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1+1》在政治传播方面的经验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72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政治传播学理论的央视《新闻1+1》探究
【绪论】 《新闻1+1》在政治传播方面的经验研究绪论
【第一章】《新闻1+1》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分析
【第二章】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1+1》
【第三章】《新闻1+1》对国内政治传播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新闻1+1》栏目的传播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0.1 选题来源。

  2008 年,《新闻 1+1》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一档全新类型的新闻时事类栏目,其栏目定位于选取重大、新颖的突发事件,最新发布的时事政策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各大热点事件等制作选题、传播信息。

  《新闻 1+1》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将各种硬新闻作为言论选题领域的支点,并且附带具有深度与力度兼备的独到评论。它有灵活多变的形式,包括以特色标题展示鲜明观点,如《中美关系:如何走,去何方?》、《我的地盘,你做主--城管,管理谁的城市?》

  等。栏目通过运用口头评论与图像评论结合的方式来探求事件背后真相,以最精准、客观、科学的新闻导向来为受众呈现出最本真、最原始的新闻信息,并且对那些可以引起公众兴趣的新闻或者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新闻加以时事评论,做到"同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析",以此来树立栏目制作的亮点。《新闻 1+1》视角独特,评论独家,故栏目在新闻频道开播以来就获得了广大受众的高度关注和极力支持,在收视率方面,也是节节攀升。此外,《新闻 1+1》除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视率极高之外,在许多知名网站上也有播放,点击率颇高,例如人民网、华数 TV、搜狐、新浪、酷 6、优酷、土豆等。

  本文选择政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闻 1+1》,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环境:本文选题来源于对近年来《新闻 1+l》学术成果进行的较为有效的梳理,即学术界的主观环境;另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即我国政治文明推进的整个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们思想变得多元化,同时,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有显着提高。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推进政治文明进步的关键是党的领导,而担负国家改革导向和党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宣传职能的国家新闻传播机构无疑成为宣传正能量的主要角色。就央视而言,从早期的《焦点访谈》到《新闻 1+1》的诞生,都实现了传播政治正能量的目的,只是两者成立的社会大背景有所不同,所受到的特定的政治传播语境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传播过程中所担负的政治传播任务不同。只有在深刻理解《新闻 1+1》的创办背景、内容以及节目运作的具体大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把握分析《新闻 1+1》的政治传播语境,才能为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服务于政治打下基础。

  0.2 选题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媒介在市场经济中也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人们对政治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人脑中 80%的社会图景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作为央视品牌栏目的《新闻 1+1》,对于受众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从政治传播学视角研究《新闻 1+1》栏目具有如下意义。

  0.2.1 理论意义。

  《新闻 1+1》虽然从开播以后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但是它依旧承受了很多停播的谣言,这也正是它作为一档成长型电视栏目所必然遇到的问题,"白岩松辞职"事件更是让栏目再次饱受多方争议。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一些关于《新闻 1+1》的专业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探究其本质,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些定义性论述,而没有把这档栏目放在媒体和社会大环境中去探究和讨论,尤其缺少在政治性传播视角下对这档栏目的分析。这种研究不足的状况并不利于《新闻 1+1》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政治传播学角度来分析《新闻 1+1》,对于丰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完善相关学术研究体系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0.2.2 现实意义。

  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一些主流媒体运用自身的传播力、在公众中的信誉度以及影响程度,为大众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媒体环境。这些主流媒体的代表中就有央视品牌栏目《新闻 1+1》。中国的主流媒体以政治信息传播作为自身的义务和职责。主流媒体不仅需要坚持中央的领导路线,更要注重对其的正面宣传,充当党的喉舌作用。不过,它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在转型期间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具备新闻媒体该有的灵敏度,从而发挥自身作用来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正是因为这样,本文以政治传播学为视角,对《新闻 1+1》的探索才有了重要的建设价值。

  除此之外,《新闻 1+1》曾经多次获得电视制作大奖,所以不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其他的新闻栏目都以《新闻 1+1》为榜样。本文以政治传播学为视角,对《新闻 1+1》展开剖析,探索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可以更好地树立《新闻 1+1》的榜样作用。

  0.3 文献综述。

  《新闻 1+1》自开播以来,就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同时也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尽管学界研究较为丰硕,但是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而以政治传播学为视角来研究《新闻 1+1》尚付阙如,故以下主要从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动态综述及《新闻 1+1》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做相关归纳,在界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有关《新闻 1+1》近年来的学术成果。

  0.3.1 政治传播学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政治传播是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的中文译义之一,同时还可译为政治沟通、政治交往等。国外学者对政治传播涵义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原因之一就是它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研究政治传播的学者背景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各派对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术界认为现代传播学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而现代政治传播学显然更晚诞生,但事实上,现代传播学的形成还有赖于现代政治传播学的研究,两者的产生过程是相互叠加的。首先,两者产生的前提条件都是因为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发展,而中外的媒介发展史表明,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自其产生后就介入了政治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人类社会出现较早的媒介是报纸,新闻史学家对报纸成为大众媒介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总结,除了人口的增长、教育的普及和报纸价格的低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一条件随着电视的出现而变得越来越凸显,美国三档家喻户晓的商业媒体同时期播放了美国总统的选举视频,截取了选举过程中部分内容进行播报,该视频内容主要是以尼克松和肯尼迪竞选为题材,成为了政治传播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针对这次的电视转播,专家对其价值的评说使这次转播成为现代政治和传统政治的临界值和分类标准。自此以后,政治走到了媒介政治的阶段,而身处这个全新阶段的政治家们被要求有一定价值的媒介专业学者对他们进行专业服务。

  可见,媒介不仅为传播学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政治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其次,两者产生的背景都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而战争与政治也总是密不可分。一战中的宣传战和心理战使交战双方都认识到了宣传的巨大威力和作用,许多学者因此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着作,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这批着作的影响,其中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着名作品《宣传与推行》(1935)等对当时的传播媒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传的效果和力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再一次展现出来,于是在战争结束后,一些政治家和社会学家就开始在实施政治宣传以及构建政治学家形象方面使用了宣传的传播方法。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又一批学者也开始陆续加入到传播学和政治传播学的研究队伍中,《人民的选择》(1948)一书再次把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与政治传播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可以了解到,宣传学和传播学是由战时宣传以及施政宣传的探究而促成的,政治宣传探究则是政治传播探究的最初目的。传播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政治相联,与政治传播的研究相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政治传播学的探索正式开始,在美国也有相关的学者对政治传播学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提出二十世纪中旬是传播学探索的初始阶段。在当时已经有不少专家将政治传播应用于政治领域,以求在政府部门、政治传播学家以及普通公民这三者之间产生信息联系,而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探究就是西方国家主流政治传播学派的重点探究领域,此间,狭义上的政治传播学已经有了原型。时间推移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探究政治传播的作品逐渐出现,主要以卢·派伊于 1963 年发表的《政治交流与政治发展》为代表。从这些着作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政治传播学研究进入"多元化"的繁荣时期。学派林立,除了研究政治选举的主流学派以外,还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女权主义学派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另外,还有重点研究制度的政治和文化的政治、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的中程学派。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政治经济学分析、文化研究、符号学、意识形态批判学研究等等。多元化研究促进了观念更新,在这一时期又有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出现,1981 年,丹·尼谋和凯恩·桑德斯在他们撰写的《政治传播手册》中阐述了政治传播研究的产生、成长过程,总结和建立了主流派政治传播研究的专业论述体系及其方法论。作为批判学派的主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同年正式发表《论功能主义批判》。

  政治传播学专业理论书本的出现也是这个时代的成就之一。此后,政治传播学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此外,政治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个阶段也被正式加入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的课程当中。

  政治传播学探索步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相同的探索课题、方式和定义。经过研究的多元化阶段,政治传播各派的分支也越来越多,出现"零碎化"的趋势,为了建立统一的政治传播研究体系,学者们开始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定义用来规范政治传播学的发展。

  (2)国内文献综述。

  在我国,政治传播学研究主要起源于台湾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主要倡导者是着名学者祝基滢,她在 1993 年发表的作品《政治传播学》颇具影响力。该着作阐述了有关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基础内涵、专业知识和方式。另一本影响较大的专着是 1986 年彭芸出版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通过此书可以更系统地了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西方专家有关政治传播学的相关探索。2000 年后,台湾学者彭怀恩对政治传播与沟通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些生活在香港地区的政治传播学者受西方的影响,将眼光投入到社会客观情景的政治传播上,大多是与新闻自由、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重组等有关。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朱立教授对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系统的变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李金拴、陈韬文在 1991 年出版的《大众传媒与政治过渡》一书中,对社会权力重新分配与新闻媒介的互动关系以及市民对政治改革、社会现状和移民问题进行了研究。

  1991 年邵培仁发表《政治传播学》一书,成为内地政治传播学探索的起点,他是中国内地第一个针对政治传播学探索对象做出相关分类的专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的组成部分、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分析政治传播学整体互动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的基础上,做了大胆而又开创性的工作,建立了与西方不同的政治传播学理论体系。刘华蓉在 2001 年发表的《大众传媒与政治》中侧重于阐明大众传媒和政治之间的联系,细致地阐释了大众传媒之所以会出现的政治因素,还描述了其对于政治产生的影响,表明了大众传媒的政治特征和功效,成为在政治传播探索范围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中国大陆另一部可圈可点之作是李元书教授主编的《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视角》(2005),该书对政治传播学作了十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从回顾政治传播学的历史,分析总结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政治传播的涵义、功能,到对政治传播过程的具体分析都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该书还对政治传播学 20 世纪的发展和 21 世纪的研究进行了预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些学者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政治传播学,如李希光教授等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1996)就是从政治传播学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文集。学者刘继南在阐述大众传播与国际之间存在的联系中提到,两者的历史进程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必须有效地结合起来,他的着作《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1999)成为国际上着名的传播学着作。

  0.3.2 《新闻 1+1》文献综述。

  关于《新闻 1+1》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就栏目特色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王磊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新闻 1+1>节目特色分析》中。就节目的创新与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成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说教模式,主要将部分比较受欢迎的典型案例、发生的敏锐事件,由外及里、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同时,还结合影视画面来增强评论技能。陶嘉琦对央视栏目《新闻 1+1》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不仅涉及主持人的主持技巧,还谈到各期节目的特征等内容,并对电视新闻类的评论栏目当前的发展形式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类是针对栏目的创新模式进行的研究。对于评论性的新闻节目,由四川大学传媒研究中心的朱天教授撰写的《<新闻 1+1>:品牌延伸理念下的节目创新范式》,主要对该栏目延伸性做出了研究和判断,包括主持人的主持特色、以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延伸等,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这类型的节目对解析新闻内容比较透彻全面,传播的信息通俗易懂,值得同类型节目参考借鉴。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评论该节目的代表作品是《<新闻 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方式》,文中指出:它结合了主观和客观因素公平、公正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形,它有效地将微观元素和宏观元素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避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第三类是节目比较研究。要想深入了解新闻评论性质的节目,应该从最具代表性的节目进行分析,比如可将央视与凤凰卫视的一些节目作为研究对象。贾雪的《世界因你而生动一一<新闻 1+1>与<时事开讲>比较分析》,从具体定位上探究了两者的异同,提出这类栏目主要围绕"独特、创新"的发展方向,研究的对象以普遍存在的想象、比较受欢迎的谈论性内容为集中点,并对较受欢迎、议论较多的新闻素材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第四类是有关电视新闻评论的硕士论文。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发现,截止 2015 年 11 月,共有 9622 篇,其中硕士论文共有 2587 篇。就 2015年一年就有 51 篇硕士论文研究电视新闻评论的。于是笔者通过搜索关键词"《新闻 1+1》"发现,共有 96 篇。经过翻阅文献,笔者发现这些文献主要是以白岩松和董倩主持的《新闻 1+1》为例,主要分析新闻性评论栏目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参与者所具备的心理素质,用这档栏目的历史因素和发展历程为探讨背景,对相关节目做案例式的剖析。张禹在《我国电视来源评论节目特色初探》中,侧重于剖析当前电视新闻评论在电视传媒业中的重要性,由于电视评论兼具评论与新闻性特点,故而其不仅能够有效发挥传播新闻的功效,还拥有舆论的引领和监管的功效。从论文里还可以了解到很多探索的方式,比如怎样组织选题的策划,选择民生关注的话题,开创评论员的专项栏目等,这些方法在《新闻 1+1》

  中都有很多体现,这也是它和其他过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不同的地方。

  媒体目前所处的形势和电视新闻掺杂的评论性意见,是发展电视新闻媒体所要考虑的方面,学者唐绪军也针对电视新闻的创新性作了阐述,探讨电视栏目怎样采用评论模式对新闻事业进行指导,同时,他也指出要合理利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将信息传播开放化并及时听取相关的意见。

  综上所述,国内对《新闻 1+1》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目本身以及新闻传播角度上,在这些研究中有捎带政治学研究,但是并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着述。《新闻 1+1》

  作为政治文明和上层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其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和节目本身,因此,有必要从政治传播学角度来分析《新闻 1+1》,这也给本文的选题提供了创新点,为完善相关研究体系提供了研究思路。

  0.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思路。

  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择此题目的背景、采用的资源、探讨的方向、研究的主要意义、突出创新精神。

  第一章是《新闻 1+1》的创办背景、发展及其内容和功能定位分析。为从政治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闻 1+1》奠定基础。

  第二章是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 1+1》。本章主要对《新闻 1+1》作政治语境分析,并重点运用政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 1+1》。

  第三章主要阐述《新闻 1+1》在政治传播方面对其他电视评论节目的启示,包括:

  准确传播社会信息,全力维护社会秩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适时提出建议,发挥社会监督职能等。

  结语是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不足作简要的总结。本文主要节选《新闻 1+1》栏目2011-2015 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因为该栏目从 2008 年创办开始历经三年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脉搏,以及受众的使用需求在 2011 年进行重新改版,节选这几年的节目我们可以更具体的把握栏目的制作机制。

  0.4.2 研究方法。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研读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多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读法:在研究之初,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网数据库等多种途径归纳了诸多同本次研究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在查阅期间,分类整理了本次研究可能用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法:论证论文观点不仅需要可靠详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真实可感的现实案例。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为视角,以《新闻 1+1》为探索基点,探索在新型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下,《新闻 1+1》开播的目的和传播的政治文明形态,分析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新闻 1+1》,为《新闻 1+1》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归纳法:归纳总结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如若想成功达成本次研究的既定目标,需要对现有的资料与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到所期望的结论。本次研究立足于政治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综合多个案例,最终分析归纳得到了本次研究的指导策略。

  0.4.3 创新点。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立足政治传播学来分析《新闻 1+1》的研究尚付阙如,本论文运用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对《新闻 1+1》节目及其所传播的价值形态进行分析本身就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借鉴价值。政治传播学,其实际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治说服、政治修辞、政治沟通等等。论文在政治传播视域下分析《新闻 1+1》节目的创作内容和功能定位,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关标签:新闻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