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2 共36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探究
【绪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的传播概述
【第二章】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3.1】微信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2】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扩展的影响
【3.3】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维护的影响
【第四章】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人际传播的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 2013 年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然步入了继 web1.0 与 web2.0时代的第三大发展热潮--"即时网络"时代。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统称为《报告》)中可以发现,"即时网络"时代相对于过去而言,拥有更为庞大的产业规模和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自2012 年以来便始终占据着中国网民第一大应用的地位。如下选取了 2010 年至 2014年交流沟通类应用形式中即时通讯应用的使用情况,用以进一步说明。

  通过上表可以清晰看出,2010 年至 2014 年里,即时通讯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民使用率一路攀升,并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应用排位也从 2010 年的第四位跃居首位,且保持三年之久。

  "当 Internet 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即时网络"时代下的人们进行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即时通讯应用。而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微信在这一发展阶段,凭借其免费的即时化社交功能,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社交工具,发展势头不容小觑。依据上文,本文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 CNNIC 最新发布的第 34 次《报告》关于即时通讯应用的发展状况报告中,首次添加了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究其原因还是手机即时通讯用户总量的迅猛发展,由此可见手机依然是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扩大的主要驱动力。而微信正是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开发的众多即时通讯应用中的代表,它凭借其跨平台提供的语音信息,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服务一跃成为至今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应用。

  另外,《报告》在用户互联网行为解读中明确表示 2013 年微博、SNS 和论坛等中国网民应用使用率较往年有所下跌,而类似即时通讯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契合手机使用特性的应用则保持向上的发展势头。具体来说有 32.6%的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转而使用微信,转移至微信的减少使用微博的网民则占到 37.4%.与传统即时通讯应用和社交网站相比,以强社交为基础的微信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语音通信等特色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即时通讯、公众账号或第三方信息分享和手机便捷支付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粘性,保证了其用户规模与使用率的持续增长。

  0.1.2 研究意义。

  为用户更好地使用微信进行自我呈现,扩展和维护自身人际关系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以自我呈现,人际关系所处阶段和传播情境为切入点,研究微信传播对用户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同以往的是关注点更加集中于微信传播对用户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使微信用户能够对微信传播中的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微信来适当调整自我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

  为微信的人际传播功能设计提供参考。即时通讯应用的主要用途是扩展和维护用户的人际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微信传播对用户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消极影响的研究,使得即时通讯团队在微信这类即时通讯应用的开发和完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微信功能设计的改善提供相关参考。

  0.2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0.2.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类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指的是一种通过设计、发放、收集和分析问卷,系统并直接地积累相关经验材料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对用户的总体情况、态度与效果影响的调查。

  在本文中运用此方法对微信用户的使用行为、互动行为以及相关体验进行调查。

  深度访谈法,指的是一种有着特定目的的,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直接访谈法,是与访谈对象进行的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进而解释关于某一问题的隐藏动机、态度或观点。在本文中运用此方法了解微信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并为问卷设计提供依据。

  0.2.2 研究创新点。

  在即时网络通讯软件--微信热度持续走高的当下,本文将研究关注点集中于对微信传播的冷思考,即在探讨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其消极影响。

  0.3 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0.3.1 概念界定。

  微信传播: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智能终端的免费的即时通讯应用,目前微信已坐拥全球 6 亿用户。从 4.0 英文版微信的上线,其英文正式成为"WeChat",意为我们来一同聊天,这意味着微信的用户不仅仅面向国内网民,更是发力海外,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民的熟人社交平台。

  微信最核心的定位不是媒体,而是社交工具,因而从最开始,微信的传播范围就主要圈定在了微信用户添加的朋友之间。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在承载的多种传播类型中,微信主要是以一对一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因此本文的微信传播是指普通用户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与用户之间所进行的人际传播活动。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情感需求的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是人与人之间在物质或者精神交往过程中彼此找寻需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有基于客观环境发展而来的现实人际关系和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而来的网络人际关系。本文所述的人际关系由于微信所创造的特殊网络环境,呈现出的是一种"半虚拟半现实"的人际关系。与一般网络人际关系相比,大体基于 QQ 好友和手机通讯录的微信人际关系会更加接近用户的现实人际关系,其主要作用是对微信用户的现实人际关系的扩展与维护。

  0.3.2 研究现状。

  0.3.2.1 微信的研究概况。

  纵观国内目前对微信的研究,专著研究较少,且多数集中于如何借力微信来进行营销以获利,如《微信营销一本通》(刘畅,2014),《微信这么玩才赚钱》(王易,2013)等。期刊和学位论文研究则可大致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基于微信用户的研究概况。国内的基于微信用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的使用意愿,使用动机、行为与满足研究。如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网络外部性出发构建微信用户的使用态度影响因素模型(吴茹双,2013),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得出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王潇雨,2013)。

  第二,基于微信本身的研究概况。国内的基于微信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的兴起,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如从功能论讨论微信的社会属性(王艳丽,2013),微信的即时通讯和符号化是微信兴起的主要原因(李阳,2013)和微信是否收费的发展趋势研究(朱彤,2013)。

  第三,基于微信营销的研究概况。国内的基于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营销的利弊,策略和模式等研究。如微信的病毒营销模式研究(张尔煦,2012),从微信推送信息频度,内容可读性和客服方面分析企业的微信营销(戚蕾,2013)。

  第四,基于微信应用的研究概况。国内的基于微信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类机构、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的研究。如以浙江省高校微信图书馆为例,介绍微信图书馆设计与实现(张真,2014),都市报应在母媒体上设置明显的微信二维码,树立受众理念(张文婷,2013)。

  0.3.2.2 国内外人际关系的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人际关系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学。著作多集中于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如《现代人际关系学》(黄华新,1995),《人际关系学》(冯兰,2005)等。与网络相关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期刊与学位论文研究则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网络人际关系的伦理,如遵守网络伦理原则,明确义务与权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甄小英,2007),网络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如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网络人际关系(龚季兴,2009)等。

  与传播学相关的人际关系研究则集中于人际传播层面。代表著作较多,如《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王怡红,2003,1996)。而国内对于网络人际传播的研究则视域 2000 年左右,以彭兰教授为发端。代表作有《网络传播概论》(彭兰,2001),《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陈力丹,2006)。

  国外的人际关系研究起步较早,广泛涉及到社会、商业、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是工作关系中的基石(Odan T,1976),运用人际关系结构来理解企业内部的关系类型(Dawn Iacobucci,1996)和指导日常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手册(Parkinson,1989)等。

  对于人际传播层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和关于 SNS 实证研究上,如《人际传播教程》(Joseph A Devito)已经过十二版的锤炼,SNS 分析近年则多以Facebook 为研究对象,如从心理角度探讨 Facebook 对情绪和网络社交的影响(Christina Sagioglou,2014)。

  0.3.2.3 微信与人际关系的研究概况。

  从知网搜索来看,关于微信与人际关系的交叉研究很少,一般见于期刊与学位论文当中,研究内容则多数集中于人际交往下的微信功能、微信的人际传播建构方面,而微信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则呈现稀缺状态。

相关标签:人际关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