1》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把公众心中最想知道的真相还给了人民,便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政治信任感。

  2.2 运用政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 1+1》。

  2.2.1 政治权力对电视改革探索的鼓励与推广。

  《新闻 1+1》栏目作为新闻栏目的佼佼者,在政治正面宣传上起到了革故鼎新的作用。促成这种作用生成的原因为:第一是领导的态度,电视台领导团队的先进观念和创新想法,使该栏目得到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可以说领导团队对新闻栏目的翻新和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是管理部门的态度,《新闻 1+1》栏目在播出之后取得了强烈的反响,这种革新之后的良效促使管理部门发现新闻栏目的创新利大于弊,因此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第三是跟随效应,在《新闻 1+1》栏目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很多电视频道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频频对自身的新闻栏目进行改革,大规模的模仿也使得该栏目在创新和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中央方面的表态成为《新闻 1+1》栏目能够得到大力推广的主要助力之一。就电视单位的领导而言,促使他们对电视栏目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两大动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我国传统的媒体发展,主要发表的是我国政治力量的声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力量也开始注入媒体发展之中,所以电视机构的领导者除了要在政治建设上做足功课之外,还需要在企业经营方面下足力气,他们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企业家,不仅要将国家的政治观点有效地传递给民众,更要在经济效益的创造方面做出表率。所以,传媒工作者所要求的效益不但要体现在政治方面,更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央视领导对栏目的审查、赞许和表彰,都表达了上级领导对该栏目的态度。从这也不难看出,《新闻 1+1》栏目之所以能够进行大跨步的发展,也在于其得到了央视领导的多次指示和认可。

  政治导向对于新闻栏目具有绝对的牵引作用。在《新闻 1+1》创办之初,如果没有电视台相关领导对此栏目的肯定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优秀的栏目在公众视野中出现;如果没有得到党政领导的肯定,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直接走进人民群众生活的民生栏目。

  所以,在《新闻 1+1》的引导之下,各种关乎民生的栏目在各个电视台的良好发展态势,都是因为其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换句话来说,传媒和政治不可分割,而且政治倾向对媒体起到了绝对的影响作用。

  与国外的某些私营电视台不同,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内的主流电视台,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要宣传符合党中央的思想和理念的工作路线,所以政治权利便参与到整个电视台的探索与改革当中来,尤其是像《新闻 1+1》这样的电视栏目。政治权利投入到电视台各个栏目的改革与创新当中,一方面可以对电视台的改革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尤其是像《新闻 1+1》这样的栏目,最需要政治权利的干预和支持,这在国外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结合具体的国情,这在中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结合栏目开播以来的反馈,也确实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一方面,政治权利参与到电视台的改革与创新活动中,也能事先给相关电视台设定一个禁区,能让其明白什么新闻可以报,什么新闻不可以报,这对电视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有很多雷区不可以踩,如此便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很好地规避雷区,当然这里的电视台主要是指中央电视台,而栏目就是专指《新闻 1+1》栏目。政治权利参与电视台的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大力推广。

  2.2.2 媒介对政治权力的服从与配合。

  对社会中的信息传递而言,政府的观点要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公众的想法也需要通过媒体让政府明了。所以作为民众与政府最主要的沟通渠道,媒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在言语表达和观点阐述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和表达双方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媒体在传播官方政策的时候需要默默无闻、不露声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媒体的中介作用,而不会被公众生硬地认为媒体是官方的喉舌。随着民众自主意识的不断释放,价值传播的多元化模式使人们从最初较为单一的、单纯的事件认知转为理性的认知。

  理性认知的重要表现就是民众反对歌功颂德式的价值宣传。《新闻 1+1》在这一点上显然是成功的,主持人往往会站在社会民众的立场上宣传政府的正面价值取向,主持人白岩松在评论相关时事新闻时,往往会通过睿智的点评、多元化的视角来寻求民众和政治之间的平衡。例如,在播报 2014 年 2 月 25 日奥凯航空的国产"新舟 60"飞机因为起落架显示故障造成事故这一社会事件时,面对电视荧屏上百万、上千万观众的质疑与误解,主持人仍旧站在主流媒体专业角度,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站在与政治权力对立的视角对事件进行播报与评论。由此可见,《新闻 1+1》作为主流媒体,并没有像其他媒体一样见风是雨将该事件作为炒作热点,从信息传播到行为诠释了主流媒体服从事实的政治权威性质,主持人在《新闻 1+1》节目中以《"新舟"60,惊险的降落!》为主题,合理的控制了传媒客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取向,来减少媒体官方报道中出现的错误,切实避免由于媒体信息传播问题导致与当地民众产生纠纷与冲突,在服从政治权力的同时彰显了其政治传播功能。

  但是,也要在相当程度上认识到官媒,尤其是像中国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的官媒,像《新闻 1+1》这样由其主打推出的电视栏目,在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警醒作用上总是有限度的。在这个前提基础上再来认识到这一点:《新闻 1+1》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推出的一档栏目,能够在这样的媒体氛围里面起到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警醒,虽然有限,但依旧是可贵的。媒介对政治权利的服从与配合,在当前及以后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维护整个国家信息安全与国民团结的重要作用。此外,尤其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新闻 1+1》栏目在这样的严肃的格局之下,能够巧妙地做到不单单只是做政府部门的政策与措施的传声筒,有时也会发出其它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恰恰就是民众想听的,也是最能吸引民众的地方,当然,这里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这些美妙的声音不至于超出政治所要求的大范围,能在这样的处境中为自己谋得这样的发展格局,《新闻 1+1》确实是为整个行业树起了一道新的指向标杆。

  2.2.3 政治权力对媒介调控功能的认同与支持。

  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有人说记者就是无冕之王。纵观世界媒体力量,但凡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媒体的力量都十分强大。媒体不仅可以将政府的观点进行有效的传递,也能对政府行为起到监督作用,这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应证。

  《新闻 1+1》栏目将媒体作用发挥到极致: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将政策内容进行合情合理地解析,也能够将民生民愿民意进行很好地反馈和发问,在栏目中充分履行了媒体的责任,因此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当然,也应该看到《新闻 1+1》栏目对社会事件的反馈是在遵循大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档栏目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在现代生活中,国家对相关政策结构做出了新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事件的很多客观评论不再被简单地认为是反社会、反政府的言论,相反,我国主要的领导阶层还会对这类问题和现象进行整理和总结,希望由此来了解更多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现象。《新闻 1+1》栏目,作为监督行业的主要发言人,在监督政府行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政府相关部门也对此类栏目的运行表示赞许,这样就更加扩大了栏目的正面意义和积极效果。我国媒体行业的正向发展,是在政治权利的大力引导下和主动推动下而完成的,这不仅体现出我国政治力量的发展,也体现出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由过去的一言堂发展模式转变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比如,《新闻 1+1》栏目 2008 年 11 月 26 日,"魑魅魍魉 2009"以《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为题在天涯论坛发帖,之后民众反应强烈,一时间引起了媒体、民众与政府部门的多方关注。在该事件中,《新闻 1+1》栏目组充当了协调民众与事件利益者的作用者,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最终如实给了民众满意的答案。群众作为社会参与者有权利对政府的公共财政相关提出质疑与反馈,政府一向也以"服务民众、以民为主"作为行使职能的出发点,该事件得到了政府涉及部门的一致积极配合,事件顺利解决无疑加大了民众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信任,进一步说明政治权利对媒体调控的认可,不但可以推动媒介履行应有政治传播功能,发挥应有的公共信息传播与调节作用,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和谐统一、共同进退的良好局面,提高政府及主流媒体权威的同时,更是促使民众与政府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

  可以说,《新闻 1+1》栏目的发展是非常巧妙的,它有自己的一种高智慧。类似《新闻 1+1》这样由中央电视台推出来的电视栏目,对政治权利的服从是十分必要且无可更改的,无疑,从这么多年来央视的各档栏目运营实际状况来看,包括《新闻 1+1》在内,它的每一档栏目都始终遵循着这一宗旨,从未更改,但是,这样的绝对遵循是否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是一个大的问题。以往,做一个简单的传声筒,央视或许能维持自己的高收视率,但是现在却不相同了,地方电视台也相继发声,不敢说央视龙头老大的地位不保,但是至少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新闻 1+1》栏目看到了这一点,它在整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在争取大的政治权利对自身的支持与认同的前提下,能够适当地指出自己所倚靠的权利一方的某些缺点与不足,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于是权利一方能够接受它的批评,受众也对这种新颖的电视栏目产生了非常高的兴趣,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3 《新闻 1+1》的政治价值取向。

  2.3.1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毋庸置疑,新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众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未来必将是网络的天下。在新媒体时代,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文化已经对大众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学习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时事也应该适应大众的理念,适应时代需求,代表社会大众的政治立场、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交互更为广泛和快捷,随着民众自主意识的不断解放,人们开始从最初较为单一的、单纯的意识认知转为理性化的认知,理性认知的重要表现就是民众反对歌功颂德式的价值宣传,并对新闻传播价值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意见,当这种意见成为社会主流时无疑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政治意识高压宣传已经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现阶段,体现政治关怀,将民众的贴身利益放置在主流媒体传播的重要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新闻 1+1》无疑赋予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就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也是党和国家宣传自身政策和方针并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因此,媒体在进行适当的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反叛性、反思性的时事报道,在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新闻 1+1》报道看,主流媒体对"十八大"、"两会"等重大政治会议的系列报道,精选了"中国梦""医疗教育等改革""权力监督"等议题,强化了人们对议题的认知,从而将社会注意力和专注力引导到特定的政治方向上来。

  以 2012 年 4 月 6 日的《新闻 1+1》的报道《要"沙湖",不要"杀湖"》为例,该期节目关注武汉市沙湖持续填湖建房,湖面较十年前缩小了一半,《新闻 1+1》站在市民利益角度进行报道和评论,引起社会和媒体强烈反响,在媒体持续的批判质疑式报道压力下,武汉市政府做出回应,将采取强有力措施保护沙湖。这一事例反映,主流媒体的批判质疑式报道能促进政府改善管理,间接地建构了政治信任度。

  随着公民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热情高涨,对获取、知晓、传播、评论政治新闻的欲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与手机参与到公共事件中,一些议题迅速涌入网络公共平台,形成民众议程,然后成为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并最终成为改变政府政策议程的强大推力,这一媒体平台上形成的公民社会力量,正在成为当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渠道。如果他们发现主流媒体只是一味地进行正面宣传,不去关照受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就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从这个角度看,主流媒体若延续"自说自话"、说"正确的废话",不仅不利于政治信任构建,并且使人们对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反感。

  2.3.2 彰显主流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下,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或大或小。媒体们虽然喜欢"捕风捉影",但也不可能记录每件正在发生的事件。他们在选择记录、播报具体新闻事件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新闻事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以及这些利益集团所持的立场和抱有的价值观。

  对于我国大多数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而言,它们身上肩负着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箴言价值理念的责任,一旦遇到重、特大新闻事件时,它们都应该正确地引导公众,发挥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作用。这方面的显着例子如央视在《新闻联播》后播送的《焦点访谈》栏目,它所发表的观点,既是主持人个人所持有的观点看法,同时更代表着整个央视的主流声音,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比如,"以 2014 年 1 月 20 日的《新闻 1+1》播出的《赌博炸死人?》一期节目为例,节目报道了设在贵州大山里的流动赌场发生的爆炸引发 15 死 8 伤的案件。"在播报时间上,《新闻 1+1》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通过栏目组相关记者、专家、主持人等对事件展开的一系列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以独有的节目形式为观众详实的传播了事件全程。这一期节目可以归类于教育节目,以小见大、以典型反面事件为切入点,对社会上恶性赌博事件进行了批判与遏制,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从而巩固和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以政治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贯彻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这些都体现出央视作为主流媒体该有的担当。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媒体,如新闻主持人角度、新闻报道内容角度、政府意识角度等,只有全面地看待新闻媒体,才能更好、更全面的认识它,并发挥它应有的引导作用。

  首先,从主持人角度看,主持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白岩松为例,他曾在《新闻 1+1》开播一周年时说到,从事新闻媒体行业,一路走来,得到的不仅是自己角色成长转变中的经验,还有整个新闻团体的成熟和社会环境的悄然转变所带来的冲击。现在《新闻 1+1》有 30 分钟直播的时间,看起来很短,但却凝聚了自己整整 12 年的付出和准备。这一段感悟道出了白岩松对自身媒体观察员这个新角色的期许与认可,也反映出身为新闻媒体人,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众所周知,新闻观察员白岩松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本人机智、幽默、评语富有深度,故而受到普遍好评。作为媒体人,他们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此外,在播报新闻时,得体而恰当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反映出主持人本身的职业素养,还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观众的好评,使观众愿意被媒体引导。因此,身为主持人,还必须使用得体、恰当而幽默的语言,在无形中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使新闻评论收到更好的效果。作为政治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他们的形象其实就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就要求这些媒体人员始终保持与政府立场的一致性,正确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恰当地引导民众。

  第二,就新闻报道内容而言,它向观众传递着所发生的最紧要的事件。如果新闻报道中出现生僻表述,势必会影响观众对事件的了解,因此,新闻内容在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做到易让观众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在香港的某次新闻报道中,香港主持人提到了"危殆",由于大陆和香港的文化差异,大陆观众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当中的意思,于是央视主持人立即连线央视驻香港记者询问其意思,记者解释道是"伤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意思。通过这种解释,不仅能让观众马上理解其意思,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共同为伤者祈祷,使大陆和香港同胞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知道,新闻从业人员在评论新闻事件时,并不是局外人,而是置身其中的,他们以这样的身份向观众诠释新闻事件。如此,既能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又能对大众起到正面引导和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作用。

  第三,正如前文所述,新闻从业人员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的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政府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在播报社会所发生事件的同时,必须诠释出其背后所隐藏的正面的意识形态。譬如前文提到的 2014 年 1 月 20 日的《新闻 1+1》播出的《赌博炸死人?》一期节目,《新闻 1+1》每天都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对该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报道和评论。

  这些报道和评论,一方面是向大众发布事件最新动态,而更重要的是向大众传播其背后所隐藏的应持有的社会正确价值观。它主张人们正确、理智地看待这一事件,这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理念。《新闻 1+1》栏目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不避免敏感问题,正是这种开放的评论模式和富有深度的解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这种风格在整个主流媒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3.3 进行舆论监督和制约。

  在利益驱动下,媒介不得不千方百计去迎合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故意扭转了政治信息本身的功能和旨趣,播报报道内容由理想导向、批判现实、互换自由、张扬个性的表现形式转变为娱乐消遣、吸引利益、千篇一律。传统主流媒介政治主导与大众信息诉求由始至终处于相互对峙的形势中,成为主流媒体政治传播过程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政府在社会上行使着直接权力,而群众对政府起着监督制约作用,媒介作为传播主体自然是从民众出发,在顺从政府政治权力的同时,也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力,是政府对话群众、群众反馈政府的桥梁。新时期,《新闻 1+1》作为主流媒体与政府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传播政治理念与政策信息的同时,媒介也将关注焦点放在了政府身上,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第四种权力"的作用,对政府管理进行舆论监督和制约,促使政府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要求进行转型和变革。

  《新闻 1+1》与社会热点案件当地多种政治追求、媒介生态资源融合,扭转了以往的文化传输方式和交流传承方式,以全新的方式,汲取更多民生民情,并且对观众作出的反馈和观点进行收集,深入分析观众的反馈,对社会舆论起到了制约与筛选,同时对主流媒体政治传播定位及传播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在充分考虑观众意见的基础上改良传播方式,使更多观众满意。本节所说《新闻 1+1》的政治价值,同样表现为在舆论事件中适时提出建议,积极调节政府上级与基层民众两级矛盾,发挥着社会监督与约束的职能。比如,"2013 年 9 月 16 日的《新闻 1+1》--《企业纠纷,能否拿乘客当'人质'?》这一节目。"节目报道了由于两家国内公司的经济纠纷,使得近 2000名游客滞留韩国的事件,从前期的跟踪、访谈、深入调查,转向后期面向疑点客观分析利益纠纷,对事件进行了合理解释之后,开始正式对话政府,促使政府主动展开发言,主动对自身问题进行表述与分析,在直面政府的过程中,《新闻 1+1》站在民众角度促使政府发现了自身体系不曾发现的问题与漏洞,对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批评和监督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标签:新闻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